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大平臺6·18紛紛搶食社交電商紅利

各大平臺6·18紛紛搶食社交電商紅利

據不完全統計,2018年第一季度,有關社交電商領域的投資案例已超過10起,諸如淘寶、京東、蘇寧等電商平臺也開始進軍這一藍海。

消費升級不等於單純的提高商品價格,而是由於用戶消費升級步伐不一,消費需求存在圈層和不均衡性產生了“消費分級”。在“消費分級”的浪潮下,社交電商們在圈層和消費分級的從基礎上,開始逐漸分化。然而,藉助社交渠道分享產品讓用戶享受優惠的同時,也容易滋生用戶分享的盲目性,並導致平臺粗放式野蠻生長。那麼社交電商該往何處去?

消費分級促生社交電商

資本市場非常看好這一藍海。今年1月,品牌庫存分銷平臺愛庫存宣佈完成1億元A輪融資;2月,環球捕手宣佈獲得戰略投資,估值20億;4月,拼多多再次被傳出融資30億美元,估值150億美元;5月,社交電商雲集微店宣佈拿到1.2億美元B輪融資。

鼎暉投資合夥人、董事總經理應偉認為,中國社會商品零售總額每年都在以10%到12%的速度增長,其中電商新零售佔比今年會達到20%左右。與之相對,傳統零售的佔比卻在不斷下降,傳統電商增速也在進一步下滑。

消費升級不等於單純地提高商品價格,而是由於用戶消費升級步伐不一,消費需求存在圈層和不均衡性產生了“消費分級”,在“消費分級”的浪潮下,社交電商們在圈層和消費分級的基礎上,也開始逐漸分化。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不願意為商品高昂的價格和多出來的溢價買單。這種日漸“成熟”的表現,被不少業內人士視為“在消費升級道路上的理性修正”。

眼下,消費升級逐漸演變成消費分級:三線及以下城市居民追求低價;一二線城市居民追求高性價比。

分析人士認為,第一種主要因為三線及以下城市的居民收入水平仍然較低,且空餘時間多,故他們對價格的敏感度較高,往往追求低價,互聯網的逐步滲透更是為其購物增添又一渠道。第二種現象背後反映的是,部分一二線城市的居民追求高性價比,一方面來自房價對消費的擠出效應———越是發達的地區,居民人均消費支出中居住項目的佔比越大;另一方面來自中產焦慮和社會文化的進步,越來越多人逐漸放棄略顯虛無的身份地位消費,重新審視零售本質,迴歸理性消費,主打實用低價的品牌在一二線城市受到歡迎。

目前,社交電商行業還未完全成型,眾多玩家也以不同的姿勢搶佔市場份額。縱觀目前的社交電商模式,大體上可以分成拼團、分銷和社群三種。

面對拼多多的攻勢,今年3月,淘寶推出了“淘寶特價版A PP”。“淘寶特價版A PP”主打低價拼團,以社群+低價給對手一個回擊,正式和拼多多開戰。緊隨其後,京東打出了團購品牌“京東拼購”。根據官方介紹,“京東拼購”是基於京東商家,利用拼購營銷工具,通過拼購價及社交玩法,刺激用戶多級分享裂變,實現商家低成本引流及用戶轉化的一個工具,主打“低價不低質”概念。此外,唯品會、美麗聯合等也開始嘗試拼團模式。

6·18前夕,蘇寧易購樂拼購通過定製包銷的方式推出了山東菏澤扶貧大蒜的活動,希望解決當地大蒜滯銷的問題。而在6·18主場,京東拼購則以“新人1元包郵拼 、海 量 爆 款9 .9元 包 郵拼”、“數十家直銷工廠集結,超70款好貨,沒有中間商賺差價,讓利消費者”為宣傳熱點,以社交電商的經典模式吸引流量。

另一種社交電商是分銷模式,以雲集微店平臺為例。據云集創始人兼C E O肖尚略透露,這種模式,店主自行進行分銷,獲取加盟費以及商品利潤。店主負責前端流量,平臺提供後端中央化服務,店主既是消費者又是分銷商。據悉,目前貝貝、網易嚴選等已加入類似雲集的分銷模式。

關注

野蠻生長時代品控成為關鍵

值得注意的是,在社交電商“去中心化”的野蠻生長道路上,在帶來海量用戶和交易額的同時,因為產品質量良莠不齊、物流售後投訴率高等備受詬病。

日前,劉強東在接受央視採訪時表示,通過社交電商出來很多新的商業模式,社交電商的最大問題還是傳統電商十幾年沒解決的問題,存在大量的假貨、劣質貨。比如朋友圈賣的面膜、化妝品都是不知名的,好多網紅帶火了,其實那些東西的質量得不到保證,經常會出現很多問題。

劉強東認為,不管是電商、社交電商還是零售,本質就是品牌品質。當一個商品價格便宜到一定程度時,對消費者沒有好處,是浪費了錢而不是省錢。這也是迄今為止很多消費者沒有明白過來的。

6月8日,全國“掃黃打非”辦就通報,由於被爆存在可加工的開刃刀、偽基站設備等涉黃、涉暴力的涉違法商品,將對拼多多涉嫌違法違規問題展開深入核查。

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佈的數據,2016年拼多多投訴量居行業第一,高達13.12%。而2017年,拼多多因質量差被投訴的事件並沒有得到改善,解決率僅僅過半。而另一社交電商平臺雲集微店在去年曾被杭州市工商局以涉嫌傳銷處以958萬鉅額罰單。

作為一個“新興市場”,社交電商的發展才剛開始,未來的競爭廝殺也會更激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