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美首脑会谈背后的进步与隐忧

朝美首脑会谈背后的进步与隐忧

认知问题是人类发展的核心问题,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是由认知的进步开始的。而人类社会遇到的所有困难,基本上也都可以归结为认知的困境。认知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的认识过程,首先要求尊重客观现实。但是在现实中,人们往往喜欢自以为是,从主观概念出发,忽视客观问题,从而导致对问题的曲解,造成解决问题的困境。因此,人们往往要经过反复的矛盾冲突才能完成一个认知过程。

6月12日,世人瞩目的美国总统特朗普与朝鲜领导人金正恩的会面终于顺利地结束了。“金特会”本身是一次重大的历史事件,因为这是朝美两国首脑的第一次见面,它意味着两国之间长期敌对的坚冰正在被打破。但是从认知的角度看,这次会谈的真正意义在于,双方经过多年的较量之后,似乎正在完成一个认知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否能够最终完成,则不仅取决于朝美领导人个人的智慧,也取决于所有对事件发展进程具有影响力的各种力量的整体认知水平。

朝美在解决问题的方向上的进步与隐忧

国际交往中,首脑会谈的核心议题从来都是要确定事物的发展方向。但是在确定方向上,有两种行为模式,一是问题主义,二是哲学主义。这两种方式不能截然分割,但通常会表现得有主有次。在处理一般事物的过程中,问题主义的方式会占据主导地位。而在处理重大历史性事物时,则应该是哲学主义占主导地位。哲学主义的典范是1972年毛泽东主席与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历史性会见。毛主席说,只谈哲学问题。这是因为中美关系要真正取得发展,需要解决一些哲学认知问题。

但是,冷战后,形成美国一超独霸的局面,美国确立了一套帝国式的霸权哲学体系,从来都是以统治者的身份与其他国家对话,这就使得与美国会谈的任何问题都只能是问题主义的方式。对话者面临的唯一选择就是接受还是不接受美国的解决问题方式。简单地说,就是没道理可讲。这是冷战后半岛问题陷入困境的核心因素之一。

此次朝美首脑会谈美国有所改变的就是在某种程度上接受了朝鲜的哲学式叙事体系。朝美联合公报虽然简短,但是为解决半岛问题确定了三个方向性问题:一是朝美将建立全新的关系;二是朝美将建设朝鲜半岛持久和平机制;三是朝方重《板门店宣言》的内容,将致力于朝鲜半岛的全面无核化。虽然文件并没有对三者的关系加以论述,但朝美关系正常化、半岛和平机制和半岛核问题这三点显然是一个整体性问题。正是这种整体性决定了半岛核问题的复杂性。而未来朝核问题的解决路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对这种整体性的认识,如果美国依然坚持问题主义的思维方式,则可能增大半岛核问题的解决难度。

朝美对无核化目标的认知差距是重大隐患

此次“朝美联合公报”在处理核问题上采取的论述方式比较奇特。文件第三条说,“朝鲜重申2018年4月27日《板门店宣言》,并致力于半岛完全无核化。”这句话,似乎表明美国接受了朝鲜的“半岛无核化”的提法,但同时又将其定为是朝鲜单方面努力的事情。这种表述方式体现了特朗普在谈判中的灵活性,但依然暴露了朝美在无核化目标上的认知差距。

朝核问题谈判的重要障碍之一是朝美对无核化目标的分歧。朝鲜提的是“半岛无核化”,而美国谈的是“朝鲜去核化”,所谓“全面的、可核查的、不可逆转的”是只要求朝鲜单方面弃核。但是,这个政策完全不提美国的对朝核政策。人们必须看到的一个基本事实是朝核问题的根源恰恰来自美国的对朝核政策。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末,美国提出朝鲜核问题的时候,自己在韩国依然部署着战术核武器。美国在1991年悄悄地将核武器撤走,其原因一是因为对朝鲜施压的需要,二是因为朝韩当年谈判并签署了《半岛无核化宣言》。所以,美国此后在核问题上对朝鲜施压,巧妙地将“半岛无核化”变成“朝鲜去核化”,事实上保留了美国对朝鲜动用核武器,以及在韩国重新部署核武器的权利。可以非常明确地说,美国自身的核政策也是朝鲜半岛无核化的一个重大障碍。

那么,未来美国有没有可能调整自己的政策?答案是显而易见的,当然可以。问题只是愿不愿意。特朗普这次表现得比以往任何一个美国总统都具有进步意识的是他公开表示可以从韩国撤走美国的军队。如果半岛构建了和平机制,不仅不需要美国的军队,当然更不需要美国的核武器。不过,如果朝鲜半岛建成无核区,美国的航母、核潜艇和战略轰炸机走访韩国的行为将受到限制,这是美国的一些好战分子极不乐见的事情。但是,未来美国必须回答的一个问题是,难道你非要将战略进攻武器开到别人家门口来显示你的霸主身份吗?不过,此次“金特会”,特朗普意识到这些问题了吗?

互信与履约问题

现在一些人很喜欢吹嘘西方的所谓“契约精神”。但任何契约只有基于合理公正的目标,通过平等对话达成,才具有意义。未来朝核问题的谈判同样如此。我们与其过多地关注朝美谈判的具体步骤,不如多关心这些步骤背后所应具有的公正合理的目标内涵。当形成一个良性的舆论环境后,朝鲜半岛问题的解决也就容易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