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藝術——「犀牛角雕」

中國古代,犀牛角就已十分珍貴,多為國家之間進貢禮物。《漢書》中記載:“南越王趙陀獻文帝犀角十。”《戰國策·楚策》中記載:楚王“遣使車百乘,獻雞駭之犀、夜光之璧於秦王。” 在唐、宋、明各代,犀牛角除由外國使節作為禮品贈送帝王外,還流傳民間。犀牛角雕刻藝術品歷來受到人們的追捧,被譽為古器物中的奇珍異寶。

宋代開始,文人雅士開始在犀角酒杯、盞、觚上進行雕刻,以顯示雕工和畫工。至明代中後期,東南亞、非洲犀角隨著海上絲綢之路大量流入中國,犀角雕刻工藝也迅速走向成熟,並湧現出一大批角雕名家。

清代宮廷大約自雍正朝起開始製作犀角器,至乾隆朝達到鼎盛。明早期犀角杯常常以花卉和山水人物為題材,花卉採用鏤雕加浮雕,常見玉蘭、牡丹、梅花、茶花等圖案,在盛開的大朵花旁邊,小花蕾含苞欲放,枝葉茁壯,簡練流暢。山水人物作品,深浮雕較多,層巒疊嶂,山重水複,庭院樓閣,高古人物談笑其間,幽靜高逸,意境深遠。這一時期刀法圓潤流暢,不留雕刻痕跡。

中國古藝術——「犀牛角雕」

犀角雕山水人物杯

犀角雕山水人物杯,明,尤侃制,口徑16.7cmX8.8cm,底徑4.6cmX3.9cm,高11cm。

中國古藝術——「犀牛角雕」

犀角雕歲寒三友紋杯

犀角雕歲寒三友紋杯,明,高10cm,口徑13.8×9.3cm。

杯以非洲犀角雕成,淡褐色,敞口。器身以一朵玉蘭花為主體,花心微微凸起,口沿內壁浮雕成5片花瓣形,並以其中一片花瓣為流,線條優美流暢。鏤雕一密佈鱗皴癭節、曲折健碩的松干與一竹幹交叉為鋬把,並延伸至杯口內,口沿內飾以浮雕梅花一朵及花蕾,十分別致。外壁以浮雕及鏤雕技法雕松、竹、梅圖案,足部以梅樹樹幹圈成圈足。松、竹、梅都於萬木凋落之時仍自挺拔,喻人之品格清高,又有吉祥之意,被稱為“歲寒三友”。以歲寒三友為題材的工藝品屢見不鮮,為文人雅士所鍾愛。此器雕刻技法嫻熟,造型優美簡潔,刀工流利。

中國古藝術——「犀牛角雕」

犀角雕秋葵紋杯

犀角雕秋葵紋杯,明,高6.3cm,口徑12.4cm-8.3cm,足徑4cm-4.8cm。

杯體圓巧輕薄,口沿雕作花瓣相疊狀,弧線連綿,花瓣側邊微翹,至內壁漸變成陰刻曲線,匯聚於內底,形成花心,線條柔美可愛。外壁也雕成花瓣相互疊壓式,並浮雕秋葵葉、花蕾和枝條等。秋葵葉片鋸齒狀的邊緣,恰好與圓柔的花瓣相互映襯。杯身一端刻畫一枚碩大的葉片,此杯紋飾浮雕較高,層次分明。底為枝條環繞而成的圈足,既將花葉聯繫起來,又照顧到杯體的穩定性,設計得相當精妙。

中國古藝術——「犀牛角雕」

犀角雕雲龍紋板飾

犀角雕雲龍紋板飾,直徑15-11.8cm,厚1.1cm。

此犀角飾件是取用非洲犀角橫截一大片鏤雕而成,當是如意瓦首或盒具上的嵌件。其切口色澤淡黃,板飾正面染色呈棕紅色,並以鏤刻技法將犀角片鏤出海水紋橢圓形框,框內上為煙雲,下為湧濤,雲濤之間兩條帶翼應龍曲頸伸爪,相對騰躍,龍口大張,龍鼻上揚,龍發成綹狀從雙角中向前飄拂,龍脊的鱗紋也刻畫得細密遒勁,加之染為棕紅色,古色古香,使雙龍顯得尤為威猛蒼勁。

此件犀角嵌件刻工渾樸,刀法嫻熟流暢,將明代的雕刻技巧和時代風格表現得十分突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