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軍隊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軍則不行,為什麼?

金陵伏地魔

理解這個問題其實最好的辦法是動用邏輯。

周秦兩代與遊牧都有衝突,但似乎衝突規模都不大。而且還能發現周人和秦人與遊牧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和瓜葛。然而到了漢代,突然中原與遊牧就成了水火不容,並且爆發了曠日持久的大戰。是不是很奇怪。

其實我們看一下漢代劉室源自楚人就明白了,雖然劉邦在楚漢爭霸中依託的已經不是楚人,而是中原民族,但是畢竟劉漢不是秦人,也不是周人。所以他們天然與遊牧關係不會與秦人、周人一樣。

我們再看冒頓統一匈奴的時間節點,很奇怪,就是秦亡之後。那我們是不是可以做個推理,秦人出自西戎北三苗,本身就是匈奴的一支。所以秦人是控制著或者有一些沒有返回中原的匈奴部族依附於秦。秦滅之後內地的秦人可能降服了,但遊牧地區的就未必了。於是就有了冒頓統一匈奴的事件發生。匈奴不僅僅是西戎北三苗,還有極北基因N系和白匈奴斯基泰。三個支系。後來漢朝擊敗匈奴,造成匈奴遠走。我們發現白種後來幾乎都不在西部,極北基因也大多數遠走了,就是烏拉爾民族,包括芬蘭薩米人。而北三苗分支則入了東胡,加入了鮮卑,有的隋唐時代返回了,有的成了蒙古族裡的O3。蒙古一詞目前也可以破解為苗蠻體系的芒勾、泰國曼谷、緬北錳古,其實是東方祭司勾芒。

冒頓之所以會在秦滅之後統一匈奴,那是因為部分部族出現了權力真空,需要統一。出現了對漢朝的不認同。於是漢朝與匈奴等幼女的關係再也不可能與秦人、周人一樣了。所以雙方的戰爭是動真格的大戰。而不是周秦時代的小衝突。

秦人出自西戎,所以西戎會獨立於匈奴之外,依託秦。但秦滅了,留在西部的西戎就會與別的匈奴部族聯合。所以漢朝面對的匈奴與周秦時代不是一回事。而是秦代統一天下,這也給了匈奴部族啟發,所以匈奴也統一了。兩邊都變化了。


國病



論當時形勢,秦與匈奴,漢與匈奴對決,時期不同,簡單的看,匈奴是走在後來居上的趨勢,而中原的秦漢呢,不一樣,它是阻礙匈奴南下的唯一可以抗衡的政權。匈奴最初遇到它,最後還是被它消滅,反反覆覆的來回你爭我奪,似乎活動空間越來越小,由最初的秦漢時橫跨蒙古高原鏈接河西走廊直到西域的帝國一下到東漢被打的只剩下阿勒泰山地區的遊散士卒,後來敗逃歐洲,侵略羅馬帝國。可見匈奴人生存空間有多狹隘 !它是在大國夾縫中走向強大,唯一敢和歐亞強大國家叫板的國家,像當時世界最強大的漢帝國,羅馬帝國甚至中亞波斯,印度等國。



匈奴說實話,也很可憐,沒有蒙古先天那優良的條件,突厥當時最起碼崛起時還碰到南北朝中原最弱時期。匈奴崛起到強大剛好碰到中原秦漢鼎盛時期,那時難免會和秦,漢交鋒。匈奴崛起後一段時間向西發展,他南下碰到秦朝只是個幸運,生活在惡劣的蒙古高原,當時物資貧瘠,的地方,匈奴靠什麼成就霸業?這得從他本身民族說起,匈奴和蒙古一樣,靠騎兵機動性,正是惡劣環境造就當時最勇敢的敢死之師。在當時它和中原秦漢可以說是背道而馳,互不相屬,各自發展自己實力,也算當時唯一壓縮中原帝國的對手,所以之後秦漢不斷對其用兵。



