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雖遠,習近平揚帆信風

山海雖遠,習近平揚帆信風

國際格局新形勢。近年來,中國主辦召開了一場又一場的國際會議,這些區域性合作組織的會議並不是單純務虛,每一次大的峰會都會簽訂一些重要的地區戰略協定乃至具體領域的合作協議,影響著全球政治經濟格局。隨著世界一體化格局的深入,國家與國家、組織與組織、國家與組織之間的合作跨出了地緣政治的格局,真正地捲入全球化的發展軌道。比如金磚國家,就地跨亞、非、歐、南美四大板塊,從金磚(BRICS)的B(巴西)到R(俄羅斯)隔著大西洋,R到I(印度)隔著萬重山,但相似的經濟社會發展理念,就能讓這些山海相隔的國家在利益上保持一致。2013年,習近平參加金磚國家領導人第五次會晤時就在講話開頭引用中國古話,“志合者,不以山海為遠”,說:“我們來自世界四大洲的5個國家,為了構築夥伴關係、實現共同發展的宏偉目標走到了一起,為了推動國際關係民主化、推進人類和平與發展的崇高事業走到了一起。求和平、謀發展、促合作、圖共贏,是我們共同的願望和責任。”地球的主要構成還是水,如果把整個地球比作一片大海的話,今天限制國家之間溝通的就不是自然的山海了,而是一種理念。國家與國家更容易因為理念的相同或差異形成夥伴或者緊張關係。理解了今天“大海”的新形勢,才不會像一些國家,誤以為強權政治可以綁架他國了。

上海精神新航向。在這種新的形勢之下,國家就像海上的“帆船”,舊的國際秩序就像舊的航路,如何才能正確判斷新的航向呢?習近平用了四個“儘管…但…”的複句,深刻勾畫了這種充滿前景但同樣遍佈坎坷的新環境。三十年前,在寧德工作的時候,習近平同樣定義了閩東的發展狀況,在同樣一種狀況面前有兩種態度,一種是怨天尤人和等、靠、要;另一種是滴水穿石、久久為功。在“地球村”面前同樣有兩種態度:一種是繼續著舊的霸權擴張、強權外交;另一種則是上合組織提倡的“上海精神”。習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組織始終保持旺盛生命力、強勁合作動力,根本原因在於它創造性地提出並始終踐行‘上海精神’,主張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這超越了文明衝突、冷戰思維、零和博弈等陳舊觀念,掀開了國際關係史嶄新的一頁,得到國際社會日益廣泛的認同。”習近平從發展觀、安全觀、合作觀、文明觀、全球治理觀五個觀念層面指明瞭“上海精神”就是在這片“大海”上信風航行的新航向,沿著“上海精神”,順著新航向,才能夠不在浩渺的煙波中迷失方向。

命運共同新世界。沿著這樣的新航向,世界將會駛向怎樣的未來?習近平向各成員國、觀察國乃至全世界描繪了這樣的未來新世界:“我們要繼續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濟,精誠合作,齊心協力構建上海合作組織命運共同體,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係,攜手邁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這很動人。從西方文明在工業的催化下踏上征服全球的征程時,整個世界就被裹挾在動亂、貧窮、飢餓,普遍的動盪、懷疑和仇恨當中。從影視劇、新聞報道中我們可以看到,某國大兵在非洲某小國施暴,引起當地的戰亂,難民湧入某國,成為社會犯罪的重要來源,民眾因此更加歧視有色人種,造成新一輪以維和為名入侵他國。如此惡性循環,只會把整個世界拉進一個深淵。最後,“食物鏈”頂端的,高高在王座上的國家也會被犯罪吞噬。 “上海精神”所引向的則是一個完全不同的未來,不僅人與人、國家與國家能夠得到共同的發展與繁榮,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本身也能夠得到和諧。因為在這種精神指引下,所有的元素都成為一個命運共同體,而不是利益競爭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