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醫療,這將是一個有“良心”的行業嗎

4月27日,國家健康醫療大數據北方中心在山東濟南正式啟動,將承擔醫療大數據的採集存儲、開發利用、安全保障、開放共享、管理、互聯網+服務及運營等權責。

這並不是醫療行業互聯網化的首例。

我國的互聯網醫療起步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最早的互聯網醫療B2B模式出現於北京,上海等地。此後,隨著國內互聯網科技的不斷髮展,加上國家對於互聯網醫療也是一直處於支持態度,“互聯網+醫療”的勢頭愈燒愈旺。

今年5月份,國務院辦公廳便下達了關於促進“互聯網+醫療健康”發展的意見,意見指出國家鼓勵醫療機構應用互聯網等信息技術拓展醫療服務空間和內容,構建覆蓋診前、診中、診後的線上線下一體化醫療服務模式。

互聯網醫療,這將是一個有“良心”的行業嗎

在線掛號及問診企業,已從流量爭奪進入到了醫療資源擴張的比拼階段,接下來預計市場增速將維持在40%左右。預計到2020年,我國聯網醫療市場規模有望達到900億元。

互聯網醫療,這將是一個有“良心”的行業嗎

在各大公司這一系列大動作中,不難看出互聯網醫療領域所潛藏的巨大商機。然而,面對這個近上千億的大蛋糕,面對利益的無限膨脹,會不會讓各大公司為追求利益而產生惡性競爭,目前看來仍然是個謎。在資本和病人,慾望與道德之間,深耕於互聯網醫療行業的各大巨頭又將如何找到自己的平衡點呢?

互聯網醫療,這將是一個有“良心”的行業嗎

互聯網醫療隱藏灰色產業鏈

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產業鏈已經基本成型。其模式可以分為兩大板塊:

當然,在這看似完美的產業鏈中,也存在著不少讓人詬病的灰色地帶。早在前幾年,便時常有新聞曝光醫療行業的黑暗。比如醫療器械領域,醫療器械往往層層加價,連鎖反應導致到患者身上的檢查費用一翻再翻。同時,藥品造假、劣質藥橫行等新聞也是屢見不鮮。

在網絡銷售假藥的灰色鏈條中,作為上游的犯罪分子,也就是銷售方,往往會選擇在一些網絡銷售平臺上對劣質假藥進行包裝。然而充當中介的銷售平臺,卻往往因為鉅額利潤的原因,對藥品售賣資質的核查往往疏於管轄,為劣質假藥流入下游消費者之手大開方便之門。據南方都市報報道,目前市場上的假藥數量還在不斷上升,販賣假藥的利潤甚至比販賣毒品還要高10至25倍。今年鴻茅藥酒的造假,便被《健康時報》指出,近十年公告文件不完全統計顯示,鴻茅藥酒被江蘇、遼寧、浙江等25個省市級食藥監部門通報違法,違法次數達2630次,被暫停銷售數十次。但即便如此,鴻茅藥酒仍然橫行了數十年,一年花費在廣告上的費用更是高達150億。僅在今年1月,深圳市中級人民法院便審結一起特大生產、銷售假藥案。在這個案件中,涉案人員在僅僅的一年半內,便向全國30個省銷售抗癌類假藥達數十種,涉案金額也超千萬元。

醫療產業背後的灰色產業鏈,既是傳統醫療行業面臨的問題,同時也是移動互聯網醫療避不開的難題。並且近年來由於網絡售藥仍缺乏嚴格監管,劣質假藥更是氾濫成災。

受威脅的健康權和隱私權

在移動醫療領域,人們的生活將得到極大的變化,它將重新改寫人們的生活方式。便利快捷將重新定義看病這一概念,但目前國內的移動醫療服務仍處於起步摸索狀態。

首先便是國內移動醫療行業在醫療服務的定位上既沒有統一規範的標準,也缺乏相應的醫療監管,加上質量參差不齊,很容易發生醫療事故。

除此之外,患者的隱私權,也在醫療產業不斷的互聯網進程之中受到威脅。

互聯網醫療,這將是一個有“良心”的行業嗎

商人逐利,本是常情,在面對巨大商機的時候,更是不會輕易放棄。但是,在資本對醫療行業利益的攫取中,對金錢的盲目追求,則很容易模糊了醫療原本救死扶傷的初衷,使得患者的健康權和隱私權受到不當侵害。

作為一個香饃饃的醫療行業,其誘人的利潤,已經引起了數不勝數的資本眼紅,在資本涉足踏入的時候,或許除了眼紅,更需要守住基本的商業道德和法律法規。

對於醫療行業這樣一個涉及人身性命的產業,先到先得、燒錢引流的互聯網行業套路不再是萬金油,穩重慎重才是第一要務。各商業巨頭在追逐商業利潤的同時,必須明確醫療行業本身救死扶傷的使命。

互聯網進入醫療行業,總的來說是對整個行業的促進,互聯網+醫療的結合,也必將打造一個價值超千億的廣闊市場,相信誰能最先在資本和患者、利益與道德之間,尋求到了最完美的平衡,誰就能笑到最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