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凡是熟悉中國歷史的人,談及安史之亂,無不痛心,這場突如其來的叛亂,不僅打斷了大唐盛世,而且遺禍後世,它導致中原大地北部邊防洞開,此後的幾百年間,中原政權再也未能重新控制北方長城一線,北方遊牧民族步步進逼,直到崖山落日,宋朝覆亡,華夏大地首次全面淪陷。


世人皆知安祿山叛亂,是因為他兼任三鎮節度使,勢力過大,不受制約;然而安祿山叛亂的深層原因卻在於安祿山本非漢人,而是中亞粟特人後裔,其本族粟特胡人的支持,對於安祿山的叛亂,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安祿山

安祿山之生父為康姓胡人,母系則為突厥人,其母改嫁,他便隨繼父安延偃到嵐州,從此脫離突厥而生活在粟特人家族之中。 “安”姓與“康”姓都來自中亞的“昭武九姓”胡人(粟特人)。這些人高鼻深目,長相類似於波斯人,與中原地區的其他胡人大不相同,被漢人稱為“九姓胡”、“羯人”或“羯胡”。由於長期往來於中原與西域之間經商,他們積累了不小的財富,也漸漸對中國的政治,發生了影響。

早在漢代,這些中亞人便開始移居中土。五胡亂華時期,他們曾製造了羯胡之亂推翻西晉,建立著名的“禽獸政權”後趙,後又發動侯景之亂推翻南梁,造成了巨大的災難。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五胡亂華時期的羯胡被冉閔屠滅

唐朝前期,由於阿拉伯帝國向中亞地區的擴張,造成大量的粟特人遷入唐朝境內。唐朝將他們安置在邊境地區,其中安祿山所居住的東北范陽地區(今北京)便有著大量的粟特人聚居區。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昭武九姓國

安祿山發動的叛亂得到了在唐粟特族群的巨大支持。安祿山的叛軍主要是內遷入唐朝境內的各族移民組成,有粟特人、突厥人、契丹人,奚人、高麗人、靺鞨人和室韋人等。其中,安祿山本族的粟特人在叛軍中處於核心地位,這些人擁有的財富和相對較高的文化素質,使得他們可以勝任叛軍的領導力量。


在安祿山叛亂之前,實力強大的粟特胡商集團就為他造反提供了經濟支持。史載:“(安祿山)潛與諸道商胡興販,每歲輸異方珍寶,計百數萬。 每商胡至,則祿山胡服重床,燒香列珍寶,令百胡侍左右,群胡羅拜於下,邀福於天,祿山盛陳牲牢,諸巫擊鼓歌舞,至暮而散,遂令諸胡於諸道潛市羅帛,及造緋紫袍、金銀魚袋、腰帶等百萬計,將為叛逆之資,已八九年矣。”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粟特胡商

胡人不僅為安祿山提供經濟支持,在其軍隊中也有重要地位,《舊唐書》和《新唐書》很多時候都用 “羯胡”指代安史部隊,證明安祿山軍中胡人勢力之大。安祿山造反有近20萬大軍,其主力是契丹人、奚人,同羅人等,粟特胡人在人數上並非主力,但卻無疑是安祿山的嫡系,他們與安祿山有著共同的信仰,充任安祿山的近衛部隊。在安慶緒最終失敗時,其他各族軍隊都已經叛去,唯獨六千多胡人部隊仍然護衛於他,可見這些粟特胡本族軍隊確實是最忠誠於安氏家族的。

安祿山造反之後,唐朝其他地方的粟特胡人也蠢蠢欲動,試圖起兵響應。西北靈州地區的粟特胡曾經在開元九年造反,被平定,一度被放逐到河南、江淮地區,後被赦免放回。至德元年(756年),此地粟特胡人五十萬在叛軍將領阿史那從禮招誘下反叛,糾集甲兵五萬人,企圖勾結叛軍襲擊在靈州的唐肅宗。朔方節度使郭子儀與回紇首領葛邏支聯兵將之擊破,斬殺數萬人,確保了唐朝廷的安全。次年,在唐河西地區的行政中心武威郡,粟特九姓商胡又發動叛亂,聚眾達六萬人,殺死河西節度使周泌,後被唐軍力戰討平。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唐代西北地區

由於唐朝廷對於安史叛軍的應對一再出現重大戰略失誤,導致叛亂變得幾乎不可控制。但是粟特人策動的這場大叛亂,最終卻因為叛軍內訌而失敗。由於安祿山叛軍中屬於少數的粟特勢力反而居於統治地位,引起了叛軍中處於多數的契丹、奚等東北土著民族勢力的不滿。隨著安祿山的死亡,其內部矛盾徹底激化了。

史思明殺死安慶緒後,擔心得不到粟特人的擁護,於是對其進行屠殺。安慶緒剩下的胡人衛隊有“官健六千餘人”,史思明下令“數內三千三百人是隨從慶緒者,亦殺之,食後方移入城。自是祿山之種類殲矣。”安氏的嫡系遭到沉重打擊。

史朝義殺死史思明後,對叛軍內部的粟特人勢力發起了進一步的清洗行動。叛軍老巢范陽陷入大動亂。“城中相攻殺凡四五,死者數千,戰鬥皆在坊市閭巷間。”

非我族類,其心必異:安祿山叛亂背後的胡人群體

唐代范陽節度使轄區

最後一場激烈的火併發生在以阿史那承慶和高鞫仁為首的兩派之間。“承慶入東軍,與偽尚書康孝忠招集蕃、羯。”阿史那承慶一派以突厥和昭武九姓胡為主力,並裹挾了部分漢軍;而高鞫仁則召集了由奚、契丹、高麗、靺鞨、室韋等族組成的“城傍少年”反擊,其部隊“驍勇勁捷,馳射如飛”,阿史那承慶雖然兵多,但交戰之際其部下漢軍萬人臨陣倒戈,結果阿史那承慶軍大敗,被“殺傷甚眾,積屍成丘”。高鞫仁又下令城中殺胡者重賞,“於是羯、胡盡殪,小兒擲於空中,以戈承之,高鼻類胡而濫死者甚眾”。阿史那軍敗走河北後,其軍中胡人又被史朝義“不擇少長盡誅之”。


經過這一系列動亂,叛軍中的粟特胡勢力幾乎被清洗乾淨,叛軍的力量也大大衰減。這成為安史之亂最終得以平息的重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