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中“江南省”為何一定要被拆分?

吳曉普

清初討論對南京等建置問題時,共有其中意見,但均被攝政王多爾袞否定,最終建江南省。江南省在清前期佔有重要地位,

其田賦當天下十之三,漕糧則佔天下一半,且還有鹽場,不僅如此,江南還人才輩出,人文薈萃,所以是清代重要的經濟、文化中心,所以康熙《江南通志》有“是以一省,當九州之半未已也”的自信。再加上其曾是明代的政治中心,所以引起清廷的戒備是在所難免的。

不過,這只是今人的分析,對於江南省是否分省,乾隆皇帝曾有這樣的考慮:

“江蘇錢穀殷繁,布政使一員,專司總彙,文案委積,日給不遑。即在敏幹之材,尚虞顧此失彼,歷年塵牘相因,不能依限釐剔,未必不由於此。因思現在安徽布政使,隨督臣駐紮江寧,所辦仍屬上江事件,文移往返,不免需時。而親臨地方各員,又非其專轄,於封疆體制,尚未允協。”(《清高宗實錄》卷六一五)

即用現在的話說,就是管理不方便,只有一名布政使,很不方便管理,所以這樣就影響了政務,而且安徽布政使駐紮在南京,但其所辦理的還是上江(即現在安徽等地)事務,這樣上江事務就要遞交到南京交由安徽布政使辦理,路途太遠,耽誤公務。隨後即令安徽布政使駐紮安慶,另設江蘇布政使駐紮在江寧,也即被許多學者看多江南分省的標誌。

在江南分省之後,清廷在隨後又拆分湖廣為湖北和湖南、陝西為陝西和甘肅。


楚邾

無非是為了減少風險,便於統治。明朝的南京地區就是南直隸。

南直隸,南直——明朝洪武初年建都應天府(今南京),以應天府、蘇州府、鳳陽府等14個府級單位為直隸。差不多是現在的江蘇,安徽,上海一帶(大致)都被稱為南直隸。清朝入主中原後,沿襲了明朝的行政機構,改南直隸為江南省。

北直隸,北直——明成祖朱棣遷都後,把今北京、天津、河北等省市(大致)所轄府和直隸州也直隸中央六部,遂稱北直隸,簡稱北直。 南直隸的稱呼是為了區別北直隸。朱棣遷都後北平為直隸,南京的直隸就沒法區分了,所以才會出現南北直隸的稱呼區分。

南北直隸只是兩個統稱,北直八府二直隸州,南直十四府四直隸州,都是府級,也都直屬中央六部。

上文提到了,清朝初期,把南直隸改稱江南省,在明朝的時候,江南一直是大糧倉和糧食的聚集地,南方的糧食在南京聚集後再經由運河運達北京。江南省所繳納的賦稅可是佔了全國的40%,不止糧食,南直隸還是人才的聚集地,可謂人傑地靈,中榜舉人佔了全國的一半!江南省幾乎達到了可以與整個北方相抗衡的地位。無論是人才,還是糧食,還有諸如富庶程度等等原因,讓清政府對這個江南省還是心存芥蒂的。 當時的清廷還遠算不上在中原紮根,所以江南省那麼大的一個省,且“省力”雄厚,清政府難以放心。

順治將江南省一分為二:

蘇州統管——江南右布政使司。

江寧統管——江南左布政使司。

康熙帝時期:

江南右布政使司→江蘇布政使司→江蘇=寧&

江南左布政使司→安徽布政使司→安徽=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