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讲述花与城的故事——河州牡丹文化月拉动旅游市场透视

「文旅」讲述花与城的故事——河州牡丹文化月拉动旅游市场透视

牡丹文化月开幕当天,临夏市滨河路沿岸的牡丹长廊游人如织。本报通讯员史有东

「文旅」讲述花与城的故事——河州牡丹文化月拉动旅游市场透视

牡丹文化月期间,临夏市滨河路沿线的牡丹花竞相绽放,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本报通讯员马庆贤

临夏,一块被黄河水滋润的土地,这里自古就流传着“牡丹随处有,胜绝是河州”的诗句。每年五月牡丹花开,花香醉人,吸引国内外众多游客前来旅游观光。

日前,异彩纷呈的2018河州牡丹文化月落幕,人们为国色天香、雍容华贵的牡丹赞叹时,更为这座城市的魅力风采鼓掌喝彩。

一朵花开百花香。牡丹文化月里,绽放的不仅仅是绚丽的花海,还结出了丰硕的成果。据悉,文化月期间,临夏市共接待游客234.1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35亿元,且从4月初迎来旅游热潮后,出现了多个旅游接待高峰。

牡丹文化月期间,除赏花游、文化游、生态游外,推出的涵盖文化娱乐、体育竞技、特色美食等各领域的活动也精彩纷呈,不仅活跃了临夏市的旅游市场,旅游带动作用也更加显著,住宿、餐饮、交通等消费需求旺盛。

花与城的故事,正在临夏市打造文化旅游名城的道路上生动演绎。

牡丹文化月期间,历史人文游、生态度假游热度不减,保持了较好的旅游接待势头。游客在观赏牡丹的同时,也被八坊十三巷、马家窑文化彩陶馆、胡廷珍烈士纪念馆等历史人文景点所吸引。尤其是八坊十三巷,以古色古香的典雅民居、栩栩如生的精美砖雕、色香味俱全的特色美食,以及贴心的服务、便捷的交通、完善的基础设施,赢得了游客好评。其间,来八坊十三巷的游客达到46.9万人次。

八坊十三巷是临夏市倾力打造的旅游标杆。巧借民居民宅原有建筑格局,通过“复古复原”“修旧如旧”的方式,采用民俗馆、博物馆、文化街巷等体验式文化旅游,打造集古街民居观光、文化博览、临夏美食体验、院落休闲、文化创意等多功能于一身的文化休闲娱乐与文化旅游街巷。

随着临夏市旅游的宣传推介,特别是牡丹文化月等大型节会和明星演唱会的成功举办,有效提升了临夏市的知名度。八坊十三巷作为一处新地标,旅游品牌越来越得到各地游客的认可。

乡村旅游作为临夏市折桥镇脱贫攻坚的亮点产业,整合了农村一、二、三产业,激活了劳动、产业、资本、土地等要素,成为全域旅游产业的重要构成部分、旅游业态的创新来源。

随意走进这里的一处农家乐,干净整洁的农家院落,风格独具的临夏砖雕装饰……随着河州牡丹文化月的举办,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来临夏观光旅游,折桥湾农家乐“火”起来了。

目前,折桥镇共有农家乐180余家,年营业额达3000多万元,年均纯收入900多万元,新增就业500多人。凭借良好的口碑,折桥湾农家乐已成为该市独具特色的一张旅游文化“名片”,成为助力脱贫攻坚的产业基础,成为增加群众收入、提升就业质量的新途径。

刘诗昆专场公益音乐会、中央和省内知名艺术家和朗诵表演家参与的音乐诗会、2018明星演唱会、上海大学生文化志愿者文化交流巡演、俄罗斯马戏表演、八坊十三巷民俗体验游、“体彩杯”甘肃省围棋公开赛、牛文化体验游、文艺采风创作展演、牡丹系列商品展、旅游推介会……牡丹文化月期间,涵盖文化、体育、竞技等领域的46项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为人们奉上了一场场文化艺术盛宴。

同时,临夏市推出了3条河州风情游精品线路,显现出聚客效应,有效延长了游客停留时间,增加了过夜游客,拉动了旅游综合消费。从牡丹文化月开幕至今,临夏市出租车生意火爆,各酒店、宾馆也是日日爆满。

牡丹文化月期间,无论是清晨、中午还是傍晚,临夏市南滨河牡丹长廊边都停满了一眼望不到头的车辆,东郊公园、红园内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各地游客因牡丹而来,因临夏独特的民俗风情、文化气息而来,这是新发展理念在临夏市开出的美丽花朵,是高质量发展带来的巨大红利。据了解,在河州牡丹文化月开幕前期,临夏市100多家大中型酒店,宾馆近1000多间客房、1万多张床位基本处于客满状态。

枹罕镇王坪村日照充足,土地肥沃,几乎每家院子里都种植牡丹。走进五月的王坪村,清风拂过,牡丹花随风摇曳,蜜蜂在花丛间来往穿梭,在牡丹丛中忙碌的农户们,脸上满是幸福的笑容。

2014年,王坪村成立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170多亩土地大面积种植油用牡丹。“以前种牡丹,赏牡丹,还从来没想过靠牡丹赚钱。”精准扶贫户张居儿说,“原先种一亩地,除去肥料、薄膜等材料,一年下来也没多少收入,这还不算人工。现在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除了一亩地800元的年租金,还能在家门口打工,每天能挣60元。”

在王坪村,以土地流转方式入股合作社的精准扶贫户有22户,占入股总数的一半以上;有50多人在合作社从事牡丹的种植、修剪、嫁接、除草等日常养护工作。

牡丹种植不仅是富民工程,更是一项生态工程。临夏市王坪村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培育牡丹苗木的同时,瞄准附加值、科技含量高的衍生品,研制了牡丹油、牡丹花蕊茶等产品,不断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了产品附加值。今年年初,村里与厦门市思明区签订东西合作帮扶协议,按照入股分红的模式,对村内农机合作社和油用紫斑牡丹种植合作社分别注资17万元,很大程度上解决了资金投入的问题。目前,陆续有张掖、临夏等地的客商慕名前往王坪村实地考察、洽谈。牡丹产业加快了王坪村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也让老百姓对生活前景充满了信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