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榨菜、鴨脖子、醬油股,還是買芯片股更好?

榨菜(鴨脖子、醬油等也一樣)在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每個小賣部裡都有,由於價格便宜,大多數人對於榨菜熟視無睹。

芯片在日常生活中到處都有,同樣也是“隨處可見”。只不過是被包裹在智能手機裡,被包裹在電腦裡,但大多數人只有在類似“中興事件”發生的時候,才會知道還有“芯片”這個名詞存在。至於芯片的原理,以及生產工藝和流程,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基本上是沒有什麼概念的。

那麼,對於投資者來說,究竟是買入芯片類的股票贏錢幾率大一些呢?還是買入榨菜的贏錢概率大一些呢?

1、榨菜生意的投入好預估 高科技投入是無底洞

消費類股票,投資進去一次(廠房、生產線、辦公設備等),建立品牌知名度後,除了支付少部分的研發費用和人員工資外,固定類的資產都再不斷折舊,然後是源源不斷地產品生產出來,邊際成本降低。

高科技類公司,投資進去一次之後,品牌知名度的建立,需要非常長的時間,與此同時,還需要大量的研發費用和鉅額的工資支出持續投入。

同樣的一塊錢,前者通過慘烈的競爭,1年能夠收入5毛的話,後者可能需要經歷慘烈的競爭後;10年後,1年可以收入20元。

基礎科學的商業應用一旦爆發就會產生巨大的商業價值,舉個例子,愛迪生髮明瞭電燈,同樣也成就了今天大名鼎鼎的通用電氣。4G、5G技術的誕生,同樣帶來了巨大的商業價值,國內各大通訊運營商依靠國內龐大的市場賺得流油就是典型案例。

並不是說高科技類的股票就不是好生意,榨菜類的生意就是好生意。而是說,相對與高科技類的企業,消費類的企業,對於投資者來說更容易理解和把握,同時公司生產一包榨菜的成本,隨著時間的推移是在不斷降低的,只要戰略正確,越往後,越能夠依靠較少的成本給股東產生更多的價值。高科技企業,相對來說,投入會更大,而且越往後,可能往往研發成本的投入會不斷增加,而產品的滲透率上並不一定見得比消費類的產品好。舉個簡單的例子,吃過榨菜的人,想必比買過智能手機的人多很多吧?

2、逆週期、順週期對於兩者影響的區別

宏觀經濟有周期,順週期和逆週期會對市場波動產生較大影響,對於微觀層面的企業來說,資金流會受到影響,企業經營也會受到影響,營收、淨利潤等方面的波動較大的情況下,會影響到股價的變化。

從這個方面來看,對於消費類的企業來說,抗經濟週期性要好些,而科技類企業受到的波動會大一點。顯然,即便發生經濟危機的情況下,人們還是會喝可樂,不過,是不是要買筆記本電腦或新款的智能手機,可能還是會多考慮考慮了。

整體上看,經濟順逆週期,對於消費類產品,尤其是價格比較低的榨菜、可樂等日常消費產品的支出不會產生什麼大的影響,但對於價格比較高的產品就不一定了。

3、榨菜和芯片對更新迭代的產品不一樣

榨菜,吃多少次,大概口感不會差太多,消費者應該也不會太介意;

智能手機,如果還和以前早期的大哥大一樣,能夠變成一種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東西嗎?

巴菲特不喜歡科技類股票的根本原因是在這裡吧!後來,巴菲特轉向喜歡蘋果,或許是他發現了,原來高科技類的產品也可以做成消費類的產品,而且還能夠通過全球產業鏈把產品成本不斷降低。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全國有那麼多富士康的工廠在給蘋果做代工。

整體上來看,芯片類上市公司看起來確實高大上。但是由於這個行業競爭非常激烈,成功率又不是很高,而且還有一大堆英特爾、arm以及高通等芯片公司在前面跑,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還是感覺買買榨菜、醬油、鴨脖子類的股票來得靠譜些。

買榨菜、鴨脖子、醬油股,還是買芯片股更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