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堂課》熱播的背後,是一種肩負文化喚醒的責任心

看電視

《同一堂課》匯聚名人學者,講授傳統國學,足跡遍佈大陸臺灣,形成一種跨地域跨時空的交流語態,貫徹“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的主題,肩負起人文及家國文化喚醒的責任,可以看做是文化類綜藝在新時代裡的又一次探索。

“我想去北京”、“我想去新疆吃大盤雞”、“我想去重慶吃火鍋”,臺灣泰武小學的孩子一個個向大山喊出自己的願望。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不是生硬地喊出文化一脈相承的口號旗幟,而是在課堂教學中喚醒孩子骨子裡的傳統文化基因,這一點在《同一堂課》播出的三期節目中,感觸至深。

文化類綜藝如何用最新的、最受觀眾歡迎的節目樣態去進行價值輸出和表達,恐怕是所有大眾媒體的難題,而《同一堂課》就試圖去攻克這樣的難題。

前三期節目匯聚濮存昕、張大春、于丹、孟非、馮侖等文化名人學者,擔任為期三天的教師,與當地孩子同吃同住,深入兩所不同特色的小學,教授同一主題的課文,分別作不同解讀。

這些教師前往真實課堂,講授傳統國學,足跡遍佈大陸臺灣,將課堂搬上電視熒幕,肩負起文化喚醒的責任,貫徹“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的主題將大陸與臺灣緊緊鏈接在一起。

課堂跨越時空阻隔,喚醒骨髓深處的文化基因

“知識,不一定是外在灌輸的,有時候是內心喚醒的,真誠地表達出來,比刻琢的痕跡好得很多很多”于丹面對鏡頭吐露了一番心聲。

于丹話裡的“內心喚醒”,不止是針對知識,更是她通過實踐將深藏在中華民族骨髓的文化基因喚醒的直觀感受。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在播出的三期節目中,來到臺灣的教師們都不同程度上遭遇一些“差別困境”。“我其實蠻崩潰的,他們與大陸小學生是不同的,課本上沒有詩”,來臺灣講解古詩的于丹還未登臺就遭遇了危機。

對從未接觸過詩歌的小學生來說,詩歌無疑是陌生而有理解難度的。但出乎意料的是,她只帶了學生讀開頭兩句“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學生們就沒有絲毫磕絆讀完全詩並且順利理解。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無獨有偶,馮侖通過對胡適《我的母親》的講解,臺灣學生雖不熟悉內容,但還是對十幾年前的文章產生情感共鳴。為什麼會這樣呢?

究其根本,是因為一脈相承的文化根基決定了臺灣、大陸作為一個民族的想象和認知,嘉賓們在授課的同時也最大化地發揮了這種文化同構的理念。

中華文化的精髓往往就在語文教育當中呈現與傳承,前三期中的山水、故鄉、親情,都是中國傳統文學樂於表達的主題。

《同一堂課》選用這些經典文本進行創意化解讀,讓學生們感受到國學魅力,同時也對文本背後所蘊含的人文情懷和家國情懷進行更深層次的文化喚醒。

《同一堂課》聚焦於語文教學過程中有時空延展性的經典美文,在不同時空的課堂上喚醒了孩子們的文化基因。

臺灣,本就是祖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與大陸文化一脈相承,因此秉承著“同文同宗、同根同脈”是《同一堂課》能夠喚醒臺灣學生骨髓深處的文化基因,啟發孩子找尋中華文化之根,使臺灣與大陸真正的血脈相通。

情感打破地域距離,多元方式尋文化之根

從山東濟南到臺灣屏東縣,從貴州遵義到臺灣鼻頭角,從雲南壩美到臺灣池上鄉,每位老師都將自身優勢融入教育方式中,試圖在文化共通的底色上喚醒孩子們的“精神文化之根”。

著名主持人孟非通過解讀《峨眉山月歌》串聯起南京、西安、重慶三個城市,課堂表演的籌備工作使臺灣學生從不瞭解祖國城市,到認識這些地方、知曉地方特色,繼而發自內心喊出“想去北京”、“想去重慶”的願望。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而馮侖則帶臺灣小學生暢遊北京故宮、長城等名勝,讓臺灣學生對大陸的印象不再是模糊的概念,而是真真切切地現實感受。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同時,臺灣作家張大春也重回山東濟南老家,在大明湖畔給孩子們講解押韻、學習平仄,共同創作了一首合乎格律的七言絕句。

讓大陸的孩子們從死記硬背詩歌,到對中國傳統國學產生濃厚的興趣,迴歸共通的文化之根,達成兩岸文化傳承與統一。

三堂課帶來的前後轉變,不僅是明星教師教學的主題,也是《同一堂課》的初心,更是同文同宗,同根通脈主旨的展現。

每一期節目,通過對不同地方之間的教學同步開展,形成一種跨地域的交流語態,達到一種文化喚醒的延展,連通臺灣與大陸,喚起情感共鳴,探尋精神文化之根,形成一個真正的從大陸到臺灣的人文回溯脈絡。

《同一堂課》不同於熒幕上的其他綜藝,它沒有花哨的節目形式,不刻意渲染情緒,忠於紀實之真,以“原生態”還原大陸與臺灣的人情接納,保存共同的“精神文化之根”,專注表達師生間的真情與兩岸的關聯,使教育不止於知識,而是深層次地激發家國情懷,跨越時代迸發濃烈的人文情感。

同文同宗延展人文價值,同根同脈肩負文化責任心

這樣的文化定位就決定了它與以娛樂功能為主體的電視綜藝的不同,意味著它要承擔更多的文化傳播功能與服務功能,即在弘揚經典國學,詮釋文化價值的同時,又要用真誠、親情拉近臺灣與大陸同胞的心理距離。

現實生活中的許多人文話題,也是很多文化類綜藝都在探索的問題,《朗讀者》是對閱讀興趣的迴歸,《詩詞大會》對傳統文化的關注....

《同一堂課》同樣重視對社會現實的思考,前三期節目聚焦同文同宗的文化勾連上,以獨特的課堂方式喚醒大陸與臺灣同根同脈的精神文化。

從這個角度來看,《同一堂課》已經不僅僅是一堂探索教育多樣性的語文課,同時又是一種肩負文化責任心的表現,希望更多觀眾在觀看節目同時對國學產生思考、使大陸與臺灣產生聯繫,獲得廣泛的社會現實意義。

當所有綜藝節目都在追求不同時,《同一堂課》卻追根求源,以“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為主題告訴所有人其實“我們都一樣”。

正如《同一堂課》的創作初衷,“通過這個節目是想告訴更多的人,我們的教育和語言都能更好。讓大家感受到整個華夏、整個華人都是骨肉相連、血肉相連的。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同一堂課》始終貫徹“同文同宗、同根同脈”的主題精神,充分發揮教育的引導作用,用生動的方式探索漢字之美、國學之美,時刻肩負起文化責任心。

同時以其獨有的節目形態給兩岸關係注入一股新流,使國學與人性交輝,使文化與民族相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喚醒文化基因,可以看做是文化類綜藝在新時代裡的又一次探索。

《同一堂课》热播的背后,是一种肩负文化唤醒的责任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