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信託欲曲線上市 通道業務暴增125%轉型不易

2017年該公司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激增至7199億元,而主動管理型信託資產僅有350億元。目前關於渤海金控與渤海信託間的產權重構引發市場高度關注

渤海信託欲曲線上市 通道業務暴增125%轉型不易

“信託雖然是重要夥伴,但這次論壇還是不請了,避免通道嫌疑。”一家大型金融機構日前在籌備某次論壇時,相關負責人猶豫再三還是下定決心。

從金融圈內頗受歡迎的同道中人,到小心翼翼低頭不見熟悉的陌生人,中國信託業正經歷一場痛苦的嬗變。

在持續強監管的大背景下,去通道、去槓桿降低金融風險已成重中之重,而信託業務普遍被認為是通道業務的主體。問題是,昔日最重要的利潤引擎是這麼容易被割捨的嗎?

事實上從信託公司已披露的2017年報來看,多數公司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仍有增無減,而渤海信託也是其中之一。業內人士表示,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是體現通道業務的重要科目。

綜合Wind資訊提供的數據以及信託公司2017年年度報告,標點財經研究院聯合《投資時報》對68家信託公司的淨利潤進行分析,並推出《2017年信託公司賺錢榜》。結果顯示,渤海信託全年淨利潤為12.6億元,排在第17名。不過,該公司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期內仍然大幅上升,且增幅高達125%。

同時,作為海航集團金融版圖中的核心成員之一,渤海信託業務中早早烙上這家一度在併購業務上無遠弗屆的龐然大物的影子。但僅靠信託業務顯然不能滿足前者的胃口,海航還計劃更大程度發揮渤海信託的作用。近期,有關渤海信託將被注入上市公司渤海金控(000415.SZ)的消息甚囂塵上,渤海金控正是海航在金融市場繁複佈局中扮演的吃重的角色。

截至6月7日,這家目前處於停牌狀態的上市公司共計361億元人民幣市值,儘管在金控類上市公司中市值居首,但較其它類型金融上市企業,仍屬“袖珍”。

通道業務增幅較大

已經披露的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渤海信託管理信託資產規模7549億元。公司總資產140億元,淨資產115億元。2017年該公司營收21.35億元,淨利潤12.63億元。這一年,渤海信託的淨利潤同比增長了88.58%,其中信託收入同比增長63.18%,增速躋身行業前列。

不過如果瞭解一下當前強監管態勢及風險違約事件頻發的背景,那麼上述漂亮的業績就需要換種方式解讀了。據瞭解,銀保監會近日已經駐場檢查信託公司的“影子銀行”“通道業務”,排查違規投放與系統性金融風險。但請注意,銀保監會的檢查並非從最近開始,此前金融監管的重拳已連番出擊。

2017年12月22日,銀保監會發布了《關於規範銀信類業務的通知》(銀監會“55號文”),要求信託公司不得與委託方銀行簽訂抽屜協議,不得為委託方銀行規避監管規定或第三方機構違法違規提供通道服務。

2018年4月27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印發了《關於規範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銀髮〔2018〕106號,簡稱“資管新規”)。資管新規對通道業務給出了更詳細的規定和說明。

2017年年報數據顯示,渤海信託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各細分項均呈現上升態勢,致使其被動管理型信託資產從年初的3203億元上升至7199億元,激增125%。而主動管理型信託資產則遠遠達不到這個量級,2017年末僅有350億元。

在年度新增項目個數上,該公司主動管理型和被動管理型信託同樣天差地別。其主動管理型信託項目僅新增32個,而被動管理型信託項目新增1150個,是前者的36倍。

此外,在市場違約風險頻發的背景下,信託公司的不良資產也備受關注,是前者的36倍。

年報顯示,渤海信託2017年損失類項目發生近1億元,不良資產餘額從1.95億元上升至2.21億元。同時,該公司貸款損失準備從期初的760萬元上升至3000萬元,壞賬準備也從62.8萬元上升到110萬元。

不過,渤海信託更為受人關注的是其和股東之間的瓜葛。

渤海信託目前註冊資本為36億元。其中,海航資本持股51.23%,北京海航金融控股有限公司持股26.67%,中國新華航空集團有限公司持股22.1%。三家公司的實際控制人均為海航集團。目前,海航資本為渤海信託第一大股東,而它也是渤海金控的控股股東。

數據顯示,渤海信託2017年關聯方交易數量達17項,關聯交易金額221億元。這17個關聯方均為海航旗下控股平臺。

冀望曲線上市

渤海信託最近兩年一直在謀求做大。2017年2月,渤海信託註冊資本金曾由此前的20億元增至36億元。而2018年,渤海金控再次發佈公告稱,後續還可能對渤海信託進行注資。

根據5月3日渤海金控公佈的資產重組方案,渤海金控擬向海航資本發行股份購買其持有的渤海信託部分股權,並可能向渤海信託進一步增資。

天眼查數據顯示,海航資本對外投資了65家公司,其中包括2家小貸公司、2家融資擔保、2家融資租賃、徵信公司、華安財產保險、渤海信託、渤海金控及眾多投資公司。

在渤海金控旗下,共有13家參控股公司,基本全部集中在租賃業務。此外,其還參股了渤海人壽保險,持股比例為20%。

業內人士判斷,此番動作目的有二:一方面通過渤海金控整合金融平臺,另一方面解決海航債務危機。

不過,單就此次公告看,市場普遍解讀為渤海信託將曲線上市。

自2016年以來,江蘇信託、崑崙信託、五礦信託、浙金信託等接二連三實現曲線上市,後繼不少同業也有意“舉一反三”。2018年一開年,市場便傳出中糧資本將有大動作,旗下中糧信託有望藉此完成上市。

由於信託業務龐雜,且容易存在不確定性的訴訟“地雷”,所以為了保護投資者權益,監管層對於信託公司上市一直採取比較嚴格的態度。 因此,並非所有試圖曲線上市的信託公司都能成行。比如,此前華寶信託、湖南信託也都與鋼鐵企業進行資產重組,但最終功虧一簣。

渤海信託本次能否得償所願,還要看事態後續發展。不過,目前尚難判斷監管層是否會以其轉型力度和成效作為發出放行路條的前提條件。

渤海信託方面則回應稱,作為該項目的通道主體,所有事項都嚴格按照合同操作執行,包括核保工作。至於盡調問題,信託公司的通道項目不管是在合同中還是實際操作中,都會要求委託人自行進行盡職調查。目前,公司已在委託人出函要求下,將該項目債權全部移交,公司與該項目已無任何關係。

也就是說,渤海信託認為自己只是通道,各種麻煩與己無關。

“如果通道項目沒有發生風險,掙個通道費還是輕輕鬆鬆的。但一旦項目發生風險,扯皮事件肯定會發生,最終不管信託公司是否承擔責任,聲譽受損是一定的。”有業內人士評價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