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苏州古城

苏州是著名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平江历史街区”位于苏州古城东北,是苏州迄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历史街区,堪称苏州古城的缩影。

平江历史街区保持着“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格局,“小桥流水、粉墙黛瓦”独特风貌,积淀了极为丰富的历史遗存和人文景观,有世界文化遗产在内的各类文物古迹100多处,城墙、街巷、会馆、牌坊等100多处古代城市景观。苏州平江历史街区内的祠堂颇多,较为有名的祠堂有南显子巷安徽会馆的安徽先贤祠(淮军昭忠祠)和程忠烈公祠。

程忠烈公祠纪念的是清代著名将领程学启,谥号忠烈。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程学启

程学启(1829—1864),字方忠,桐城南乡北圣(今枞阳县枞阳镇五一村境内)人,晚清传奇人物,《清史稿》有传。

程学启幼年丧母,由族人程惟栋之母养育成人。程学启起自贫家无赖,身材五短,貌如文弱书生, “任气使侠”,一旦兵戈而动,则不惜以头颅赌荣华。

清咸丰三年(1853)十月,太平军进入程学启家乡桐城,程学启率众投奔,因屡立战功,累晋“弼天豫”(太平天国公候爵),成为安庆守将叶芸来的佐将。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丁汝昌

程学启由于战死过早,现在知道的人不多。程学启当时有一位部属,就是大名鼎鼎的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

叶芸来(?—1861),广西人,初隶太平军陈玉成部,封受天福,升受天安。叶芸来是太平天国中罕有的悍将,1860年春,英王陈玉成攻打清军江南大营时,叶芸来奉命留守安庆,程学启是叶芸来得力战将。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安庆古城

安庆的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是天京(南京)的屏障。曾国藩率湘军久攻安庆不下,一时无计可施。曾国藩有个手下谋士叫孙云锦,字海岑,桐城人,与程学启是同乡。曾国藩问孙云锦,有没有什么办法搞定程学启,不管什么方法都行。孙云锦说:程学启“挥金如土,杀人如草。”曾国藩一听,大呼道:“此名将也!”

于是,曾国藩与孙云锦商议,最好是将程学启策反。叶芸来没了程学启,湘军添一个程学启,力量对比将发生重大变化,拿下安庆城等于完成了一半。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曾国藩书法

但策反程学启很难,叶芸来对程学启甚为倚重,亦颇有恩情,特以妻妹配程学启为妻。这二人的关系,太密切了,靠利诱是不可能让程学启背叛叶芸来的。

孙云锦想了个毒招——程学启有个软肋,就是对养母特别孝顺,可以从这里打开缺口。

湘军依照孙云锦之计,拘逋程学启的养母与其之程惟栋。威吓程母:如果程学启不降,就将你亲儿子给杀了。

万般无奈,程母只好化装为要饭的老妇人,混进了程学启的大营。母子见面,养母伏地痛哭,跪求程学启投降。

一边是养育之恩,一边是知遇之恩,程学启太纠结,徘徊难定,下不了决心。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清史稿

这时,叶芸来已侦知丐妇化装入营之事,担心程学启要叛变,于是使了个昏招:一气派了八个壮士,手着令箭急招程学启相见。

如果只派一个人,程学启可能真的去了。一看来了八个人,气势汹汹,程学启感到事情不妙。咸丰十一年(1861年)二月十九日夜,程学启携丁汝昌等八十二个干将,逃出了安庆城,投奔了湘军。

叶芸来气急败坏,杀了程学启留在城中的妻子与幼子,悬首安庆城头以泻其愤。从此,程学启与叶芸来成为生死对头,并立誓“灭贼以报国家”。

九月五日,程学启引湘军攻破安庆城,太平军一万六千余人战死,叶芸来死于乱军之中。

程学启以安庆战功升从三品游击,随曾国荃部攻打无为后擢为正三品参将,并受命自立营头,扩军为“开字营”。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李鸿章

