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的影響與決定因素——認知結構的具體組成和功能意義(一)

究竟什麼樣的認知結構是符合客觀要求、能夠更好地完成認知任務的呢?為此,我們首先需要了解認知結構的組成和構造,以及它們參與影響學習的具體原理和機制。做到了這一點,我們才能真正瞭解是什麼原因造成了人與人之間在認知活動中的差異,知道高智商和強學習能力的人所具有的認知結構的特點,進而把握高效能學習的基礎和條件,如此才能為改善我們的認知結構與學習方式提供基本的理論依據和技術指導。

(一)認知結構的來源及其解析的原則

我們知道,任何智力活動都是針對一定的認知任務和智力問題而發生的,是主體與認知對象相互作用的過程,而這一過程的順利進行與完成,是在一定的主客觀條件下才能實現:首先,從客觀角度來看,對象的特徵和屬性必須在與主體相互作用的過程得到不斷的暴露和顯現,當然這種暴露和顯現很多情況下需要主體創設特定的條件,需要主體特殊的操弄。其次,主體還必須具有感知和同化這些刺激信息的機制和功能,如此,才可能實現客觀信息的主觀轉化。而這一過程,從認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就是一個複雜的信息加工和建構的過程,是主體藉助自己現有的智力資源和經驗儲備,經過一定的步驟、程序,藉助於一定認知方式和加工手段,來達到目的的。顯然,這些複雜的功能及其具體的加工技術,不是主體先天就具備的,也不是一天就形成的,而是主體在特有的遺傳天賦的基礎上,在與周圍環境不斷的相互作用中,經歷了一系列複雜的過程和階段,藉助於形形色色的認知與學習活動來實現的。正因為如此,在不同的年齡段(主要指發展期),人們才表現出該發展階段特有的認知操作能力,勝任並解決與這種能力相適宜的不同難度與特點的工作和問題,從而使人的認知能力表現出鮮明的年齡特徵和個體差異。換言之,同一個體,其成人後的認知結構與其人生早期階段的認知結構,無論是所接納和儲備的知識經驗,還是各種認知加工的技能和本領,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生存適應的本領及其實際的認知能力都得到了大大加強。

那麼,人們現實的認知結構是如何形成的,人們在學習中所使用的各種加工手段和操作技能是如何產生的呢?對此,我們還需要從認知結構的起源上,從各種心智技能發生的歷史的角度,來看看人的認知結構及其具體的功能本領的來龍去脈,瞭解這些,有助於我們理解認知結構的組成及其功能特點,有助於我們辯證地看待人的遺傳素質與經驗、訓練的關係,同時也有助於通過適當的活動和訓練,改善和提升我們的認知能力。

任何生物要想生存,必須具備特定的生存本領,而對周圍世界具有一定的認知與感應能力是許多生物都必須具備的功能本領,否則,在危機四伏的自然環境中就不可能生存下去。當然,不同的物種其認知的能力和知覺世界的方式都會各有特點,有的只是低級的感覺,有的則表現出高超的智慧,有的生下來就已具備絕大部分能力,有的主要靠後天的成熟與學習,這是物種的遺傳基因和特殊的生物結構決定的。對於人類而言,其特殊的、區別於其他物種的大腦神經結構,構成了人類特有的用於加工處理信息的裝置和硬件,也潛在裡決定了人的認知能力及其認知方面的特性,決定了人們在認知與學習的過程中所要採取的加工處理信息的方式和手段。因此,人們認知與學習的能力以及與之相適宜的加工手段和策略,從本質上來講,是一種天賦的功能和本領,是由人類特殊的生物結構決定的,不具有人類的遺傳物質,就不可能具有與人類一樣的智慧,也不會採取人類那樣的加工處理信息的方式。但是,這種認知能力及其加工信息的方式並不是生而有之,人之初所具有的只是認知結構的雛形和物質基礎,其具體的能力大都還處於混沌和未分化的狀態中,遠不是成人後的形態,只是在與客觀世界相互作用的過程中,在認知與學習的具體實踐中,其天賦的潛能才被激活,才逐漸表現出一系列現實的操作技能。而操作過程中所採取的方式、手段、策略、步驟等,則受著具體的認知活動的引導和制約,是主體根據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以自己特有的結構傾向依時順勢地產生、變化著自己的操作,以期符合認知活動的實際需要,於是,人的各種認知技能和加工技術便在形形色色的學習活動中逐步形成、表現並完善起來。可見,人們認知的本領和技能,人們在認知活動中採取和使用的各種操作技能,首先是遺傳賦予的,其生物結構潛在裡決定了它會哪些操作、能完成什麼‘’動作”,能夠做到什麼程度,超出其生物結構範疇的動作和操作無論怎樣訓練都是做不出來的。但是,這些操作技能的現實化過程,則需要在具體的學習實踐中,通過各種形式的認知活動,通過不同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的引導和塑造,逐漸地形成並表現出來。而且,隨著活動內容的不斷豐富和拓展,認知操作的種類也會根據認知活動的具體需要越加的豐富、細化和精確。總之,人現有的認知能力和本領,是在人特有的天賦本能的基礎上,藉助於自然的成熟,通過不同形式與內容的認知活動,在各種知識和訓練的雕琢、塑造與引導下,逐漸發展演變而來的,從而形成現實的認知結構。

因此,人現有的認知能力和本領,從客觀上來看,總是與環境的刺激和影響有關,與各種形式的認知活動有關,沒有了認知的對象,缺少或離開了認知活動,主體的認知結構就缺少了生長的土壤和養料,以及展開、形成和現實化的條件,現實的認知結構就無法形成和完善。換言之,主體要想實現對某一對象的認知,客觀上需要進行一系列的認知操作,正是這些認知活動的客觀要求,才開啟和引發了人的各種智力技能,才使得人現實的認知結構及其所具有的操作技能,通過形形色色的認知活動,得以產生、豐富和發展。另一方面,主體的認知結構及其功能本領與認知活動的密切關係,還體現在不同的認知活動總是與各種具體的操作技能相對應:一方面,特定的活動需要特定操作技能的支持才能順利地進行,操作技能不完善或水平不夠,活動的進行就會阻力重重;另一方面,人所具有的各種操作技能只有通過特定的認知活動才能得到顯現,不同的認知活動需要不同操作技能的參與,也使得這些操作技能得以顯現,而我們也正是通過人在認知活動中的實際表現來認識這些具體的操作技能和本領,進而瞭解和認識主體認知結構的組成及其功能特性。

總之,主體的認知結構和主體的其他內部成分一樣,具有特定的結構、組織和功能,這種組織功能是主體完成某種任務、從事某種活動的必要前提和基本條件,但是要認識和表徵這種結構確切的內部組成,只能通過其外顯的行為活動來加以解析,而不可能對靜止封閉的結構妄加猜測,對智力結構的解析是如此,對認知結構的解析同樣如此。因此,對認知結構內部組織的認識,也只能通過人在各種形式的認知活動中的智力行為來加以分析,通過人面對智力問題時的實際表現來猜測它的構成以及它的現實狀況。

學習的影響與決定因素——認知結構的具體組成和功能意義(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