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戰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腐敗的真面目,為靖康之難埋下了禍根

自宋太祖趙匡胤建立宋朝以來,外部便面臨著少數民族政權的威脅。在宋的北方,強大的遼國一直在虎視眈眈,宋遼兩國進行了多次戰爭。直到1004年,宋真宗下令與遼國訂立澶淵之盟​,約定兩國為兄弟之國,宋每年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從此兩國維持了100多年的和平時間。

後來,在遼國的東北方向,女真族勢力崛起,在完顏阿骨打的率領下反抗遼國的統治,後來建立金國,而遼國的實力是每況愈下。這時,宋朝君臣上下認為遼國現在已經不堪一擊,亡國在即,他們想奪回曾經失去的燕雲十六州。於是,1118年,宋徽宗決定派武義大夫馬政為使者與金國談判,後宋金訂立“海上之盟”,約定宋軍攻取遼國的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和南京析津府(今北京西南),金軍攻取遼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鎮南)和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宋答應在滅遼之後,將檀淵之盟每年給遼的歲幣轉贈給金,而金答應將燕雲十六州奉還給宋。

此戰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腐敗的真面目,為靖康之難埋下了禍根

後來金軍順利拿下了遼上京、遼中京及遼南京,遼天祚帝耶律延禧逃入夾山,耶律淳被擁立為皇帝,建立北遼政權。當時的宋朝太師童貫剛剛平定了國內方臘的叛亂,他認為只要率軍北伐,遼國一定會丟盔棄甲。於是,宋徽宗令童貫率領20萬大軍伐遼。童貫作為統帥自身狂妄自大,認為自己率領的是王者之師,是順天意而為,遼國一定會望風而降。難以置信的是,他幻想和平奪取遼地,居然荒唐地下令進軍時不得主動對遼軍進行作戰,不得侵擾地方。宋軍官兵迫於童貫的命令,面對遼軍的攻擊不敢反擊,不僅不戰而還,而且一敗再敗,損失慘重。宋徽宗聞訊,立即令大軍撤軍回朝,童貫把作戰失利的罪責推脫到部下種師道等軍官的頭上。

此戰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腐敗的真面目,為靖康之難埋下了禍根

沒過多久,童貫派劉延慶和郭藥師率領十萬大軍伐遼,二人商定郭藥師率領六千奇兵偷襲燕京,劉延慶派其子劉光世接應。後來郭藥師攻破燕京後,沒想到城外的大批遼軍回援,雙方展開血戰,而劉光世根本沒有率軍前來接應,導致郭藥師大敗。遼將蕭斡揚言要一舉全殲宋軍,已經嚇破膽的劉延慶看見遼軍便下令自焚大營,向南逃跑,宋軍一潰千里,糧草物資損失殆盡。

面對即將亡國的遼國,宋軍兩次北伐居然都慘敗而歸。金國指責宋軍未能依約攻克遼南京,因此拒絕歸還燕雲十六州。於是雙方進行交涉,最後宋答應贈送二十萬兩銀、三十萬匹絹給金,並納燕京代租錢一百萬貫,這樣金才將燕雲其中的六州和燕京交還給宋。而且,在交還給宋之前,金軍已將城內洗劫一空,留給宋朝的只是一座座空城。同時,金國意識到宋國只是一隻外強中乾的紙老虎,內部已是腐敗不堪,於是下定決心今後要吞併宋國。而昏庸的宋徽宗居然洋洋得意,認為自己完成了祖先未完成的大業,並封賞了童貫等一些奸臣。他沒有想到,若干年後,大禍即將臨頭,等待他和他的宋王朝的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靖康之難。

此戰之後,金國看清了宋朝腐敗的真面目,為靖康之難埋下了禍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