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必要總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前言:“合群”是順藤結的果,不是強行扭的瓜。合群無味,不如獨歡。

你沒必要總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你合群嗎?

生活中我們總是強調“合群”這個詞,沒辦法,人是社會性動物,必然有群體這一說。

今天恰巧在朋友圈看到一朋友的話,“自己有點像約會恐懼症重度患者,會在約好時間發一條短信:我不想去了。然後靜待拉黑。”

老實說,我還挺喜歡這樣的人的。

所以,我給他回了句:我經常。

他笑,我就補了一句:沒有為什麼,就是不想去。

雖說合群很重要,但我認為“合怎樣的一個群”才是問題的關鍵。換言之,可以保證自身獨立性的合群,比簡單意義上的合群更重要。

朋友過生日,來吧!

誰誰誰約牌,去唄!

晚上來喝酒啊,走起!

很多人其實跟我們並不熟,但因為一句“都是朋友嘛”,或者“你咋就不合群呢”就礙於面子屁顛顛地去了。

為了一個別人口中的合群,明明想拒絕卻不敢說出口,寧可以犧牲自我為代價,也要對他人友善。那麼,你見群就合就算是合群了嗎?

為了“合群”,我們究竟浪費了多少時間?違背了多少意願?耗費了多少精力?以犧牲自我意願為代價的“合群”,又能給我們帶來多少真正意義上的友誼與資源呢?

你沒必要總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學生時代,每個班級都會那麼幾個人,人緣特別好,不管去哪總有一群人圍著。班級活動,他們永遠是最活躍的。

他們性格開朗,能說會道,可以和每個同學勾肩搭背,可以和老師稱兄道弟。

他們似乎認識很多人,很多人也認識他們,他們總能在路上和形形色色的、我見過或沒見過的人熱情地打招呼。他們有接不完的電話,回不完的短信。

我羨慕他們的八面玲瓏,羨慕他們的“濫好人”。

我曾經也特別渴望成為他們那種人,和周圍的人打成一片,照顧每個人的情緒。

我當時就想,他們是不會孤獨的吧。他們不會找不到人一起吃飯,不會生病也找不到人陪,不會在組織學習小組時被落單,更不會每當節假日就有“不知道去哪”的惆悵……

於是,我也曾試圖做一個那樣的人。努力地迎合別人的期待,活躍在課堂上、聚會上,盡力解決身邊人的大事小事。寧可犧牲自己,也要對他人友善,換來所謂的好人緣。

身邊的確開始圍繞一些人,有人陪著吃喝玩樂,有人陪著上課下課,可是卻沒有一個能說心裡話的。

有些事藏在心裡是莫大的委屈,話到嘴邊又覺得無足掛齒不值一提。每到夜深人靜的時候,孤獨感依然無孔不入。

原來努力合群的我,一點都不快樂。

你沒必要總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我相信,親愛的你也曾有過那樣的一段經歷。

小時候,哪怕是逃課、去遊戲廳,只要朋友喜歡,你都捨命相陪,你以為這是講義氣。

上學時,你會看不喜歡的綜藝,只為了和閨蜜八卦的時候有話題可聊,你以為這是存在感。

工作後,你學會了察言觀色,同事的新裙子你說好看求鏈接,老闆發的朋友圈你忙不迭地點zan,你以為這是攢人脈。

再長大些,擁有推不掉的幾場聚會,談資無非是抬槓和炫富,可你還是假裝很愉快地推杯換盞,你以為這是好人緣。

很多人都會這樣,為了別人口中的合群,明明想拒絕卻不敢說出口,寧可以犧牲自我也要對他人友善。別人指著你的痛處打趣,你只能尷尬地附和,連發飆的勇氣都沒有,因為你怕他們說你開不起玩笑。

合群或許能帶來很多機會,但是有獨立精神的人,多數不稀罕那些所謂的人脈資源。想要錦上添花,你得先變成錦,讓自己強大,沉澱真本事,而不是奉承迎合、跪舔、抱大腿。

《在細雨中呼喊》一書中,餘華寫過這樣一段話:“我不再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而是回到了孤單之中,以真正的我開始了獨自生活。有時我也會因為寂寞而難以忍受空虛的折磨,但我寧願以這樣的方式來維護自己的自尊,也不願也恥辱為代價去換取那些表面的朋友。”

我終於明白,如果你只是花費大把的時間讓別人都說你“人很好”,那麼你就不得不接受一個事實:這樣的群,合而無用,只是在幫你消磨餘生。

任何一段關係都不應該是雪中送炭,而是錦上添花。

你沒必要總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身邊的朋友說我變了,變得不合群了,也變得很高傲了。

其實並沒有。

我只是不想說一些我想不明白的話題,我只是不想在無意義的事情上去耗費腦力。

人脈從來不是靠酒桌上的故意迎合說大話而來的,志同道合的朋友都是吸引來的。豐富自己比取悅別人更重要。

不要去追一匹馬,用追馬的時間種草,待到春暖花開時,就會有一批駿馬任你挑選。

所以,不用去刻意巴結某個人,用獨處的時間積累你的能力,待到時機成熟時,會有大批志同道合的朋友供你選擇。

同道中人,和而不群;非你所願,群而不合。

融入不了別人沒什麼,不合群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自己的想法,人云亦云,隨波逐流。

魯迅說:牛羊才成群結隊,猛獸都是獨行。

又何嘗不是這樣呢?孤獨從來不會毀了一個人,更多的人因孤獨而優秀。

當我不再為了合群而合群,不再為了迎合別人而委屈自己,不再為了陪伴別人而犧牲自己,我有了更多的時間做自己喜歡的事情,看書、寫作、旅行,一切都按照自己的節奏進行。

我發現這樣不合群的自己,反而更充實更快樂。

我不在意她們異樣的眼光,我不在意她們活動不叫我。每個人都有選擇自己生活的權利,每個人都有適合自己的生活頻率,只是恰好我的頻率跟她們不一樣。

我們都是孤獨的行路人,與星辰做伴,與蟲鳥相依。

只有憑藉自己的力量走過一段又一段漆黑的路,度過一段又一段連自己都會被感動的日子,你才會擁有柳暗花明的豁達與樂觀。

你沒必要總裝模作樣地擁有很多朋友

群居生活對人類最大的束縛就是,從小你就被教育:要合群。

但是,人和人的交往是一個同化與被同化的過程。先是物以類聚,然後在相處過程中模仿,內化。

擇良木而棲,擇良友而交。

同阿貓阿狗聚餐開party嗨通宵,也抵不過與蘇格拉底共度一個下午。

在一個毫無價值的糟糕環境裡,合群還有另外一個解釋——浪費時間。

隨著年齡的增長,我漸漸發現自己只是表面上隨和,骨子裡其實是個傲嬌高冷且被動的人。不排斥群居,偶爾也享受,但更多的是喜歡一個人。

也常常想需要有個人說說心裡話,倘若沒有這樣互有默契的人出現,我還是寧願一個人。

合群是順藤結的果,不是強行扭的瓜。當你不再糾結於是否合群、怎樣合群,釋放自己的自然本性,那才是最好的合群。

不要刻意合群,刻意的你根本合不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