秦朝到秦始皇后期,國內穩定,而同一時期匈奴蒸蒸日上,(匈奴強盛時期公元前209年到公元前218年,秦朝公元前221年到公元207年,兩者剛處在交叉帶。)這是當時為什麼秦始皇迫切要大修長城,邊境移民的原因了,而且當時派自己兒子,就是準太子扶蘇接管抵禦匈奴以北防務,秦始皇晚年也很懼怕匈奴以後顛覆秦帝國,當時,只有匈奴秦境外唯一存在的強大敵人,在一次東巡中,一個預言讓秦始皇鐵下心第一時間就想到匈奴,亡秦者胡也!可見當時新興的匈奴實力不一般!秦朝拓展疆域,匈奴也在拓展,它當時最早是控制西域的帝國,匈奴最有名的冒頓,對外擴張,作戰範圍很廣對東北東胡用兵,又在西域破樓蘭,南面已將勢力發展到河套地區,北面像貝加爾湖流域的丁零等部也在他鐵蹄下,大月比氏同樣也被捲入戰爭,從河西走廊舉族西遷,逃亡西域,那就是所謂曾經統治印度大名鼎鼎的貴霜帝國世祖,就這樣,匈奴還拿月氏王頭顱做酒杯,進而對秦漢更是搶掠無數,漢高祖劉邦就當時被圍困在燕代白登城。

秦朝和漢朝對匈奴用兵,不能因行與不行來論成敗,秦朝剛剛完成對國家統一,中央集權的封建帝國,對當時匈奴而言,匈奴還發展和秦一樣強大程度,自然不是秦朝對手,秦軍又近一半精銳還是在北部防務上,另一半在嶺南。秦朝馳道修建加強秦軍投射機動速度,裝備武器在當時世界算很先進,尤其通過空氣動力學原理的三菱箭,秦軍也適合大規模步兵交戰的環境下作戰,自然在很少有青銅器,鐵器的匈奴而言,肯定不敵對手,匈奴發展不強大時遇到強盛時秦軍,自然要落敗陣。


而漢朝呢,也是由最初發展強大的,從一系列戰爭可以看出,漢朝不至簡簡單單的強大,他最終終結了匈奴。至於漢初匈奴用兵失利,那時國力剛初,漢高祖到漢景帝休養生息後,漢武帝時國力走向鼎盛,紙包不住火,中原王朝向外拓展疆域那是必然,首先拔掉威脅自己的釘子就是所謂的匈奴,匈奴當時自秦漢交際,國力同樣壯大,漢武帝最其一生還是打敗了匈奴,但沒有拔掉釘子戶,原因是匈奴和周圍小國不一樣,一時是很難消滅的。漢武帝時漢帝國戰勝朝鮮,南越,控制河西走廊,西域三十六國皆以臣服,北面縱深幾萬裡兵入匈奴國內,尋求決戰,但大漠茫茫,很難尋蹤跡,你追我逃,戈壁沙漠惡劣氣候難以適應漢軍長途奔襲。“匈奴未滅何以家為。”這是著名將領霍去病一句名言。漢武帝雖然一時不能解除匈奴威脅,但已經使其耗損元氣,國力大衰,等著只是時間問題,匈奴最終會走向窮途末路,到東漢永元年間,匈奴的日子已經到頭,他們為了生存餘部不得不西逃歐洲,尋求發展空間,這樣羅馬帝國又要挨刀了。


路漫漫76416489

首先不清楚這個結論是怎麼得出來的,秦朝軍隊確實戰勝了匈奴,也不算困難,但說漢軍不行,不知道這個結論是怎麼來的?

秦朝時期,秦始皇派蒙恬帥30萬大軍北伐匈奴,當時的匈奴人沒想到秦朝突然出兵,被打個措手不及,而且由於他們是分散居住的,於是大敗,蒙恬順利佔領河南。第二年,蒙恬料定匈奴會反擊,搶在匈奴行動之前,再次出擊匈奴。當時的匈奴單于正在集結兵力,再次大敗。至此,蒙恬帥30萬大軍長期駐守邊疆,並修築長城,防禦匈奴。

至於漢軍,漢高祖時期,跟冒頓單于之戰是輸了,因為當時連連征戰導致國力太弱,皇帝想找四匹顏色一樣的馬拉車都找不到,大臣們更是隻能用牛拉車。這種情況下,怎麼跟匈奴打?

後來到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開始主動攻擊匈奴。最初由衛青等將領多次帶兵攻擊,但每次騎兵數量基本是三萬人左右,多次擊敗匈奴,佔領河南地,建朔方城。最大規模的一次,是讓衛青,霍去病帶十萬騎兵攻擊匈奴,直接穿過大沙漠,殺到了漠北,匈奴單于帶幾百騎逃走,並導致匈奴分裂,部分人逃往西域甚至歐洲,從此漠南無王庭。匈奴人當時的歌唱到“失我祁連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婦無顏色”。這些戰爭導致了匈奴的徹底衰亡,之後幾百年都沒能對漢朝形成太大威脅。

從戰爭時間來看,漢武帝時期確實打的很長,秦軍打的很短。似乎秦軍打的很容易,漢軍打的不容易,看起來似乎秦軍更厲害?

