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閒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這又是一首說孤獨的詩。尼采有一句話:更高級的哲人獨處著,這並不是因為他想孤獨,而是因為在他的周圍找不到他的同類。偉大的靈魂,當他們孤獨時,其實都在找他們的同類,唐代的詩人們也是這樣的。

唐詩閒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尼采像)

哲學家、散文家周國平曾這樣討論孤獨與孤僻的區別:孤僻屬於弱者,孤獨屬於強者。兩者都不合群,但前者是因為懼怕受到傷害,後者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孤獨是因為內容獨特而不能交流,孤僻卻並無獨特的內容,只是因為性格的疾病而使交流發生障礙。

唐詩中有三首孤獨到極致的詩,一首是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念天天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前面說過,這是縱的孤獨,是跨越時代的孤獨,因此,更顯得絕望;一首是柳宗元的《江雪》,“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表達的是橫的孤獨,是當前時代空間的孤獨,因此,只靜靜地孤獨,並不顯得絕望;還有一首是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卻更多是自我調和的孤獨,全詩如下:

唐詩閒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關於這首詩的書法作品)

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其中表達極致孤獨的是“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兩句,因為在眾鳥高飛盡,雲彩也慢慢飄遠不願相伴時,似乎眼前的敬亭山才跟詩人互相面對,詩人靜悄悄地看著山,山也靜悄悄地看著詩人,這使得詩人忽然之間非常感動,雖然鳥兒飛走了,雲彩飄遠了,孤單的我,就坐在山前,原來這世界還有敬亭山願意跟我作伴,其實,這正映照出詩人對於俗世人群的隔膜,“只有”兩字,孤獨到極致,這世界只有山還可以相伴,但山顯然不會說話,無法交流,山有情,更顯人的無情。

唐詩閒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關於這首詩的書法作品)

陳子昂、柳宗元、李白顯然是真正的孤獨,而不是淺層次的孤僻,他們不是因為懼怕受到傷害而孤獨,而是因為精神上的超群卓絕。他們有太多的獨特內容需要交流,但這個世界,這個官場,當時的舞臺不給他們交流的機會,也正因此,他們寫出了孤獨到極致的詩歌,孤獨的情緒雖有區別,但靈魂上的強大是一致的。

唐詩閒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詩意圖)

敬亭山在宣州,就是今天安徽宣州市,李白一生遊了七次宣城,因為謝靈運、謝脁都在這裡做過太守,他們是李白一生嚮往的人。在李白的詩歌裡也多次提到過他們。

這首詩做於李白天寶十二年(即753年)秋遊宣州時,這個時候,距離他被迫離開長安已有十年,長期漂泊,見慣世態,使李白嚐盡人間辛酸滋味,領略盡了世態炎涼,因此,他對現實的不滿不斷累積,這種不滿不斷迭加使李白心中的孤寂之感不斷增加,他把感情投入到自然界,在大自然的懷抱中尋求安慰。

來看全詩:天上內只鳥兒高飛遠去,直到無影無蹤,天上還有一片白雲,但它也不願意停留,慢慢飄遠了,世間的萬物都在厭棄詩人,萬物遠離,天地間達到了絕對的安靜,鳥在動,雲在動,但都是遠離與逃遁,這才反襯出世界“靜”到了極致,也由這種安靜烘托出詩人心靈孤獨和寂寞。人是需要溝通的,因此魯迅這樣耐盡極端孤獨的大文豪也對瞿秋白說“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還是周國平說的:“孤獨中有大快樂,溝通中也有大快樂,兩者都屬於靈魂。一顆靈魂發現、欣賞、享受自己所擁有的財富,這是孤獨的快樂。如果這財富也被另一顆靈魂發現了,便有了溝通的快樂。所以,前提是靈魂的富有。對於靈魂空虛之輩,不足以言這兩種快樂。”

唐詩閒讀:“眾鳥高飛盡,孤雲獨去閒”

(關於此詩的書法作品)

詩人在人世間已經找不到溝通的快樂,因此,擁有大財富的李白當然希望自己的財富被人發現,並由此產生溝通的快樂,但現實告訴他,這種愉快無法實現,於是,他在敬亭山前獨自久坐之後,忽然發現,這座不言不語的山峰似乎才是自己的知己。如果不是在人世間遇到過過多的失望,詩人又怎會有這種感覺呢。

(【唐詩閒讀】之38,圖片來自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