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虚妄还是希望?滴滴要建造金融帝国却进展缓慢

近日,滴滴公司低调上线了一款针对司机的信贷产品——“司机贷”,“司机贷”重点向有资金需求的车主提供小额信用贷款,单笔授信额度为1.9万元,年化利率24%以内,可分3/6/9/12个月分期偿还。

是虚妄还是希望?滴滴要建造金融帝国却进展缓慢

滴滴此举被看做其进军金融领域再次发射的一枚炮弹,事实上在此之前,滴滴公司早已觊觎金融这块肥肉很久了,为了进军该领域,2015年滴滴旗下的一号专车就和P2P平台“点融网”合作在专车用户账户中增加“类余额宝”功能,并推出了“滴滴金桔宝”余额理财产品。此后滴滴更是频开连环炮,2016年一年的时间就做出了与招行合作、设立众富融资租赁公司、获中国人寿投资、上线第一款汽车消费金融产品“滴分期”等一系列动作,2017年年底,滴滴又花费3亿元拿下了上市公司高鸿股份旗下的支付企业一九付。

是虚妄还是希望?滴滴要建造金融帝国却进展缓慢

从前期工作来看,滴滴在进军金融领域所做的准备不可谓不充分,但在实际落地,外界并未看到更多成果,到目前为止,滴滴金融的个别产品只是零散的分布在滴滴出行的手机APP中,其余不仅没有自己的官网和手机APP,甚至在滴滴出行的官网上也没有看到任何有关理财、信贷、汽车金融,抑或保险的板块。为什么滴滴在进军金融领域上显得如此笨拙和吃力,背后有什么不为外人道的难言之隐么?

被过分期待的滴滴金融

是虚妄还是希望?滴滴要建造金融帝国却进展缓慢

“滴滴的流量入口优势已经形成,接下来就要看滴滴如何收割用户,实现流量变现”,这几乎是当前业内人士对滴滴出行商业运作的统一看法。事实也是,在滴滴与优步中国合并后,其估值一度达到350亿美元,但如何用足量的业务和收益撑起这数百亿美元的估值,向市场和资本方证明自身有充分的造血能力也在考验着滴滴出行。

什么行业来钱最快?金融对很多互联网企业来说无疑最具吸引力,似乎也已成为互联网公司收割流量的最佳方式。对坐拥数亿用户、手持重金资本的滴滴来说,依托强大的流量入口开展与车相关的信贷、理财、保险业务被看做是一件非常顺理成章的事情。

曾经有人这样YY对滴滴金融的未来场景:老李想在滴滴出行上拉人赚点钱,但是苦于自己没有车,老李找滴滴借车,然后滴滴找到汽车租赁公司帮忙。租赁公司看到这么大的市场特别想做,但是自己这边也没有那么多车。怎么办?只能去借钱买车,然后靠租金来偿还本息,正好滴滴这边可以在线上募集到便宜的资金,于是双方一拍即合这项业务就这样开展下去了,这就是滴滴公司的融资租赁业务。

其实不光是融资租赁,很多人认为基于车辆出行场景,滴滴还有很多业务都可以涉足,比如汽车抵押贷款、用户或车主分期买车业务等,通过车子抵押或者大数据信用评测的方式给急需用钱的车主进行授信,开展贷款业务。此外,还可以鼓励平台用户将钱放在滴滴账户余额中,帮助用户进行理财,在此过程中实现流量的变现和收割。

金融帝国之路为何这么难走?

从理论层面看,滴滴出行做金融简直是顺理成章的事情,更有媒体夸大的认为,滴滴目前已经拿到了第三方支付、网络小贷、基金代销、商业保险等稀缺的金融牌照,不久后滴滴金融帝国就将形成。但是,从实际落地情况来看,滴滴的金融帝国之路并非那么好走。

是虚妄还是希望?滴滴要建造金融帝国却进展缓慢

第一,用户质量如何有待考究。如果从滴滴当前所掌握的用户数量和活跃用户规模来看,似乎对其发力金融领域非常有利。不过,滴滴的用户很多都是有打车需求的时候才会调用,而且是用完就关,存在短时、即需即用、用户粘性不足的特点,而且与租车公司等相关主体的关系也比较复杂,难说已经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生态,从这点上来看,用户的忠诚度并不高,也不具备社交性,很难通过金融的手段实现生态闭环。再者,自从滴滴在国内一家独大之后,用户的打车成本飙升,用户口碑也是岌岌可危,这种情况下用户很难想起来,也有可能不愿意用滴滴进行理财。

第二,精力、人才、经验缺乏。滴滴是网约车出身,打车出行是其主营业务,尤其是在滴滴成功登顶行业武林霸主地位之后,想要维系现有地位已经很耗精力,据说现在的滴滴盘子铺的很大,除了网约车,还涉足了共享单车、汽车电商,并积极布局国外市场。且如今,美团、摩拜入局网约车、首汽约车、嘀嗒拼车等竞争对手来势凶猛,在主业方面尚且难以招架,何以再征战新的领域。据笔者从猎聘网搜索滴滴招聘信息,选择“产品经理”选项出来的100多个职位结果中,涉及到金融保险的只有寥寥四个,由此可见与主营业务相比,滴滴在发力金融方面并没有投入更大精力。

第四,资金成本压力大。做金融首先应该做到自己有钱才能向别人借钱,虽说滴滴融资很多,但主要还是用来建设主营业务,在国家严格控制小贷杠杆率,并且把资产ABS业务纳入表内的情况下,滴滴若继续开展放贷业务定会面临资金压力。而且,汽车的经销商分布全国各地,但汽车金融公司办公室以及人员基本固定在几个大城市,如何与当地银行拼营销与风险控制,以控制不良贷款也是滴滴面临的挑战。

所谓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虽然滴滴自身有一定的资源优势,但是入局太晚,加上金融是相当复杂的业务,真正要拓展金融业务,滴滴在人才、经验、资金、战略等方面需要补足很多功课才行,否则不仅不会增加营收与利润,还会形成风险源。

铸造金融帝国,并非那么容易,滴滴,显然还没有完全准备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