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我曾和你一樣嫌棄媽媽做的飯只愛買著吃,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在某平臺上看到這樣一問題:從小媽媽做飯難吃是一種什麼體驗?很多人回答的輕鬆詼諧,有的說“媽媽做的餅是鐵餅,媽媽包的包子拿去跟同學打架當炮彈,同學落荒而逃”,有的說“媽媽最拿手的菜是番茄雞蛋,但最後番茄全部炒成水,雞蛋弄成渣”,我的回答輕鬆不起來,因為我思維相對因循守舊,調侃媽媽做菜如何難吃我是絕對輕鬆表述不出來的。


少年,我曾和你一樣嫌棄媽媽做的飯只愛買著吃,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那就實事求是。

實話說,小時候確實覺得媽媽做的菜不好吃。因為彼時腦海裡對吃的東西只有兩種概念:自己家做的,外面買的。對前一種永遠排斥,後一種永遠歡迎。比如機器饅頭和手工饅頭,外面買來機器做的都是蓬蓬鬆鬆,一層一層,大人拳頭大的饅頭用手一抓基本剩下雞蛋大小,然而我喜歡,那一層層扣著吃的感覺普通當神仙。比如麵條,外面買來機器壓後曬乾的乾麵條我覺得爽口,卻從不喜歡媽媽做的手擀麵。現在想來,為什麼那時候那麼喜歡外面買的?原來是那時候家裡經濟條件差,外面買的少,“物以稀為貴”,媽媽做的再好也不愛吃。

直到上了高中讀了大學,常年累月在學校食堂吃飯,所有的主食皆為機器製作,才慢慢懷念起媽媽的手工面、手工饅頭的筋道來。等畢業工作幾年後,有時候把媽媽接到身邊一塊兒居住,面對母親,我再也沒有說過一句“外面的飯菜好吃”之類的話,媽媽做的飯我總是狼吞虎嚥吃光喝淨,告訴媽媽有她在家做飯,我永遠不想出去吃哪怕山珍海味。這其中,一方面固然有長大懂點事了的原因,另一方面,我的胃,好像也越來越適應和親近兒時媽媽做飯的味道了。


少年,我曾和你一樣嫌棄媽媽做的飯只愛買著吃,可是現在不一樣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