解决了安庆问题,湘军的矛头便对准了南京。李鸿章知道曾国藩的心思,要将攻打南京的首功留给自己的弟弟曾国荃,便琢磨着退出。咸丰十一年(1861年)冬,正好太平军攻打上海。李鸿章便与曾国藩商议,自己组建淮军去打上海。同时,要求将程学启与“开字营”能够“借”给自己。

曾国荃十分清楚程学启的能力,坚决反对将程学启与“开字营”能够“借”给李鸿章。但曾国藩认为程学启只是一个普通战将,又担心淮军单薄,便同意了程学启部转隶淮军。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忠王李秀成像

程学启至上海后, “练兵学战”,并练成最早使用洋枪的清军。也因为这一点,让淮军很快脱颖而出。

程学启五月初一攻克嘉定,五月十一日攻破七宝太平军营垒,接着围攻上海。程学启不仅善于学习现代战术,而异常勇猛,他亲燃劈山炮,击退了太平军。之后,程学启又督率淮军各部,陆续夺回南汇、川沙、奉贤等地,并因功升为副将。

接着,程学启攻打青浦等地,被保奏为记名总兵。九月,太平军谭绍光部围淮军水陆各营于黄渡口、四江口一带,程学启率部前去解围。程身先士卒,胸受炮伤,裹伤继战,歼灭太平军二千三百余众,程学启以总兵遇缺提奏,并加记名加提督衔。

同治二年(1863年)三月十五日,程部攻陷太仓,屠城万余。四月十五日,淮军攻占昆山,清廷论功实授程学启江西南赣镇总兵,以提督记名,并予一品封典。

同治二年(1863年)五月,程学启总统淮军各部进攻苏州。苏州既平,程学启授一品封典骑尉世职,赏穿黄马褂。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李鸿章书法

程学启的淮军如此战线辉煌,曾国藩既眼红又后悔,实在不该把程学启“借”给李鸿章。几次想把程学启要回来。李鸿章同样不好对付,每次都找个合适的借口,就是不让程学启回到曾国藩的湘军。

同治三年(1864年)二月,淮军总攻嘉兴城,太平军殊死抵抗。十八日午后,程学启亲率领敢死队攻城,被洋枪击中头部左太阳穴,三月十日脑浆崩流,死于苏州,时年仅三十六岁。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程忠烈公祠文献,来自网络

为纪念程学启,同治三年(1864),淮军将领张树声、刘铭传等捐资购地,李鸿章上奏将听王府改建成程忠烈公祠。其地范围,东界道义街,西接民房,南至南显子巷照壁,北抵悬桥巷河沿,程忠烈公祠在其南部居中,坐北朝南,自南而北,前有照壁、辕门、头门、石板天井等。程忠烈公祠天井以北,为该祠主体建筑享堂和戏厅所在。戏厅分前后各三间。前三间从地面至屋脊通高6.48米,硬山顶,梁枋间镂花精美。戏台居中,坐南向北,其形状呈“巨”字,为三面伸出型,深5.5米,宽5.8米,台座高约1米许,台口又高3.29米,两端矗立台柱各一,其青石柱础高0.27米。戏厅前檐伸出横檩1.87米,檐下横贯轩廊,其东、西两端各有边门。戏台东、西两翼各有一间,深与台等,宽4.22米,方砖铺地,北面无墙,其用途无考。置于戏台底线中间之太上板,原由六扇荫门组成,东侧为“出将”,西侧为“入相”。太上板后为戏厅后三间—船棚轩戏房,其宽与前三间等,深2.68米,后檐伸出1.87米,檐下亦有廊。太上板后之优伶候场处,原有平台,高与戏台等,东、西两端各设台阶。戏厅以北为露天石板戏坪,宽与戏厅等,长17.68米。戏坪两旁原筑双层看楼,楼宽2米左右,长与戏坪等,其下层通高约2米。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程忠烈公祠示意,来自网络

同治四年秋八月,树立《敕建苏州程忠烈公祠碑》。碑由曾国藩篆额,李鸿章撰文,刘郇膏书丹。这在当时,也是备极哀荣。

如今,程忠烈公祠戏台与看楼已被拆,戏厅与享堂规模尚存。

安徽乡贤祠,为何建在江苏的苏州?

程忠烈公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