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帝國埋骨之所:橫跨亞歐大陸的名城葉卡捷琳堡

2018年俄羅斯世界盃足球賽的11座承辦城市中,唯一一座位於亞洲的城市就是葉卡捷琳堡,也是僅次於莫斯科、聖彼得堡的俄羅斯第三大城市。

在葉卡捷琳堡市西北郊42公里處,豎立著2004年建造的亞歐分界線碑。位於城市西郊新莫斯科大道17公里處,則豎立著一塊建於1837年的老歐亞分界線碑,新、老兩座界碑昭示著一百餘年以來,葉卡捷琳堡作為公認的亞歐分界線的獨特地位,亦成為它聞名於世的地標性建築之一,告知世人亞洲在何處結束,歐洲又是從哪裡開始。這座橫跨亞歐大陸的城市,同樣見證著數百年來這個雄踞北方的帝國的興衰。

從農家女到女沙皇

葉卡捷琳堡誕生於俄羅斯歷史上首位皇帝、羅曼諾夫王朝第四位沙皇彼得大帝統治時期,得名於彼得大帝的皇后、俄羅斯歷史上首位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而不是另外一個負有盛名的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二世。葉卡捷琳娜一世堪稱“麻雀變鳳凰”完成人生逆襲的典範,她從出身於貧寒農家到成為異國他鄉的帝國王后,人生經歷可以說是不可複製的奇蹟之旅。

1684年,葉卡捷琳娜一世出生於立陶宛(時為波蘭立陶宛王國)的一個名叫雅克皮斯的偏僻村莊,貧窮的農民薩繆爾•斯卡沃倫斯基給女嬰取名為瑪爾塔•斯卡烏龍斯卡婭。夫妻二人還未等到女兒能夠流利地唱上一首兒歌,便先後被疾病帶往了另一個世界,年幼的瑪爾塔和她的4個兄弟姐妹被送到了姑姑家寄養。沒過多久,“吃閒飯”的瑪爾塔便被姑姑送到了當地的一個路德教牧師家中做女傭。

葉卡捷琳娜一世,彼得大帝的皇后,沙俄首位女沙皇。葉卡捷琳堡即以她的名字命名。她原為立陶宛的一名普通農婦,機緣巧合成為彼得大帝的皇后,並在其去世後依靠近衛軍的支持,於 1725 年加冕成為俄羅斯帝國女皇。她建立俄羅斯科學院和最高樞密院,並將帝位傳位給彼得二世

瑪爾塔成年後,嫁給了一名瑞典龍騎兵。時值俄羅斯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的大北方戰爭,她的家鄉很快被俄國佔領,自己也淪為一名俄軍元帥的階下之囚。正所謂“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相貌出眾、妖冶嫵媚的瑪爾塔很快在這裡遇見了撥動她命運之輪的男人——彼得大帝的寵臣緬希科夫。如同“奇貨可居”的呂不韋與秦莊襄王、趙姬的故事一般,在緬希科夫府邸做客的彼得大帝“偶然”邂逅了瑪爾塔,然後便一見傾心,為之神魂顛倒。緬希科夫便順勢將她送入宮中,成了彼得大帝的枕邊人。

在社會底層摸爬滾打多年的瑪爾塔“一朝選在君王側”,便展現出過人的本領,成為宮中最得寵愛的女人。為了鞏固自己的地位,她改信東正教,並改名為葉卡捷琳娜,然後很快誕下了一名皇子,完成了人生蛻變的第一步。

以農家女的出身,要位居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僅憑改名、改宗、誕下子嗣自然是不夠的。葉卡捷琳娜將自己“賢內助”的本事發揮到了極致,憑藉其堅毅的性格和果斷的智慧,常常在彼得大帝身邊為之出謀劃策。

1710年,第三次俄土戰爭爆發。次年,彼得大帝帶著葉卡捷琳娜率領4萬大軍親征普魯特河,結果陷入土耳其和克里木汗國軍隊的包圍圈。彼得大帝幾經突圍不得成功,便心生降意。葉卡捷琳娜可不想這好不容易得來的榮華富貴化為泡影,再次成為階下囚徒,便極力勸阻,並和其他貴婦籌集珠寶賄賂敵軍主帥,彼得大帝才得以全身而退,她也因此愈發得到寵愛與信任。

