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容量与可靠性的矛盾

我们总希望,容量越来越高,可靠性也越来越高,希望两者同时高,但很多时候当一项东西只是按着原有的模式发展,总有到头的时候,这个时候容量与可靠性整体上就无法再进一步提高,那么该如何解决呢?

先看存储器技术的发展,电脑的初期,只有nor flash技术,nor flash可靠性很高,因为上面要跑程序,使用中不允许错一个bit,但为了保证可靠性,不能错误,只能提高容错门限,降低容量。所以这么要求100%正确率的Nor Flash,只能依靠工艺的提高来提高容量,相对于Nor Flash,Nand Flash就承认有错误,允许一定的错误率存在,这样工艺要求大大下降,设计难度也大大下降,芯片不良率也极低,所以单位容量密度很高,但要解决这个存储错误问题,必须要引入校验和错误标记。Nand Flash在PC初期发展不大,只是后来文件越来越大,出现了U盘和智能手机,大容量DRAM出现的出现,才让Nand Flash真正发展起来。

类似NandFlash,其他的很多存储设备,比如硬盘等,都是如此,尤其是光盘,可以说是极致,整张光盘差不多有一半的校验纠错码,以解决碟片划伤等问题,尤其引入交织,分散存储数据,不然一个划伤,可能影响了连续的一片数据而导致无法恢复数据。

类似的,通讯领域也有容量与可靠性的矛盾,比如以前的Modem,速率很低,但它的编码质量很高,ADSL是放宽了编码质量,让通讯容量密度大大提高,对于通讯来说,除了校验之外,还有重发机制解决错误的续传问题。

无线通讯网络,比如现在的手机通讯,信号本身是极为不可靠的,你进个山洞,出入地下车库等等,信号变化极大,所以必须承认错误的存在的基础下,通过校验和重传来实现可靠的传输。而现在2G->3G->4G,本质上讲就是降低通讯编码的质量,提高通讯的容量密度来实现的。2G、3G、4G如何实现编码密度提高,将在今后再讲,但在这儿先给出一个比较合理的比喻:2G,就等于现在的高速公路,车在自己的车道上行驶,车与车侧面的宽度很大,车与车前后的宽度也很大,所以车容量较低。3G不再这么简单的划分车道了,在车的四侧安装上防撞的传感器,这样车自动根据设定的间距行驶,车辆密度大大提高,但毕竟还有间隙。4G呢,这个间隙完全没有了,车与车只要还能开,不撞坏了,擦点皮什么的都很正常,因为我们需要开到目的地的是车,至于车的刮伤程度不影响我判断它是不是车的问题就没关系了。所以本质上就是提高信道编码的利用率。

网络技术本身就是在承认不可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理,我们把这个思想应用于产品,假如一个产品的一个关键器件质量只有一年,而整体需要10年的话,我们在改善这个关键器件质量无法提高的情况下,只能把他设计的很容易更替,那么我们今后就定期维护、保养、更换即可,没必要跟它死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