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商業銀行貴金屬業務發展史

從1949年到1999年的國內貴金屬市場是央行管理下統購統銷計劃經濟體制的50年。1999年12月28日,白銀取消統購統銷,白銀市場開放。

2001年4月,時任中國人民銀行行長戴相龍宣佈取消黃金統購統配的計劃管理體制,計劃在上海組建黃金交易所。自此以後,國內貴金屬市場迎來了發展的春天,商業銀行作為國內貴金屬市場的重要角色之一,登上歷史舞臺逐步大放異彩。

2002年~2006年,萌芽階段

2002年5月中國人民銀行批准工、農、中、建四大行開辦現貨買賣、黃金交割、交易清算、項目融資、黃金租賃、黃金收購、同業拆解、投資零售8項黃金業務和對居民個人開辦黃金投資產品及零售業務。2005年1月,中國銀監會批覆,允許商業銀行開辦個人實物黃金買賣業務和個人記賬式黃金買賣業務,這期間正是商業銀行實物黃金和賬戶貴金屬萌生階段。

2003年11月,中國銀行上海分行推出“黃金寶”業務。2003年12月,招商銀行和成都高賽爾聯合推出名稱為“高賽爾”的小金條買賣業務。2005年1月,農行和山東招遠集團聯合,在全國11家分行推出招遠標準金。2005年2月和11月,建設銀行個人賬戶黃金業務和個人實物黃金業務(龍鼎金)相繼推出。而工行的自主品牌金條“如意金” 則於2017年2月8日推出。

這一階段,貴金屬租借也萌生於國內商業銀行。2005年3月11日,中國金幣總公司從中國銀行租借了800公斤的黃金,開啟了我國黃金租借業務的序幕。2005年12月上海老鳳祥珠寶首飾有限公司為了解決生產加工過程中的臨時性黃金短缺問題,從上海浦東發展銀行租借了19.1公斤純度為99.95%的黃金,租借期限為6個月。

2006年~2010年,代理階段

2004年8月16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推出Au(T+D)現貨延遲交收業務。2006年12月25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正式推出面向個人投資者的Au100g實物黃金投資品種。也正是從2006年起,上海黃金交易所開展了綜合類會員代理個人業務試點,但是隨後幾年處於風險控制的考量,上海黃金交易所個人黃金業務從2009年下半年開始,逐步平移到商業銀行,這一工作最終2010年下半年完成。

這期間,2008年1月9日,國內黃金期貨在上海期貨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但商業銀行直到2015年才正式進入上海期貨交易所進行黃金期貨交易,且只有17家商業銀行獲得黃金期貨交易資格,加之交易規則持倉限額和夜市開通較晚等因素制約,商業銀行在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總交易量佔比過小。

據統計,商業銀行2016年在上海期貨交易所內完成的交易量僅為0.133萬噸,僅佔上海期貨交易所黃金期貨交易總量的1.91%,佔商業銀行黃金交易總量的2.1%。而2016年商業銀行在上海黃金交易所內完成的黃金交易量為3.76萬噸,佔當年商業銀行黃金交易總量的60.03%,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當年黃金交易總量的77.15%,商業銀行是上海黃金交易所的骨幹性支撐力。

這一時期,伴隨著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和貴金屬牛市到來,2009年左右商業銀行也相繼推出掛鉤貴金屬的結構性理財產品。

2010年~2014年,發展階段

2010年12月,中國工商銀行與世界黃金協會聯合推出黃金投資新產品“工銀金行家積存金”,投資起點為每月200元或1克。此後,建行、農行、中國銀行、平安銀行、民生銀行、交通銀行、光大銀行、廣發銀行、浦發銀行等各商業銀行也推出類似,甚至更為靈活和富有特色的貴金屬積存或貴金屬定投類個人理財品種。比如民生銀行的積存金投資起點為0.1克起,招商銀行的更是將門檻降到0.01克。

這一具有黃金儲蓄特點的居民理財方式,打造出黃金版定投,也培養了居民的藏金習慣和長期投資理念,為後來的黃金銀行和互聯網黃金奠定基礎。

這一時期,2011年開始,國內商業銀行也推出貴金屬質押融資業務,比如2012年光大銀行推出的個人黃金質押貸款,但是該業務成交量較小。

2014年至今,崛起階段

2014年至今是黃金銀行、互聯網黃金崛起的新時代。2014年9月9日,平安銀行推出“黃金銀行”品牌,實現黃金交易、存儲、購買、兌換、提取等業務一賬戶打通。2016年10月10日平安銀行正式上線“黃金銀行”APP,集黃金交易、定投、生息、購買、眾籌於一體,為客戶提供全方位的黃金投資服務。而2016年7月民生銀行也推出了黃金銀行品牌,推出對公黃金銀行、零售黃金銀行和互聯網+黃金銀行三大業務模塊。

有才金銀,為你解讀身邊正在發生的財經大事!

金融圈裡無小事,風裡雨裡,有才等你,老闆,點個關注再走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