其實不然。秦軍的戰略是,將匈奴人趕出一段距離,然後用長城來防禦。而漢武帝的戰略是,徹底打殘匈奴,讓他們永遠沒可能南侵。衛青霍去病各帥五萬騎兵出征的那次,目的是幹掉單于,對匈奴滅國啊。雖然沒殺掉單于,但戰略目標基本實現,匈奴分裂,逃亡,直到幾百年後三國時期內戰不斷,匈奴都無法形成太多威脅。

所以,從戰略上來講,漢軍的戰略目標高的多,難度也大很多,所以時間花的更長,但帶來的影響卻更深遠,秦朝滅亡後,匈奴立刻就能殺過來,進犯中國,但直到三國時期,中國分裂,軍閥混戰,匈奴都構不成什麼威脅。從這點來看,漢軍要遠勝秦軍。

所以,古人說,“國恆以弱滅,獨漢以強亡”。


楓飛如雪

秦朝修築長城是為了防範匈奴,當時秦始皇對於匈奴問題採取的是驅逐問題,原因在於秦始皇認為匈奴就算是強大起來了,也不能動搖大秦的天下,但是如果貿然出擊匈奴,那麼很又可能導致帝國的崩潰。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後,就一直對匈奴這種侵擾式作戰困擾不已,但是秦始皇知道要消滅匈奴,秦帝國缺少實力。

秦始皇修建長城,並且所謂的繁重徭役,相反摧毀秦帝國的是六國反叛勢力的不斷死灰復燃,如果秦始皇沒有留下北方防衛,那麼面對楚漢這樣的亂世,匈奴一定會趁機崛起,直接進攻中原。秦始皇雖然是暴虐,但是仔細想一想,如果當時是其他人面對匈奴的侵擾,是否還有比修建長城更好的辦法。

所以在秦時,秦軍採取驅逐匈奴的方式,每次遇到的都是匈奴的小股部隊,而當時匈奴內部還沒有統一,故蒙恬可以卻匈奴七百餘里,並著長城來防止匈奴再度反擊,而蒙恬這三十萬的軍隊,就一直為中原看守北方的匈奴。

而劉邦的大敗,完全是其沒有分清楚形勢,漢初經歷了天下大亂,可以說國力十分衰弱,還要面對各個諸侯國的反叛,劉邦北擊匈奴的最終目的其實是威懾天下。所以劉邦出兵的作戰目的是消滅匈奴,殲滅匈奴。但是此時的匈奴在冒頓單于的帶領下,已經實現了統一,實力達到了巔峰,這一場戰爭失敗是必然的,劉邦可以活著回來已經要燒高香了。

但是漢軍打擊匈奴是最有力的,漢武帝時期的漢軍,硬是把匈奴給徹底打殘了,此後幾百年匈奴都沒有侵擾中原。秦軍打的容易主要是其作戰時為了驅逐匈奴,然後採取防禦的手段,但是漢軍卻是為了殲滅匈奴,徹底消滅匈奴而作戰,所以漢軍打的久,打的更難。


小司馬遷論史

先回答問題:秦朝軍隊很容易戰勝匈奴,主要源於戰國時期秦、趙、燕三國輪流對匈奴吊打,使其沒有喘息壯大的機會。而漢軍面對的匈奴則是經過中原混亂、兵爭後,已實現統一的匈奴王朝,人肥馬壯,久經沙場。以步兵為主的漢軍面對匈奴鐵騎戰陣,連四匹同樣毛色的馬也找不出來。

1、秦朝軍隊的勝勢延續了前人之威

翻看戰國時期的地圖會發現,七雄中有三個與匈奴接壤,分別是秦、趙、燕。與秦國興盛相伴而生的就是與戎人的戰鬥,秦國土地九成以上是從戎人手裡打來的。趙國的胡服騎穿本質上是讓匈奴逼迫的,其後才打敗林胡、樓煩等。燕國與胡人的戰鬥從春秋時期就沒間斷,還曾與齊桓公聯手抗擊胡人。這三個國家也出了很多著名抗匈將軍,比如蒙恬、李牧、秦開(後來跟隨荊軻刺殺秦王政的秦舞陽的爺爺)等。

