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之戰南宋本沒有應淪亡,為什麼寧願跳海也不願殊死一搏?

雨後冬季

史載:公元1279年2月,南宋殘軍與元軍在廣東新會崖門海域(今屬江門)展開了一場歷時20多天的激烈大海戰,雙方共投入兵力50多萬參戰,共調集2千餘艘戰船,最終宋軍基本全軍覆沒,戰船被焚燬、撞沉殆盡,海上浮屍多達十萬餘,海水盡赤。見大勢已去,丞相陸秀夫揹著幼帝趙昺投海自盡,隨後有數萬皇親貴戚、文武官員、殘餘將士、南宋百姓追隨他倆蹈海殉國。南宋滅亡。

有學者說,南宋的終結,不是簡單的王朝更替,而是傳統華夏文明的一場驚天浩劫 、一次大淪亡。

說南宋軍民寧願跳海也不願殊死一搏,這樣理解是片面甚至錯誤的。

面對殘酷追剿南宋殘餘勢力的元軍,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陳宜中、李庭芝、姜才等人都率眾進行過殊死抵抗,並予元軍以巨大的殺傷。南宋軍民拒不臣服,激怒了元世祖忽必烈,他清楚的知道:流亡海上的南宋小朝廷一日不亡,南宋軍民的抵抗就一日不會停息。他派遣塔出、李恆、呂師夔等將領率步軍翻越大庾嶺,遣忙兀臺、唆都、劉深等率舟師浮海,準備水陸並進,雙管齊下,徹底剿滅漂流閩粵海上的小宋廷(史稱“行廷”)。

元軍在福建泉州擊潰了宋將張世傑的部隊,張世傑失利後,護衛端宗趙罡逃亡秀山,後又轉往珠江口外的井澳。景炎三年(1278)4月,漂泊海上百餘日的小皇帝趙罡病亡,年僅11歲。他的弟弟趙昺即位。帝昺當上皇帝時剛剛滿8歲。

忽必烈派投降蒙元的南宋名將、綽號“九頭鳥”的張弘範率重兵征討嶺南,一舉消滅了盤踞在廣東的數十萬宋軍,百姓也死難多達十餘萬人。面對元軍的窮追猛打,帝昺一上位就開始了流亡生涯,後來他逃到了廣東新會的崖門海域,被元軍水陸重重包圍,張世傑等人結成船陣,拼死力戰仍不得脫,見大勢已去,丞相陸秀夫只得揹著帝昺蹈海自盡。十餘萬軍民寧死不降,也先後投海自盡。如果這些人不願抵抗,怎會有如此巨大的傷亡?只不過宋軍力不如人、屢戰屢敗,打不過兇悍的元軍罷了。

史載,崖山海戰結束前,隨趙昺和陸秀夫一起跳海自殺的人多達十餘萬,但這些人大都是皇親貴戚、文武百官、知識精英,其中普通士兵卻很少。在趙宋極度崇文抑武的國策影響下,或民族意識沒有覺醒之時,士兵們對南宋朝廷的忠誠度與歸屬感是很低的。或許,這些待遇不高的宋軍士兵們覺得既然自己能在元軍中獲取較高的地位和身份,那麼,有什麼必要替趙宋朝廷拼命呢?於是,不願賣命、集體譁變、歸降元軍的宋軍士卒極眾。

在軍事上,元軍進入中原特別是進入江南後,戰力有所下降,但大批宋朝降軍的加入,又彌補了這種頹勢,相比之下,宋軍雖節節抵抗,但戰力全無,戰績更是不堪,所以南宋的徹底覆亡已是無法避免之事了。


【寫作答題不易 嚴禁剽竊】【插圖源於網絡】


鐵馬冰河wu

我是歷史問答達人“青言論史”,樂於為您解答中國古代史的相關問題。


我覺得題主這個問題問得挺好笑的,因為崖山之戰的時候,宋朝已經是基本沒有陸地領土、只能流亡海上的一個小朝廷了。除非他們能南下到南洋,打下馬來群島作為復國的根據地,否則這個時候的宋朝朝廷就只能是歸西或者投降了。


南宋最後一任宰相陸秀夫,在崖山之戰前,是這麼勉勵大家的:
古人有以一旅一成中興者,今百官有司皆具,士卒數萬,天若未欲絕宋,此豈不可為國邪?”

陸秀夫的話,淒涼、悲壯,但是他也在告訴我們一個事實,那就是南宋的家底真的已經快完了。看到了吧,這就是崖山之戰以前,大宋的實際情況!只有幾萬兵馬,還有一個勉強可以維持得住的的行政機構!

臨安早就在三年以前就被拿下,小朝廷只剩下崖山這最後一個據點了,就連皇室子孫,也只剩下趙昺這一個宗室了!等到趙昺一死,就再也沒有一個能拿出來立為皇帝的人了,這樣的王朝不滅亡,還能怎麼辦呢!

