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平

一些人在慘淡經營,一些人依然奔波在路上,一些人人感嘆,下半年更難做。但有一批特殊的餐廳,無論餐飲業如何起起落落,他們不愁客源,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他們就是隱藏在市井,面積僅有十多平或幾十平的“蒼蠅館”。

蒼蠅館式餐廳可以說是國內現代餐飲業發展的源點,也是許多餐飲集團的起點。在近年繁榮並浮躁的餐飲業,都在講互聯網思維,定位,商業模式,但這些蒼蠅館與這些大部份絕緣,還是幾年如一日做自己不為所動。今天就盤點下這些蒼蠅館的成功之道。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1、口味 踐行者

蒼蠅館能吸引那麼多慕名而來的食客,當然是因為口味,菜品樣數不多但道道口味精良,並首先適合當地人的飲食習慣。他們踐行著做餐飲的真諦:產品第一。

例如臺灣的遊記百年油飯。這家店創於1862年,第一代創始人連店都沒有,是從扛著一根扁擔,沿街叫賣油飯起家。第二代起才買下店面,開始以“永樂亭”店號營業。目前店家已傳至第四代,名稱改為“遊記百年油飯”。

很多遊客都慕名到遊記的臺灣大溪老店去品嚐著名的百年三寶——油飯、肉卷、肉羹湯,如果你去的不夠早,到了中午一點可能就面臨著不少餐點已售完而吃不到的“危險”。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又如開在杭州的福源居,雖然肯定還不到百年,但由於賣杭州人的家常老菜,很多人來這裡吃飯就是為了找回“失落的味道”。

比如他家的招牌“老派油淋雞”,淨重3 斤的海寧土雞,先用放了鹽的水煮,煮到雞肉剛剛斷血,滾起;撈出掛起晾乾,再用七八成的高油溫快速炸制,油淋雞皮脆、肉嫩,口感絕對贊。這種杭幫老菜工藝,由於工藝繁瑣或者利潤較低的原因,已經很少有店去做。

2、堅持 不跟風

堅持就是勝利,這句話可以說明為什麼很多蒼蠅館子的成功。任周邊世界怎麼變,餐飲品類的流行怎麼刮,他們不跟風不慌亂,堅持做自己,一做幾十年,做著做著做成百年老店也未可知。

比如成都有名的蒼蠅館——82信箱私房鍾水餃,餃子館很小,簡直就像是“藏”在一個居民樓內。這家店的女老闆唐婆婆,曾在鍾水餃上過30年的班,50歲退休後,“想著手藝好,給你們品嚐,才開了這家店”。她做了40多年的水餃,“一直保持這個味道。”

又如鄭州老四豆沫店,店裡除了放著豆沫的大桶和售賣油餅之類的大桌,也就能容下三個客人同時就餐,是個貨真價實的蒼蠅館。可是生意太火了,客人們從屋裡坐到了屋外,連老闆的電動貨車都被當成了簡易餐桌。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食客們說,老四家的豆沫30多年沒有變過味兒,小米香和豆香總是那麼純正。但老闆說了,做豆沫很簡單,味道好的關鍵在食材。只要是用純正的小米和黃豆麵做出的豆沫都差不到哪去,可是現在又有多少小餐店願意下本堅持做30年?

3、獨特的個性

許多著名的蒼蠅館,讓食客津津樂道(或者也讓同行羨慕)的不僅是他們的食物,還包括他們的規矩!不錯,規矩。這些蒼蠅館實在是太有個性了,店裡制定了一些看似無理實則可以接受的規矩,“店小欺客”,但就是有人願意買單。

比如上面說的82信箱私房鍾水餃,這家小店吃水餃的規矩是,不能點菜,不能插隊,一次性點夠。因為店裡只賣水餃不賣炒菜,而且顧客很多,如果一個不按規矩來,就會浪費時間,引起後面顧客的不滿。所以,大家想吃就按規矩來。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其他店的規矩也不少,比如說什麼加湯只能加兩勺啦,午飯後暫不營業因為店員要打羽毛球啦,這個店要突然停業三天,因為老闆要帶著大家去旅遊啦……什麼稀奇古怪的都有。

為什麼會這樣?究其原因,恐怕跟這些經營者“知足常樂”有關。他們甘於平淡,沒有更多體量和數量上的追求,不想“做大做強”,所以一般會採用相對傳統的方式進行經營,這種經營方式在“吃貨”中是有廣泛基礎的。如果老闆本身又具有與眾不同的個性,那就更有人緣了。即使位置不好,或者遷移地址,照樣會讓人趨之若鶩。

蒼蠅館+電商模式

很多人說起產品,會談到匠心。蒼蠅館的食物,當然是有匠心的,但是,經營的很成功的蒼蠅館,在匠心背後,也在與時俱進做出改變。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小竹的羊羹做得又漂亮又好吃,老闆對羊羹的製作說得一套一套的,但是,你千萬別當真以為一天靠賣150個羊羹就能創造“一坪三億的奇蹟”(日本店主寫的書名)。實際上,這家蒼蠅館除了店面,還有網店哦,網店只接受點心最中的購買(最中點心製作工藝很簡單),日銷量超過1萬個,年底旺季甚至達到4萬個/日呢!

根據其日本店面和網店的標價,店鋪裡羊羹的營業額只佔到總營業額的一成,網店則佔了近九成。讓人不得不感嘆:蒼蠅館,也可以完美嫁接標準化生產和網銷。

超人級蒼蠅館,只要有心即可裂變到全世界

不少臺灣和日本以及世界各地的蒼蠅館讓餐飲人見識了堅持的力量,實際上,有的蒼蠅館還有種子的功能,種下一顆,收穫一斗;種下一斗,收穫百畝,實現從一到萬的裂變。

當然,這是蒼蠅館的特殊現象了。

永和豆漿就是一個例子,它的起源不是一家店,而是一群蒼蠅館。上個世紀50年代初期,一群祖籍大陸退役老兵迫於生計,在臺北與永和間的永和中正橋畔搭起經營快餐早點的小棚,磨豆漿、烤燒餅、炸油條,漸漸形成了一片供應早點的攤鋪。逐漸地,這些以豆漿為代表的永和地區的各種小吃店盛名遠播,後來被統稱為“永和豆漿”。

任性蒼蠅小館,門前門後每天人山人海

到了上世紀80年代,喝著永和豆漿長大的林炳生創建了“永和豆漿”品牌,開始機械化批量生產各種包裝的“永和”豆漿。永和豆漿越做越大,之後大家都知道了,永和豆漿打進了全球2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餐飲市場,僅中國內地就有近500家門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