從春秋時期開始,中原各國始終對匈奴不間斷用兵,這些國家的戰力強大,輪流對匈奴進行吊打,使其沒有喘息壯大的機會。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讓蒙恬率10萬大軍攻打匈奴,大秦虎狼之師如入羊群,把匈奴全部趕出黃河以南,以黃河為邊塞“築四十四縣城臨河,徙適戍以充之。”在臨近黃河的地方修起44座郡縣城池,遷徙因為犯罪而被處罰守邊的人居住,修築了萬里長城抵禦。匈奴當時的單于叫頭曼,根本不是蒙恬的對手,只好帶領部落向北遷徙到大漠深處。

2、秦朝滅亡後,匈奴出了一個“狠角色”

秦末的戰亂中,中原各軍事力量無暇顧及匈奴。蒙恬死後,原先秦國謫守邊疆的人都一鬨而散。“於是匈奴得寬,復稍度河南與中國界於故塞”,於是匈奴得到喘息機會,漸漸又渡過黃河,進入黃河以南地區,與中原各國過去修築的塞口接壤。

這時,匈奴出現了一個人叫冒頓(mò dú),他為了殺父為王,訓練部下射箭時以自己響箭為號,凡是他響箭所射的目標都必須跟著射擊,否則會就斬首。先是射獵鳥獸,有人不跟著響箭所射,就把他殺了。後以響箭射擊自己良馬,有人不敢射擊,又被殺了。不久後,他又用響箭射擊愛妻,很多人心感恐懼不敢射擊,又被殺掉……終於,冒頓和父王頭曼打獵,用響箭射擊頭曼,左右的人跟著響箭射殺了頭曼,“遂盡誅其後母與弟及大臣不聽從者。冒頓自立為單于。”

就是這樣一個“狠角色”當了單于,先是滅了強大的東胡,又打敗月氏(ròu zhī),吞併了樓煩、白羊王,最終把蒙恬收復的中原之地全部佔領。當時正是楚漢相爭,冒頓才藉機強大起來,“控弦之士三十餘萬”,擁有拉弓射箭的軍隊30餘萬人。

3、冒頓統一匈奴各部落

中原對於匈奴世系的記載始於冒頓,之前因為不構成對中原的實質性威脅,一打就敗,所以沒有人關心這些胡蠻部落的事情。冒頓當了單于後,匈奴勢力處於鼎盛時期,所以才被中原所詳細記載。

匈奴鼎盛的標誌就是冒頓統一了草原各部,擁有與中原接壤的廣袤土地,使北方各族完全服從於他的統治。史載,冒頓設置左、右賢王;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等官位。都各司其職,官職大的擁有萬名騎兵,小的有數千騎兵,領兵帶將的有24人。左方的王、將軍住在東方,佔據上谷郡以東的土地,東邊與朝鮮接界;右方的王、將軍居住西方,佔據上郡以西的土地,和月氏、氏、羌等部落接壤;冒頓的王庭所在地一直延伸到代郡、雲中郡。冒頓還征服了渾庾、屈射、丁零、鬲昆、薪犁等國,成為漠北草原中最強大的王朝。

4、漢軍最初面對匈奴,是武器設備的完敗

在冷兵器時代,國家擁有馬匹的數量,就是國家軍事實力的象徵。春秋戰國時期的“千乘之國”的“乘”,就是以馬匹數量為標準的。在秦末戰爭中除了人力損失,馬匹的損失也不可計數。西漢開國後,皇家出行找不到毛色一樣的四匹馬來拉車,將相等大臣只能坐牛車出行。

在著名的白登之圍中,劉邦帶領的32萬漢軍多數是步兵。公元前201年,冒頓率10萬鐵騎與投降的韓王信一起攻打晉陽城(今山西太原)。劉邦率兵親自抗擊,追擊佯裝戰敗的匈奴到平城,被冒頓30多萬騎兵圍困在白登山上。

在被包圍的7天裡給漢軍帶來的最大震撼應該是匈奴鐵騎,史載,“匈奴騎,其西方盡白,東方盡駹,北方盡驪,南方盡騂馬”。匈奴騎兵分四個方陣——西邊白馬,東邊青馬,北邊黑馬,南邊紅馬。步兵打不過騎兵,這是冷兵器時代的鐵律。跑步的漢軍如何去挑戰對打騎馬的匈奴兵?而且這些匈奴兵在部落統一的爭戰中久經沙場,一點兒也不比能征善戰的漢軍遜色。加上冒頓這樣的“狠角色”,漢軍想打敗匈奴更難上加難。

