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營養性貧血是指鐵、葉酸、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缺乏導致的貧血,其中,缺鐵性貧血更為常見。輕度貧血時的症狀沒有特異性,很難被識別。

一旦有免疫力降低的表現,如容易感冒、發生感染等,一定要提高警惕。通過血常規檢查,就可以判斷是否為營養性貧血。

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4類人群更要當心

任何人都可能患上營養性貧血,以下4類人尤其要注意。

嬰幼兒

嬰幼兒生長髮育迅速,需要更多的營養,但他們食譜比較簡單,食物範圍較窄,如果不重視攝入富含鐵、葉酸或維生素B12等營養素的食物,就容易貧血。

孕婦

孕期的一些生理現象,如血容量增加、孕早期嘔吐等,會導致血液中血紅蛋白相對降低。

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老年人

萎縮性胃炎多發、長期使用抗酸藥物、牙齒不好,消化功能差、身患慢性病等因素會讓老年人飲食單調,導致營養性貧血發生。

素食者

穀類、豆類、蔬菜和水果等植物性食物幾乎不含維生素B12,其中的鐵又不易被吸收,因此素食者容易因為缺鐵和維生素B12患貧血。

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有些人體檢後發現自己貧血,往往會問醫生:“我該吃點什麼補血藥呢?”事實上,補血藥是中醫說法,針對的是血虛,貧血則是西醫概念,兩者含義不同,診斷標準不同,藥物選擇也不盡相同。

貧血指的是人體外周血紅細胞容量低於正常範圍下限;血虛則要靠望聞問切所獲得的資料進行診斷,如面色無華(萎黃或蒼白),頭暈失眠,心悸氣短,神疲乏力,口唇、舌質淡白,脈沉細無力等。

根據臨床實踐,貧血患者往往會有血虛的表現,而血虛患者不一定貧血。

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貧血有很多類型,如缺鐵性貧血、再生障礙性貧血、溶血性貧血等,要根據發病原因、機制進行選藥。

以臨床上最常見的缺鐵性貧血為例,鐵元素是造血的原料之一,其攝入不足、吸收障礙、丟失過多等,會對紅細胞生成甚至造血產生影響而發生貧血。

這時人體造血機制是正常的,只要補充足夠的原料,就可以有效糾正貧血。通常選擇硫酸亞鐵或琥珀酸亞鐵等鐵劑,配以維生素C以促進鐵劑吸收。

對於缺鐵性貧血,中藥裡的補血藥效果遠不如直接補充鐵劑來的快。此外,患者還應在飲食上增加含鐵元素豐富的食物,如紅肉、肝、動物血、大棗、黑木耳、櫻桃、獼猴桃等,減少濃茶、咖啡等影響鐵劑吸收的食物、飲品的攝入。

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4類人更要當心營養性貧血 “補血藥”管不了貧血!

圖文轉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