金榜未到題名時,知乎已然開大學

金榜未到題名時,知乎已然開大學

這個時代,僅從求知來說,你已經不需要上大學了。

但今年很多產品的用戶關注度斷崖式下跌,羅振宇興奮高喊“關於知識付費,得到APP跑在一個沒有人的跑道上”,然後知乎突然發力了。

知乎早就有一個知乎Live、書店、私家課、有聲書、·讀書會組成的知識資源庫,這個知識市場在6月6日正式整合升級為知乎大學,在“課程”+“讀書”+“訓練營”的三重服務模式下,甫一露面就暴露出要清空跑道的決心。

但知識付費(或者說知識服務)的現有問題,知乎大學能解決嗎?

有人說中國人的求知慾很強,是期望“在拐角處遇到更好的自己”,所以大多數產品致力於把複雜的東西變簡單,通過說書人式的再咀嚼,把知識反芻給付費用戶。

但這個模式的侷限在於,人們所需要的知識究竟是經世致用的,還是好玩有趣,抑或是能作為閒聊、泡妞的談資就行,現階段還沒有平臺梳理得非常清楚,貌似也沒有簡單的、功利化的證明途徑。

舉例來說,薛兆豐的經濟學課在得到有26萬付費訂閱,老師的帳面收入就有5000多萬,但有多少學生因此變為富翁?掌握足夠知識說到底只是獲得成功的必要不充分條件,這並不像電影《永無止境》裡的靈丹妙藥,服下後就才思敏捷,靈感泉湧,突然從毫無頭腦的小白變身投資聖手。

上線8年的知乎累計了超過1億的回答,涉及25萬個話題方向,這使得它的知識交流從一開始就有著更開放的設定,你可以在“跑步真的會損傷膝蓋嗎”這種問題下看到特別專業的答案,也能欣賞“按量子力學來說,一個人撞牆,有多大概率能穿過去?”這種腦洞大開又不乏奇趣的文字。

知乎副總裁張榮樂有個說法,“知識生態會是一個發展10年以上的市場”,這話既是對行業而言,也是對用戶說的,因為還沒有一種知識生態能做陪伴用戶成長的全週期服務,當然也就不能連接最大多數的內部生產者。

得到PGC模式的幾十個付費專欄,挑選的都是擁有商業人格,自帶流量的頂級IP,本質是一種精英知識產品,但用羅振宇的說法,1年220萬付費用戶的收入加起來也就是北京新源裡菜市場三四個攤位的水平。

假如無知是一種病,得到模式最多隻能算是蒙古大夫,這背後原因很多。

1、知識服務到底是不是功利化的成功學?

從新知榜統計的知識付費熱門欄目來看,理財和成長類內容佔據絕對優勢,說明知識付費最初集納用戶還是依賴老套路,一如以前叫喊的“如何賺到100萬”培訓,這是一種動機和目標明確的被動化強制學習,而不是經常被提起的碎片式學習。

知乎和得到式焦慮學習的區別在於,前者是一個普惠的問答社區,很好的滿足了大多數用戶的求知需求,但對於技術實用性很強的問題,精明的答主往往跟上一句,自己的作業請自己完成,所以知乎知識市場升級為知乎大學才有必要性。

知乎把知識交易體系分為課、書和訓練營三個部分是希望銜接不同的需求,產品形態橫跨圖文、音頻和視頻,既能照顧用戶的通識學習,也能具體因應個性需求,書的需求則被整合成電子書或讀書會的形式,特別是讀書會,試圖把單純的“替你讀書”變成“帶你讀書”,加強了互動因素,著眼於幫助用戶建立規模化的知識結構。

2、知識交易體系中的SKU

按知乎自己的數據,平臺現有1.5萬SKU,600萬付費用戶,5000多內容生產者,知乎大學不像得到做知識的點狀發散,而是試圖建立一個超級會員體系,348元可以一次性通吃平臺上的所有付費產品,包括3400場精選優質Live、私家課;600本“讀書會”音頻;700本熱門電子書以及“知乎訓練營”名師指導的陪伴式學習服務等等。

顯然,知乎關心的並不是現有商業模式的立刻變現,而是希望啟動知識的關聯消費,用焦慮引發的剛需課程帶動基於興趣愛好的知識消費,擁有1.6億註冊用戶的知乎由於集納了底層的大眾化知識消費需求,比中小平臺更有能力做這件事。

這有點像視頻網站會員體系的演進方向,既然絕大多數用戶接受了內容應該付費的理念,那麼完善的會員權益體系就有利於調動不同產品的流量互補。

此前得到也推出了“每天聽本書”,吸引30萬人加入年度會員,按365元的定價計算流水過億,但以得到的用戶規模而言,很難再有突破,也不容易通過提升內容服務的質量提升會員權益的長期價值。

3、知識服務平臺兼有工具和消遣的雙重屬性。

知識消費究竟是釋放了“我想學習”的意願還是如羅振宇所說,“因為付費所以產生了想成為一個反抗好逸惡勞、安於現狀者的妄念”。

如果是前者,那麼知識消費的核心競爭力就是效率和服務,但很多人覺得分散而孤立的知識經過內容生產者的重新組織,雖然提升了趣味性,卻喪失了知識的客觀性,形成過後即忘、閱後即焚的特徵,很多知識消費平臺刻意製造焦慮,然而一旦用戶覺得付出與獲得不成正比,活躍度就會直線下降。

知乎大學想塑造的產品形態就是一直在學習而且是隨時學習、輕鬆學習的過程,這與知乎一直以來保持的低門檻、低成本學習的定位相符,不是針對某種焦慮,而是成為融入生活和工作的助手,知乎期望的狀態,是你能夠在這所大學裡學習技能和手藝,瞭解高人大佬有什麼過人之處,也能靜下心來品味紅酒或是欣賞古典音樂。

知識服務完成商業閉環,本質就是解決三個問題:

1、用戶關注度

按公開數據,中國用戶在知識服務平臺上的活躍度和付費意願都有明顯提升,去年付費產業規模就有49億元,用戶規模接近5000萬,有付費意願的同比增長近3倍,預計到2020年整個產業的規模將達到235億元。

但另一方面,用戶行為模式也正在悄然變化,看似無窮無盡的學習究竟獲得了什麼,是否還有碎片化學習的快樂,真正的價值在哪裡,大家都在思索。

相當一部分知識付費平臺的用戶關注度直線下滑,原因主要在於收費式的內容消費平臺缺乏底層流量的內在導引,慢慢變成了健身卡式的強迫症學習,導致打開率暴跌,變成用戶眼中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知乎大學特別注意了產品升級的路徑銜接,用戶從免費的問答,到低門檻的Live實時互動,再到私家課,讀書則是從書店的自由交流到電子書和有聲書,最後才是今年4月上線的讀書會,用大咖領讀鍛鍊用戶的獨立思考。

3、復購率

單純的廣告模式肯定行不通,因為永遠拼不過快手、抖音這樣的平臺,所以一般內容消費平臺都在走專業化和垂直化的道路,前者就事論事,後者深耕某一領域,但不管怎麼樣,內容服務平臺最終依賴的都是擁有忠誠度和付費意願的超級用戶。

知乎大學希望將實用的技能學習,個人的時代焦慮以及消遣式的放鬆混搭起來,用會員體系封閉在內容生態之中,至少不會讓這一輩的付費用戶像是韓寒在《後會無期》裡說的: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了這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