但是,漢民族的偉大就在於此!在無奈實行和親政策後,廣大漢民臥薪嚐膽,劉邦下令商人不許穿絲織衣服、不許坐車,減少有錢人的奢侈舉動。歷經文景之治、漢王朝70多年的休養生息後,人人自給,家家足用,糧倉裝滿糧食,府庫物資積壓,國庫的錢多到繩子都朽爛了。為增加馬匹數量,倡導並被國人遵循“乘字牝者擯而不得聚會”,騎母馬的人會受到排斥,不能參與聚會,大家都不帶他玩,因為母馬是戰略物資的源泉。終於,千古一帝漢武帝主動發起復仇之戰,漢軍從當年的“不行”到逐匈千里、封狼居胥……


指動濟南

其一,秦軍強大。秦軍是經商鞅變法後訓練起來的新軍,士兵軍事素質高,戰鬥意志強,將軍軍事素養,國家後勤力量強。秦軍是一支能征善戰的專業軍隊,有步兵、騎兵、弓弩兵,且都是百戰餘生的老兵。軍隊的指揮官是軍事世家出生,比如蒙恬就的蒙家就是秦國的軍事家族,家裡出了不少名將。秦國當時國力強盛,軍隊後勤完全沒有問題。所以當時秦軍打匈奴至少是天時、人和佔全了。

其二、漢軍成長過慢。漢軍是老百姓起義組建的,並非專業軍隊,指揮漢軍的將軍也還不是名將。劉邦一個流氓帶40萬老百姓組成的軍隊去跟當時強大的匈奴打仗,那打不過也正常,如果是韓信帶兵,那可能會打贏。另外,打仗打的是綜合國力,漢初國窮民弱,全國經過楚漢戰爭幾十年的摧殘,人中銳減,經濟凋敝,騎兵部隊都組建不起來,後勤更是艱難。經過文景兩代皇帝治理,國家經濟恢復了,人口增多了,到漢武帝時國家才恢復到秦始皇時期的水平,也初步有了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名將。

其三、匈奴成長快。秦時匈奴並不算強大,內部也並非整體一塊。在楚漢相爭時,匈奴出了一個冒頓單于,他統一了匈奴各個部落,建立了先進的軍事制度,訓練了一支強大的騎兵。所以漢初漢軍以疲憊之師攻興新之軍,自然打不過。漢朝經過50多年的休養髮展後,以全新之軍攻熟悉之敵,自然能慢慢佔上風。

戰爭要全方位對比雙方的軍力、國力、政治、經濟等因素。打仗從古至今打的都是綜合國力,沒有強大的國力,就是戰神幫你也不行。


大秦鐵鷹劍士

匈奴是在公元前3世紀時在我國北方興起的遊牧民族,秦朝建立時,匈奴是冒頓之父頭曼單于在位,部落林立,外有大敵,受到東胡的長期壓迫,南有樓煩等族制肘,戰力不可跟漢朝時同日而語。


而秦國從商鞅變法始,獎勵軍功,實行首級封爵制,建立軍功等級社會,以軍功定爵秩,以爵秩定尊卑,鼓勵戰爭殺戮。秦國甲兵從此縱橫六國,佔有碾壓性的優勢,前215年,秦始皇命蒙恬出擊匈奴,勢如破竹,奪回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又率軍修了長城和九州直道。(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前209年冒頓單于殺父奪位,匈奴開始走強,在此至前128年期間,匈奴佔有了南起陰山、北抵貝加爾湖、東達遼河、西逾蔥嶺的區域,兵民一家,擁有騎射之士三十餘萬 。前200年漢匈交戰,劉邦孤軍深入,被困白登山。當時匈奴的騎兵集團,西方是白馬,東方是青馬,北方是黑馬,南方赤色馬。而漢初全國經過大亂,當時劉邦出行的馬車,還找不到同一樣毛色的四匹馬,丞相出行,乘的還是牛車。以幾乎最強盛時的匈奴,對上最貧困時的漢朝,強弱一目瞭然。