1712年,彼得大帝正式迎娶葉卡捷琳娜,完成了她人生蛻變的第二步,也引起了俄國社會的轟動。帝王婚姻向來伴隨著政治權力的交換,皇帝迎娶對象的身份、地位等無一不是精挑細選,一名農家出身的外國女子能成為皇帝的妃子,在當時的俄國社會幾乎是不可能的事情。

憑藉彼得大帝的寵愛和自身的見識,葉卡捷琳娜的上升之路順風順水。18世紀初,彼得大帝授命炮兵學院畢業的上尉塔季謝夫和採礦冶金工程師根尼來到礦產資源豐富的烏拉爾地區,建造當時俄羅斯乃至歐洲最大的冶金廠。1723年11月8日,冶金廠鑄造車間的鐵錘開始工作,一座新的城市就此誕生。彼得大帝將這座昭示著俄國強大未來的城市命名為葉卡捷琳堡。如今,在葉卡捷琳堡市中心,伊謝季左岸的水塔旁,還豎立著兩位城市奠基人的青銅雕像紀念碑。

或許是葉卡捷琳堡帶來的好彩頭,1724年葉卡捷琳娜便被冊立為皇后。次年,年事已高的彼得大帝走向了生命的盡頭。由於他的繼承者們或是夭折,或是被殺,為防止權力落入旁人之手,讓繼承人能夠按照他所規劃的藍圖繼續前行,彼得一世便倚重緬希科夫,將皇后冊封為女沙皇,是為葉卡捷琳娜一世。

女沙皇即位後,沉溺於皇權帶來的優渥生活,在政事上缺乏作為,大小事務均由權臣兼情人緬希科夫決斷,唯一值得稱道的只有遵照彼得大帝的遺囑,建立了俄羅斯科學院。儘管葉卡捷琳娜一世在位僅兩年便去世,但代表著她走向人生巔峰的葉卡捷琳堡則伴隨著帝國的腳步繼續前行,並在近兩百年後親歷了帝國時代的終結。

俄羅斯帝國的終點站

經歷一個多世紀的發展,彼得大帝開創的冶金業讓葉卡捷琳堡逐漸成長為烏拉爾地區的經濟、財政、文化中心和交通樞紐,進一步推動了俄羅斯從資本主義向帝國主義的過渡。至19世紀末,俄羅斯已經建立了一套以重工業為中心的工業體系,而另一方面,國內貧富差距拉大,舊有的社會制度已無法承載社會矛盾的激化。1896年,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加冕登基之時,俄國社會已經是風起雲湧,大有山雨欲來之勢。原本如星星之火的罷工、示威運動,在資本家、官僚、革命者、軍隊等勢力的支持下逐漸呈燎原之勢,武裝革命鬥爭在俄國境內四處興起。1917年2月,彼得格勒的罷工運動演變為武裝鬥爭,軍隊倒向起義者一方,眾叛親離的尼古拉二世只得下詔退位,是為“二月革命”。

尼古拉二世退位後,與他的妻子亞歷山德拉以及他們的5個孩子被臨時政府軟禁於聖彼得堡附近沙皇村的亞歷山大皇宮,隨後又被遷往西伯利亞的託博爾斯克。十月革命後,列寧領導的布爾什維克政權推翻臨時政府,沙皇一家被轉移至葉卡捷琳堡,關押在伊帕提夫之屋。1918年7月17日深夜,得到處決令的布爾什維克契卡人員喚醒熟睡的沙皇一家和4名忠心的僕人,聲稱臨時轉移,讓他們前往房屋內簡陋的地下室。隨後,契卡人員關上門,向他們宣佈處決令。尼古拉二世還來不及反應,行刑隊便舉起槍射擊,頃刻之間,沙皇一家及僕從殞命槍下。長達三個世紀的羅曼洛夫王朝,就這樣以極為血腥的方式走向終結,葉卡捷琳堡成了俄羅斯帝國的終結之地。

末代沙皇一家被處決的地下室。1918年7月17日,鑑於白軍已逼近葉卡捷琳堡,當地契卡人員將羅曼諾夫王朝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處決。1977 年 9 月 22 日,時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黨委第一書記的葉利欽下令將此地拆除。1998年,時任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命令將尼古拉二世重新安葬於聖彼得堡

