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體育產業生態圈www.ecosports.cn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文/劉金濤

NBA如火如荼,備受北美球迷關注之外,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球迷對比賽亦是如痴如醉,但正是因為這份熱愛,在比賽結束後,參加總決賽的兩支球隊的球迷們則展開了對攻。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實際上,運動以及競技體育都有著獨特的魅力,無論從參與還是觀賽角度講,體育之所以被稱為教育的一種,便是它獨具價值的教育意義。

“體育有助於培養人們勇敢頑強的性格、超越自我的品質、迎接挑戰的意志和承擔風險的能力;有助於培養人們的競爭意識、協作精神和公平觀念。有助於豐富人們的文化生活,弘揚集體主義、愛國主義精神,增強國家和民族的向心力、凝聚力,都有著不可缺少的作用。”

即便是在教科書中,體育的教育意義也是如此清晰,但現實與理想的差距往往是巨大的。而引起球迷們憤怒、對罵的背後除了比賽之外,則還有體育文化維度的原因。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2015年12月,在遼寧主場與新疆的一場比賽結束後,遼寧球員郭艾倫在退場時被球迷用礦泉水瓶砸到面部,當場血流如注,後經調查發現,該肇事球迷據說本想砸西熱力江,結果誤傷郭艾倫。

從“京罵”到“換蘇偉”,從扔礦泉水瓶到毆打球員,再到如今的總決賽球迷的“線上”對罵,在千奇百怪的對峙與宣洩方式裡,這片對於NBA來說的美好國度有太多狂熱忠誠的球迷,但也從來不缺瘋子與混蛋。

“他們所發洩的,既來自體育,又更多來自生活;既發洩對比賽的不滿,也發洩對生活的怨恨。是時代與痛苦造就了一群噴子和瘋子,他們也許只佔人群總數的十分之一,或許更少,但他們製造出的恨意讓所有人感到恐慌。”楊毅曾如此評價憤恨的球迷。

而球迷所看到的NBA,實際上就像是一個大舞臺。從文化表演學(cultural performance theory )的角度講,在NBA這樣一個典型的“美國娛樂”世界裡,它有著最頂尖的球員、 壟斷的體育地位、極具商業性的媒體技術包裝,它能全方位、多層面、 多角度地給不同需要的觀眾提供豐富的體育娛樂需求和感官刺激,從“著裝令”、社媒、全明星,再到轉播技術、工資帽、選秀和MVP等等,NBA的一舉一動都在散發著它獨特的魅力,滿足著全世界不同層面消費者的需求。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也正因此,球迷的情緒自然也自然會通過比賽流露出來。不過,國內外的體育文化和國情等多種因素的巨大差異,球迷們對比賽的看法、態度也是大相徑庭。

體育文化有差異,但極端的宣洩方式顯然不可取。但點燃球迷們憤怒的引火線, 一方面是如上所說的國內的體育文化、體育基礎的薄弱,很多球迷對競技體育的理解不夠完整、成熟;另一方面,則是比賽本賽所帶有的殘缺所致,這裡不得不說的,就是NBA的裁判問題。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總決賽至今,裁判執法一直是球迷們關注的焦點,而導火索也不僅是這一個判罰。第一場末段,裁判就將一次杜蘭特的進攻犯規改成了詹姆斯的防守犯規,除此之外,在總決賽前期,裁判在西部決賽的第七場決勝局中有過多次爭議判罰。

在競技體育的世界中,爭議判罰這麼多,對於聯盟管理層、球員和球迷等多方來說,都不是他們想要的結果。但爭議的存在除了球迷之外,則還是當場裁判的業務能力問題。

據騰訊體育報道,總決賽聯盟採取了兩老帶一新的搭配方案。在第二場比賽中,聯盟選擇了麥克-卡拉翰、德里克-斯塔福德和大衛-格斯里三人作為當值裁判。這其中,卡拉翰經驗豐富,他從1990年便開始執法NBA比賽,迄今執法了1625場常規賽和207場季後賽;斯塔福德資歷更老,他從1988年便開始執法,迄今執法了1766場常規賽和169場季後賽。但是,格斯里經驗不太多,他從2005年開始執法,迄今執法了746場常規賽和31場季後賽,總決賽更是首次執法。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裁判在賽後遭到球迷惡搞

實際上,NBA有著職業化的裁判體系,每賽季也要接受大量周密的培訓與考核,而每年10-55萬美元年薪的職位,顯然是很多裁判夢寐以求的舞臺,這樣的裁判體系是給了執法多重保證。因此,裁判業務水平問題,顯然是NBA接下來需要加強的部分,尤其是在總決賽上的舞臺上。

對於任何一個職業化的體育聯盟來說,擁有世界頂尖的球員自然是比賽觀賞性和的保證,但裁判問題同樣也是基礎,NBA在佔據著壟斷式的資源的地位,在想要將商業化做的更好的同時,更不可忽視比賽進行的完整性,不能忘記“籃球”本身才是NBA的立命之本。

球迷對罵的背後,是體育文化的薄弱還是NBA裁判的不公?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