雖是如此,匈奴對上當時的漢朝,也並無絕對必勝把握,不然就不會白登解圍,並接受漢朝和親政策。漢武帝時,積文景二代之力,鐵器普及,騎兵步兵已不是七雄能比擬,秦兵不是對手。


南方鵬

秦朝對匈奴的戰事可以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前,二是秦朝統一六國之後。

秦朝統一六國之前,放在邊關上的兵力並不多,但是指揮作戰的將領李牧很厲害。李牧因為兵力不多,所以經常採用聲東擊西的遊擊作戰方式,跟匈奴人拼機動。

說老實話,匈奴軍要是跟漢軍硬打,不一定能夠打得贏漢軍。匈奴軍最大的特點就是機動性非常強,他們是馬上民族,忽東忽西,飄忽不定。而李牧搞的恰恰就是,你要捉迷藏,我就和你比捉迷藏,看誰把誰先捉住。李牧也因此打出了名氣,讓匈奴人聞風喪膽。

(秦朝抗擊匈奴)

秦朝統一六國以後,秦始皇實施乾坤大挪移,把六國貴族東遷西徙,使六國貴族聚集不起反抗的力量。同時,秦始皇實施武器禁令,把天下所有的兵器都收繳起來銷燬,這樣國內基本上就安定下來了。

在這樣一種狀態下,秦始皇唯一擔心的就是邊關的匈奴。於是他把全國兵力的60%放在北部邊關,國內只放了40%的兵力。而且還徵用全國勞動力,修築萬里長城,搞大規模的防禦工程。而且當時的將領蒙恬也非常厲害。可以說,這時候的秦朝,對匈奴人是一種壓倒性的優勢,匈奴根本不敢來襲擾。

但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以後,那時候蒙恬已死,王離帶著邊關的30萬大軍回撤,幫助章邯夾擊農民起義軍及天下造反的諸侯,這樣邊關就徹底鬆動,匈奴人死而復生。

劉邦統一天下以後,封韓信為韓王。這個韓信跟劉邦最有名的大將韓信不是同一個人,史稱韓王信。韓王信的封地主要在北邊,靠近匈奴一帶。當時匈奴已經開始大舉南下襲擊中原。韓王信屢次被困,但是他為了保存實力,就與匈奴暗通款曲。甚至與匈奴聯合起來,想舉兵造反。

當時劉邦想派軍抗擊匈奴。但是他根本找不到派遣之人。因為這時候,韓信、彭越、英布等人都蠢蠢欲動,有造反的跡象。如果劉邦派遣這些將領去抗擊匈奴,一者這些將領與韓王信有千絲萬縷的聯繫,二者,如果他們也學著韓王信那樣,聯合匈奴反攻中央,那劉邦就危險了。

(漢高祖)

劉邦一生唯一寫過一首詩:“大風起兮雲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勇士兮守四方。”這首詩的最後一句表達的,就是劉邦找不到人守邊關的深切焦慮。

劉邦找不到人抗擊匈奴,他只能自己親自領兵前往抗擊。劉邦一開始打得還比較順,連打了幾個勝仗。但是後來就中了匈奴人的誘敵深入之計,被圍困在白登山。

劉邦之所以被圍困,是他其實帶兵的能力比較一般。當年韓信就說過,劉邦最多能帶10萬兵,他自己多多益善。再加上劉邦本人心急,想三下五除二解決匈奴的問題。所以就著了匈奴的道。

後來,劉邦用了陳平的計策,賄賂冒頓單于的愛妃,才得以脫離圍困。

而這次事件以後,劉邦總結出了一個經驗,對待匈奴,一味地強打根本就解決不了問題。最好的辦法就是又打又拍。打就是集中兵力猛打一陣,但是隻要打痛就對了,不要試圖消滅它,你也消滅不了。然後再採用和親的方式,通過血親政治,拉近和匈奴的關係。或者通過血親政治,對匈奴內部進行分化,讓他們內耗。

應該說,劉邦這是一個非常高明的策略,也是處理地緣政治關係的最好策略。因為你不可能像秦朝那樣,集中大部分兵力,集中全國國力來對付匈奴。你要是這樣做,就會造成國內空虛,走上秦朝那樣滅亡的道路。

很多人並沒有看明白劉邦這個策略的高明之處,看到漢朝屢次和匈奴和親,就覺得這是漢朝“以女人換和平”,是一種恥辱的表現。

(昭君出塞)

