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武門兵變爭議最大的人,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是家喻戶曉的他

實際上,秦叔寶參加了玄武門之變。但是秦叔寶因為年紀的原因沒有和尉遲敬德等一幫80、90後一起上陣殺敵罷了。為什麼說秦叔寶參加了政變呢?看看朝廷主流頻道的報道。

《舊唐書·太宗本紀》九年,皇太子建成、齊王元吉謀害太宗。六月四日,太宗率長孫無忌、尉遲敬德、房玄齡、杜如晦、宇文士及、高士廉、侯君集、程知節、秦叔寶、段志玄、屈突通、張士貴等於玄武門誅之。

《舊唐書·卷六十八·列傳第十八》六月四日,從誅建成、元吉。事寧,拜左武衛大將軍,食實封七百戶。

《新唐書·卷八十九·列傳第十四·屈實尉遲張秦唐段》及平隱、巢,功拜左武衛大將軍,實封七百戶。

玄武門兵變爭議最大的人,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是家喻戶曉的他

但是為什麼秦叔寶的封邑如此之少呢?只有七百戶!

那麼其他功臣的封邑呢?

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始定功臣實封差第,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食邑一千三百戶;侯君集、張公謹,食邑一千戶;

一個原因可能是李世民照顧時年55歲的老將秦叔寶,只是讓他在兵變中做外圍工作,沒有直接拎刀砍人,比不上尉遲敬德ko李元吉,張公瑾獨自關宮門等功勞大將。

元吉奪弓,欲扼殺太宗,敬德躍馬叱之,於是元吉步走,欲歸武德殿,敬德奔逐射殺之。

玄武門兵變爭議最大的人,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是家喻戶曉的他

而且和他一樣參加兵變的69歲老將屈突通,也是作為外圍工作人員。雖然屈突通在兵變後鎮守洛陽以保證後方不亂,最後也只是被封邑600戶。

還有一個原因是李世民領導的一幫上陣猛將,例如尉遲敬德,長孫無忌,侯君集,張公瑾這四位出力最多的功臣,他們的年齡相比秦叔寶都是很有優勢。

玄武門之變是在公元626年。唐太宗是公元599年出生,時為27。尉遲敬德是公元585年,時年41。長孫無忌是公元594年,侯君集,只說他少時從太宗征戰,年紀應該和太宗相仿。張公瑾公元594年,時年32。再加上例如段志玄等許多年輕有前途的新銳90後將領的上陣,對於老年的秦叔寶武力支援的需求不是很高!況且玄武門之變採取的是突襲戰,有幾員實力強,下手狠的大將就可以了。

玄武門兵變爭議最大的人,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是家喻戶曉的他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秦叔寶有老傷在身。年輕時的秦叔寶,因為打架太玩命,常常被李世民作為第一主力使用,無論單挑還是群毆他都是第一個衝鋒在前!尤其是對戰宋金剛時,當唐營眾將被尉遲敬德挨個暴打時,秦叔寶卻能奮勇上前,斬首敵軍2000餘級。當然取得這2000首級的前提是必須打敗尉遲敬德。史載每從太宗征伐,敵中有驍將銳卒,炫耀人馬,出入來去者,太宗頗怒之,輒命叔寶往取。叔寶應命,躍馬負槍而進,必刺之萬眾之中,人馬辟易。因此戰爭給與了他很大的遺留傷痛,此時參加政變的秦叔寶正在忍受著戰痛的折磨,“每多疾病,因謂人曰:“吾少長戎馬,所經二百餘陣,屢中重瘡。計吾前後出血亦數斛矣,安得不病乎?”

玄武門兵變爭議最大的人,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是家喻戶曉的他

此外,人們還是對於秦叔寶是否參加政變仍有疑問?證據就是以秦叔寶的大名,他只是位列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末尾,比他封邑少的程知節,屈突通等人都排在他的前面。要知道凌煙閣的建立是在公元643年,此時唐朝的功業已經達到了最盛。相比侯君集、程知節等人遠征異域建功的輝煌,秦叔寶對李世民繼位後的對外征戰幾乎沒有參與,在玄武門政變後就基本處於養傷隱退的階段。

玄武門兵變爭議最大的人,不是李世民和李建成,而是家喻戶曉的他

作為很善於處理君臣關係的千古一帝,為了平衡群英薈萃的大唐猛將們,李世民只好將秦叔寶放在了最後一位。但是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在秦叔寶於公元638年去世後,唐太宗特地命人在他墓前立了石人石馬以表彰他的生前戰功。要知道對於墓前石像的樹立在古代王朝是有著嚴格規章制度的,普通人是禁止的,就連陪葬昭陵的其他功臣武將,也沒有幾個!所以能得到御賜的墓地,陪葬昭陵不算什麼。但是想要在墓前樹立石人石馬?沒有出色地戰功,和深入帝王腦海的功勞是不可能做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