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蓉歐快鐵這五年……中歐班列“老司機”講述成都對外開放路上的故事

我开蓉欧快铁这五年……中欧班列“老司机”讲述成都对外开放路上的故事

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在“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新格局下,本月初,成都召開對外開放大會,提出“高水平打造西部國際門戶樞紐,加快建設‘一帶一路’開放高地”的戰略目標,並明確要求“破除開放平臺制約,使成都由拼船出海變為駕船出海”。

為此,成都自貿試驗區專門確定了首批15項涉及跨部門跨領域、系統性集成性強的重大改革試驗作為“硬骨頭”改革任務。其中,包括深化國際班列多式聯運“一單制”改革、拓展國際班列“集拼集運”、 國際班列通關便利化合作、國際貿易“單一窗口(標準版)”升級疊加增值服務等4項戰略通道建設與貿易便利化改革任務。

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的駕駛員,正是這場戰略通道建設與貿易便利化建設過程中最直接的見證者。從2013年蓉歐快鐵開行以來,他們站在車頭年復一年永向前,在前行的路上見證了成都融入“一帶一路”的“蓉歐+”軌跡。

從3班人到18班人

2013年4月26日,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從成都青白江啟程。這一趟的最終目的地,是遠在成都9826公里之外的波蘭羅茲。成都鐵路局成都機務段指導司機仲俊斕,正是這一趟橫跨亞歐大陸班列的首位駕駛者。

“以前剛開中歐班列的時候,開行的班次很少,知道班列的特別少,會用這個班列的也很少。一週下來,我們每個人也跑不了幾趟車。”仲俊斕不僅開出了從成都出發的第一趟中歐班列(蓉歐快鐵),而且每年從成都出發的首趟中歐班列(蓉歐快鐵)都是由他來駕駛。

從第一列開出到現在,每年蓉歐快鐵的發車數量越來越多,成都國際班列開行數逐年增長。2013年開行31列,2014年開行45列,2015年開行103列,2016年開行520列(其中蓉歐快鐵460列、中亞班列60列)。2017年12月27日,成都國際班列2017年開行規模突破1000列。

伴隨著開行數量和開行頻次的快速提升,更多的細節也在不斷地優化和完善。

從2016年開始,成都出發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機車從韶山3型機車換成了和諧號。“和諧號故障率特別小,牽引力特別大,最大速度可以達到120(公里/小時)。”仲俊斕說。

不僅是車頭換了,中歐班列(蓉歐快鐵)的發車起點也換了。“最早時候,位於青白江的城廂站沒有列檢作業,所以蓉歐快鐵要從城廂集裝箱中心先到成都北站來發車。”現在,始發從成都北站改成了城廂站,整個運行時間節約了4到5個小時。

運行效率的提升還體現在交接過程上。起初,仲俊斕將火車從成都開到廣元與西安局進行交接時,需要換上西安局的火車頭再出發。這個作業流程就要消耗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現在,班列到了廣元后不再需要摘頭,直接由西安局的交接接管繼續出發。

從汽車配件到紅酒咖啡

2016年,國家發改委制定了《中歐班列建設發展規劃(2016~2020年)》,確定了重慶、成都、鄭州、武漢、西安、蘭州等城市為內陸主要貨源地節點。自那時起,中國的中歐班列,有了一張全局路線圖。

截至今年3月,中歐班列在國內開行線路達到61條,國內穩定開行中歐班列的城市增加到43個,能達歐洲13個國家的41座城市。作為內陸主要貨源地節點的成都,目前西向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已打通5條國際戰略通道,連接境外16個城市、國內14個城市。南向穩定運行經廣西欽州的蓉歐+東盟班列、越南河內經憑祥的國際鐵路聯運班列。

有一個明顯的變化令仲俊斕印象深刻,那就是車上的集裝箱變得越來越“洋氣”和多樣化。“以前的集裝箱,看起來很‘土’。因為當時拉的大型、笨重的物品比較多,比如汽車零部件、電子產品等。現在,車上還會有紅酒、牛肉、咖啡、四川土特產,以及我們溫江產的、成都中歐班列獨有的綠植,這就需要不同類型的集裝箱來滿足不同貨物的存儲需求。”仲俊斕說。

“比如,因為要進出口很多食品,所以有了保溫功能的集裝箱。還有一些需要特殊存儲要求的小物件也有了專門的集裝箱,”仲俊斕說,“不僅是功能上,集裝箱的樣式越來越不一樣,剛開始只有中文標識,現在還有了英文標識。”

成立一年多來,成都自貿試驗區不斷推動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快件運輸跨境直郵貨物,跨境電商進口業務已經實現了常態化運營。今年1~5月已進口10133單,貨值564.37萬元。位於青白江自貿區內的保稅物流中心(B型)今年1~5月累計開展進出區業務3952票,在四川省4個保(B)中排名第一。在木材進口上,打通俄羅斯進口木材渠道,開行運貿一體化木材進口專列55列。

我开蓉欧快铁这五年……中欧班列“老司机”讲述成都对外开放路上的故事

每年蓉歐快鐵的發車數量越來越多,成都國際班列開行數逐年增長。

圖為中歐班列(蓉歐快鐵)

從返空到滿載

按照仲俊斕的習慣,平時做菜時候喜歡用紅酒來調味。他和他的小夥伴們駕駛著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從歐洲拉回了物美價廉的紅酒。這讓他有更多的機會,在工作之餘,為妻子做上一頓中西結合的大餐。“想要留住一個人的心,你就要先留住她的胃。”他說。

這位長著一張娃娃臉的80後,看起來十分年輕俊朗,完全看不出已經是經驗豐富的老司機。

前年,在一場關於中歐班列的會議上,與會者希望能夠把駕駛成都第一列中歐班列的司機請到會上來。當仲俊斕出現時,與會者感到十分驚訝:“不會吧?不是說是一位經驗豐富的老司機嗎?怎麼看起來這麼年輕?”

實際上,當時的仲俊斕,已經開了13年火車了。18歲就開始開火車的他,雖然長著一張娃娃臉,但今年為止,他已經開了16個年頭的火車。

“傳幫帶”是鐵路司機常見的培養模式。十六年,仲俊斕早已經從“徒弟”變成了“師父”,而他的徒弟們有的在跑中歐班列、有的在跑客車和動車。“客車和動車的休息時間更緊一些。所以有時候也會特意去坐一坐他們的車,看看他們,溝通一下感情。”

仲俊斕說,我們把中國很多好的東西拉到國外去,也會把很多國外好的東西拉到國內來,讓大家分享。“實際上商品的交流也促進了我們文化之間的互相交流。我們看到了國外很多新奇的東西。”

的確,中歐班列加速了成都融入世界的腳步,而世界也在通過中歐班列給予擁抱成都的溫度。

“讓我們在維也納見。”當首列直髮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中歐班列(蓉歐快鐵)從成都國際鐵路港啟程時,奧地利總統範德貝倫如是說。“雖然現在在成都的奧地利企業數量很少,但以後肯定會越來越多。”他說:“火車貨運到奧地利和歐洲比水運快很多,我們的貨運關係會越來越親密。”

目前,成都自貿試驗區已搭建了基於中歐班列的單一窗口,實現班列訂艙、口岸場站一站式服務。同時,為了突出差異化試驗,成都還創新“中歐班列陸上直達+海鐵聯運”模式,在全國率先實現了與上海、欽州沿海港口的平行車轉關轉檢一體化模式,可以想見的是,隨著與世界的聯繫度愈發緊密,模式創新也在繼續推進。

每日經濟新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