就比如王昭君的形象,我們把王昭君列為古代四大美女,用《平沙落雁》這樣的音樂,來表現王昭君的悽苦。其實就是在這樣一種心理上,我們誇大了王昭君的悽苦。說老實話,王昭君在匈奴過的日子,遠遠高於他在漢宮中被冷落到死。

從這個角度來說,漢朝對匈奴的政策,遠遠高明於秦朝對匈奴的政策,是值得肯定的。


張生全精彩歷史

匈奴實現統一的時間,是公元前209年。這一年為秦二世元年。在此之前,匈奴只是蒙古草原上的一個遊牧民族,東邊有強大的東胡,北邊南邊西邊,還有很多其他少數民族部落。

此時的匈奴,連十萬規模的軍隊,都湊不起,而大秦帝國卻可以隨便抽調30萬重步兵、車兵、硬弩背上。匈奴只是其中較大的一支。以這樣的遊牧民族的實力,是沒辦法和當時已經實現了全國統一的大秦帝國的鐵甲軍團抗衡的。

匈奴人的強大,是因為公元前209年,冒頓單于實現了蒙古高原的統一。隨後冒頓單于不斷地東突西進,領土擴張到橫亙遼東到蔥嶺,北到貝爾加湖,南到陰山。到了漢高祖劉邦統一中原的時候,匈奴已經達到了頂峰時期。

冒頓單于隨隨便便,即可調集30萬騎兵馳騁在大地上,此時剛剛經歷過秦末大戰,連四匹白馬都難以找齊,以輕步兵為主的40萬大漢軍隊進行野戰,實力明顯佔據上風。

而且,冒頓單于是匈奴人最出色,也是最偉大的軍師戰略家,他親自指揮帶兵打仗,指揮藝術不輸於韓信。

何況白登山之圍,韓信並不是軍事最高統帥,卻是最不會打仗的劉邦。

從實力、兵種、指揮官、國力上來對比,大漢初期,都是處於弱勢的。

大秦帝國,是遇到了好時候,否則哪有那麼輕易,就可以擊敗匈奴大軍的?

漢武帝時期,大漢鐵騎那麼牛、衛青霍去病那麼出色,也只是擊敗而已,都沒辦法徹底打趴匈奴,直到匈奴內亂分裂,到了東漢,經過竇固竇憲父子的不斷打擊,這才徹底衰落,被迫西遷,最後遷徙到了東歐平原。

匈奴王阿提拉 在公元4世紀,縱橫歐洲,打的東羅馬踹不過氣來!


三生有畫

這是有多種原因的,其中比較重要的兩點是,在秦漢之際,匈奴人的戰鬥力突然增強,而漢朝初年的中央集權程度不如秦朝,不能集中全國的實力來供養軍隊出擊匈奴,直到漢武帝時期,採取了更為強力的中央集權措施,才能訓練出一支強大的漢軍出擊匈奴。

先說為什麼匈奴人的實力會突然增強。這就是冒頓單于的功勞了。在冒頓單于這一代英主的帶領下,實現了一定程度上的集權,為此,他不惜殺死了自己的父親篡位。在取得匈奴大權之後,冒頓單于向東吞滅了東胡,向西趕走了月氏。在他的統治之下,匈奴越發強大,成了北方草原的霸主。

但是其實到了漢朝初年,儘管漢朝集權程度不如秦朝,但是其實對陣匈奴也沒有輸太多。比如著名的白登之圍,其實是劉邦輕敵冒進,小股部隊被冒頓單于包圍所致。其實如果冒頓單于敢突進去打敗劉邦,那麼外圍的漢軍也會再次包圍匈奴人,冒頓單于也很危險,所以冒頓單于接受了劉邦的講和,拿了大量的財寶就走了。

後來匈奴看上去處於攻勢,其實只不過是攻入長城,劫掠一番就跑了。他們攻入長城之後佔據一塊穩定的土地也是很困難的。

等到漢武帝時期,漢朝經過長期休養生息,國力強盛了,漢武帝也通過各種手段削平了各地的諸侯國,加強了中央集權,在此之後,漢武帝終於可以培養出一支強大的軍隊,主動出擊匈奴,這個時候匈奴面對漢軍就已經不堪一擊了。

所以看上去秦朝軍隊很容易戰勝匈奴,而漢朝軍隊只有在漢武帝之後才容易戰勝匈奴,還是因為秦朝比漢朝早期集權程度要強一些,與此同時,匈奴也變得更強大了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