順便說一句,漢人的血性,在崖山之戰的結局中得到了最悲壯的體現:
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

無意翻譯,不忍翻譯。只是不知道為什麼,這一段歷史,現在竟然沒有官方願意提起。



青言論史

不想當亡國奴,寧可選擇殉國。

1279年初,四川合州釣魚城降下大宋旗幟。在釣魚城投降的同時,元軍探明南宋小皇帝的藏身之所,大舉進攻厓山。為了防止宋帝逃脫,元張弘範命令舟師阻塞出海口。



此時張世傑的南宋水師尚有戰船千艘,令人大惑不解的是,他竟然戰船一字型排開,拋碇入海以固定,船與船之間用大索固定相連,南宋小皇帝的座船居中。這種佈局不合常理,船船相連,一旦落敗,很難全身而退,乃是兵家之忌。看來張世傑的真實意圖是賭上一把,賭贏了乃國家之福,因為中國雖大,這支最後的艦隊卻沒有落腳之處了。

可惜,他最後賭輸了。二月六日,元軍水師從南、北兩方向夾擊宋師,張世傑腹背受敵,勝負已判。眼看大事已去,張世傑派人前去接小皇帝,打算逃往外海,然而陪在小皇帝身邊的陸秀夫堅決不肯走。張世傑只好自己割斷繩索,帶著十六艘船突圍而出。眼看著南宋最後的艦隊正在毀滅,陸秀夫寧死不當俘虜,他先把自己妻兒推入海里,轉身看著小皇帝,以沉痛的語氣說:“國事至此,陛下當為國死。德祐皇帝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不待小皇帝回話,他就為小皇帝做好決定了,不管趙昺願不願意,一把抓住他,往背上一背,跳入冰涼的海水中。南宋最後一支抵抗力量,就此瓦解。

張世傑突出重圍後,得悉小皇帝死訊,萬念俱灰,嘆道:“我為趙氏,亦已至矣,一君亡,復立一君,今又亡。我未死者,庶幾敵兵退,別立趙氏以存祀耳。今若此,豈天意耶?”說罷墜入大海,結束自己的生命。無論張世傑死不死,都於大局沒有任何影響。他以殉國的方式踐自己的人生信念,死得其所。

俱往矣,往事越千年。只是在發黃的史冊中,我們依稀看到厓山謝幕的那一刻,波濤怒吼,風雨蒼茫。


君山話史

在搞笑嗎,這種說法不對,事實是崖山海戰失敗,南宋被逼的走投無路,陸秀夫才揹著剛滿8歲的小皇帝跳海而死,還有就是關於十萬軍民為南宋殉葬一說,也存在著一些誤解。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回顧一下這段歷史。

崖山海戰,南宋的最後一戰,南宋滅亡。1276年2月4日元軍攻佔南宋都城臨安(今杭州),俘5歲的南宋皇帝恭宗。南宋殘餘勢力陸秀夫、文天祥和張世傑等人連續擁立了兩個幼小的皇帝(端宗、幼主),成立小朝廷,元軍對小皇帝窮追不捨,不斷逃亡至南方,經過香港,端宗因病逝世,而另立幼主,逃至新會至南海一帶,文天祥在海豐兵敗被俘,而後發生了崖山海戰,南宋軍隊打敗,幾乎全軍覆滅,小皇帝被圍在小島上,走投無路的陸秀夫揹著小皇帝一起跳海而亡,南宋徹底滅亡。因此,可知南宋軍隊是在殊死一搏後,被迫跳海自殺。

10萬南宋軍民跳海殉國,別鬧了,事實並非如此。崖山海戰,南宋軍隊10餘萬軍隊大敗,死傷無數,而最後選陸秀夫揹著皇帝跳河自殺,隨後,後宮以及大臣們也有很多人選擇了跳海殉國,人數遠沒有10萬人,之所以有10萬人殉國,是一種對史料誤讀。史料是“陸秀夫走衛王舟,王舟大,且諸舟環結,度不得出走,乃負昺投海中,後宮及諸臣多從死者,七日,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這是十餘萬人中,大部分是戰死的南宋士兵,並不說所謂的自殺殉國。

總之,只要南宋還有一線生機,陸秀夫也不會揹著小皇帝跳海自殺,因此不存在著南宋放棄了殊死一搏的說法,這種說法是對崖山海戰戰死的將士的不尊重。各位,你們說呢?


密探零零發

提問者的這樣的問題很幼稚,你心目中的殊死搏鬥是你自己理解的單挑吧。

先不說崖山之戰本就是走投無路了,知道古代的士大夫氣節嗎?特別是在重文抑武的宋代,文人更是不願意受辱的,你要去單挑死了還好,被俘了怎麼辦?對古人來說那是奇恥大辱的。何況還是代表一個國家的一國之相,所以能選擇的就只能是要麼投降要麼以身殉國!


妲己60

據我所知道的,應該是張世傑率領的軍隊已經全軍覆沒了,剩下的十萬人都是隨軍的家屬,皇族和民眾,應該都是老弱病殘了,他們是無法同如狼似虎的元軍抗衡的,他們也不願意受辱做亡國奴,並且在陸秀夫的榜樣下紛紛跳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