為了抹去人們對沙皇最後時刻的記憶,1977年蘇聯政府命令州黨委第一書記葉利欽拆除了伊帕提夫之屋。蘇聯解體之後,俄羅斯政府重新找到了沙皇一家的遺骸,並通過DNA鑑定予以確認,然後被隆重安葬於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教堂。2003年,俄羅斯政府在伊帕提夫之屋原址修建了葉卡捷琳堡最大的教堂——“滴血教堂”,以此紀念沙皇全家的遇害。

葉卡捷琳堡滴血教堂,建 於 2000 至 2003 年,有三個升座、五個圓頂,為俄羅斯式拜占庭風格。原為商人伊帕季耶夫的寓 所。十 月 革 命 後,沙皇尼古拉二世全家被關押在此,並於 1918 年 7月 17日在該處地下室被槍決。1977年該樓被拆毀,後在原址上建成滴血教堂。沙皇一家的遺骨被送到聖彼得堡的彼得保羅大教堂安葬

“滴血教堂”為俄羅斯拜占庭風格建築,高60米,面積3000平方米,建築結構包括3個升座和5個圓頂,除了常見的禮拜堂,教堂內還有一個紀念館,收藏有大量尼古拉二世及其家人的照片,向世人訴說沙皇一家最後的悲慘時日。教堂內牆壁上同樣也繪製有尼古拉二世及家人的圖像,時不時會有民眾在畫像前點上一根蠟燭,然後閉上眼睛默默地禱告一段時間。

俄羅斯一共有三座“滴血教堂”,其他兩座為烏格利奇的聖德米特里滴血教堂和聖彼得堡滴血大教堂,分別用於紀念1591年被殺害的伊凡雷帝的幼子、留裡克王朝最後的繼承人德米特里小王子和1881年遇刺身亡的俄羅斯帝國皇帝亞歷山大二世。而葉卡捷琳堡的“滴血教堂”,則見證了俄羅斯帝國最後的歲月。

未遭戰火的衛國戰爭英雄城市

葉卡捷琳堡雖然被賦予了代表純潔無瑕的柔美的女性名稱,但他卻擁有著時時刻刻散發陽剛之氣的“身軀和血液”,充滿“鋼鐵直男”的氣息。憑藉烏拉爾地區豐富的礦產資源,葉卡捷琳堡自誕生之日起,便帶有強烈的工業屬性,城市道路和建築物整齊劃一,均為橫平豎直的南北或東西走向,各類工業設施齊全,有著“烏拉爾之都”的美稱。

同時,它亦是俄羅斯重要的交通樞紐,鐵路通往7個方向,連接了俄羅斯幾乎所有的大城市。1924年,葉卡捷琳堡被更換了男性的名稱“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用來紀念列寧的親密戰友斯維爾德洛夫。蘇聯解體後,俄羅斯於1993年又重新改回了舊名稱,似乎只有“葉卡捷琳堡”才能代表這座城市看似柔美、內心剛毅,剛柔並濟的“戰鬥民族”氣質。

葉卡捷琳堡景色

1924年,葉卡捷琳堡更名之後,成為蘇聯計劃經濟體制下重點建設的重工業城市,被打造為蘇聯重型機械製造、鋼鐵製造業等中心,出現了像以“工廠之父”著稱的俄羅斯最大的製造企業——1933年建設投產的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德國於1941年6月22日入侵蘇聯,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整個國家西部地區慘遭戰爭踐踏。為保存反擊德國法西斯的有生力量,爭取緩衝時間,蘇聯將大量的軍事工廠和技術工人從歐洲部分遷往未遭遇戰火的葉卡捷琳堡,使得該城市成為一個巨大的軍事工業生產基地,當年主管軍需供應的柯西金稱之為“蘇聯的頭號兵工廠”。

1944 年,位於葉卡捷琳堡(當時改名斯維爾德洛夫斯克)的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生產的 SU-100 自行反坦克炮正整裝待發。在二戰期間,作為戰爭的大後方,葉卡捷琳堡人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為蘇聯生產了一半以上的軍用物資,為最終勝利立下了汗馬功勞

整個衛國戰爭期間,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葉卡捷琳堡作為戰爭的大後方為蘇聯生產了一半以上的軍用物資,留下了大量輝煌的紀錄。如今廠區還保留著生產的最後一輛坦克作為特殊的紀念雕塑。基於葉卡捷琳堡及整個烏拉爾地區為蘇聯反擊德國所做出的貢獻,不少人認為是烏拉爾打敗了德國。

除此之外,葉卡捷琳堡還組建了一支支英雄隊伍奔赴前線。以烏拉爾工學院學生為主力的烏拉爾坦克師團,駕駛著烏拉爾重型機械製造廠生產的T—34坦克在庫爾斯克會戰、攻克柏林等戰役中立下了汗馬功勞。葉卡捷琳堡的滑雪運動員也組成了特種偵察部隊,屢建奇功,為蘇軍高層所看重。

葉卡捷琳堡作為蘇聯衛國戰爭12座英雄城市中唯一未遭戰火屠戮的一座城市,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聯當之無愧的“中流砥柱”!

如今,戰爭的硝煙早已遠去,葉卡捷琳堡昔日滿負荷運轉,軍人吆喝著戰車和物資進出的忙碌景象已然不存,人們只能通過當地軍工企業支持建立的烏拉爾軍事榮耀博物館、空降兵博物館等為數眾多的軍事博物館,在諸多二戰時期的歷史遺物之中略微一窺這座“中流砥柱”當年的光景。

葉利欽的發跡之所

如果說葉卡捷琳堡是俄羅斯帝國的埋骨之所,那麼它同樣也是蘇聯的葬送之源——埋葬蘇聯的俄羅斯聯邦首任總統葉利欽就誕生於此,並從這裡發跡,走進政壇,走向莫斯科,問鼎俄羅斯。

葉利欽於1931年2月出生於葉卡捷琳堡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的給他取名為鮑里斯(意為鬥士)。綜觀他一生的經歷,倒也是這個名字的真實寫照。年幼的葉利欽度過了艱難的歲月,他極富冒險和叛逆精神,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因貪玩跟著朋友進入戰區教堂的臨時軍火庫偷走了幾枚手榴彈。跑到郊區森林後,葉利欽舉起鐵錘砸向手榴彈,在頃刻之間產生巨大的爆炸聲中,他的兩個手指瞬間不翼而飛,永遠地留在了葉卡捷琳堡的土地上。

在度過艱辛的童年後,葉利欽進入中學,1951年進入烏拉爾工學院建築系學習。大學畢業後,葉利欽作為一名建築工程專家服務於自己的家鄉葉卡捷琳堡,曾先後任職於州建築部門、南方城市建築托拉斯建築管理局等機構。1976年,他出任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委第一書記,成了家鄉的行政一把手,登上了通往最高領導人座位的階梯。

1975 年,時任蘇聯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建築處處長的葉利欽(右二)正在視察工作。葉利欽長期在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即葉卡捷琳堡)工作,1968 年至 1975 年間任建築處處長 ;1976 年至 1981 年間任州黨委第一書記,在此期間結識了戈爾巴喬夫,得以在 1981 年蘇共 26 大上成為蘇共中央委員會委員

憑藉在家鄉三十餘年的苦心經營和打造的銳意進取、充滿活力和善於傾聽群眾意見的良好地方領導人形象,1985年葉利欽被蘇共中央提拔為中央書記處建設部部長,很快又升為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開始進入蘇共中央核心權力層,衝進了莫斯科政治鬥爭的漩渦之中。在以後政壇上俯仰沉浮的歲月裡,葉卡捷琳堡始終是他最為強大的依靠。1991年8月,蘇聯保守派發動政變,葉利欽迎來了他人生中的高光時刻。

除了著名的政治人物,葉卡捷琳堡還與有蘇聯“鮑勃•迪倫”之稱的著名音樂家、詩人、戲劇演員維索茨基聯繫在一起,當地最高的建築便是以他的名字命名,讓這個充滿陽剛之氣的城市,增添了文化、藝術的柔美氣息。維索茨基用音樂和詩歌表達了對生活的渴望和熱愛,記錄了蘇聯的一個時代,被視為俄羅斯民族良知的象徵。葉卡捷琳堡人對他的喜愛,不僅在於精神上的共鳴,也在於它掩映於鋼鐵身軀之中的文化、藝術底蘊。

除了重工業,葉卡捷琳堡同樣也以文化、教育聞名於世,擁有前述烏拉爾工學院在內的15所歷史悠久的高等院校和140餘家科學研究機構,以及為數眾多的圖書館、劇院、交響樂團等,體現了這座城市工業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韻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