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探讨 |《原则》

本期讨论涉及《原则》:生活类原则。

上一期我们重点讲了如何才能做到接受结果。同时也提出了一个人生的小宇宙模型,两个极点,分别是接受和愿力。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原则》1.1条:

1.1 从更高的层次俯视机器

1.1.a. 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以实现更好的结果

1.1.b 通过比较你实现的结果和你的目标,你就能确定如何改进你的机器

1.1.c 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者的你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从更高层次俯视,

是为了看清因果关系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我们来看书中的条目,从更高层次俯视机器。思考的境界是分层的,什么意思呢?就是好像人上楼梯一样,你在这一层楼上遇到的非常困难的问题,无法解决的问题,你想尽所有的办法都解决不了,一旦你上到更高一层楼之后,发现这个问题已经不是问题了。其实也有点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个上楼是很重要的。

投资界很流行一句话叫:大道至简。我的解释是,认知升维和手段降维。看起来你的手段变简单了,其实你的认知是升上去了。

有人提到过做旁观者的视角。这其实让我也想起著名的管理学家德鲁克,他有一个观点,就是做一个旁观者。这种视角,更有利于你看清楚因果关系,什么样的因导致什么样的果,这本身就是规律。

所以达利欧提出从更高的层次来俯视机器的本质,其实还是为了让我们用一个楼上的视角,也是一个旁观者的视角,最终是要认识这个规律。认识因果关系,最终认识还不是目的,最重要利用这些因果关系去得到想要的结果。

上下文有时比事情本身更重要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接着往下看:把自己想象成一部在大机器里面运转的小机器,并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实现更好的结果。

因为达里欧很喜欢用机器这个比喻,他把经济系统也比喻为一个机器,把公司也比喻为机器,甚至把个人也比喻为机器,为什么呢?因为机器是一种所谓的因果关系非常清楚的东西,就是有这个因就会导致这个果,所以机器是一个简化了的模型,方便我们理解。现实当然远远会比机器要复杂,但是在理解的时候,我们需要简化。

记得不久前在上海与达利欧对话的现场,我的朋友邱国鹭向达利欧提了一个问题,“经济是不是更像一个生态系统,而不那么像一部机器”。这个问题是那一场提得最好的一个问题,非常精彩。就本质上来说经济系统确实更像生态系统。不但是经济系统,包括一个大的公司,它也不是简单的机器,生态系统远远要复杂过机器。

但是,我们去理解一个生态系统是非常困难的。所以我认为达利欧提出的机器,是强行给它做减法,简化了之后你才能建模。

你可以对一个机器建模,但是你很难对一个生态系统去建模。

所以这里面包含了一些刻意的简化,我觉得不代表它是真理,但是它有助于我们理解这个事情。刚才讲到这个大机器里面运转的小机器,刚好我最近在考虑一个东西,就是我们在评估一个事情的时候,参照系是非常重要的。其实这个小机器和大机器也有点像参照系的关系。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说一根阴线,可能跌了3%,是一根杀伤力比较大的阴线。你单看这根阴线,大家都知道有一定的杀伤力,但是这个阴线出现在整个K线图的什么位置,它带来的伤害是截然不同的。如果出现在熊市的初期,可能因为你前面获利已经非常丰厚了,回调3%对你来讲不算什么。

但如果这根阴线出现在熊市的末端,可能又会引发新的一种恐慌性的抛盘。因为你前面已经跌了30%了,再来一个3%,这个时候就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对你的情绪构成极大的影响。所以我们去理解一个事情的时候,它的上下文往往有时候比事情本身更加重要。

这就是上下文(也可以说是参照系)的重要性。达里欧说把自己想象成在一部大机器里面运转的小机器的时候,我觉得他也是在提醒我们,不要完全独立的去评估我们的系统,比如说我们作为我个人来讲,我不能独立的去评估我个人的能力,我可能要放在我们公司团队中间。而对公司来讲,我们必须要放在整个市场中去评估。

及时反馈:投资与游戏的异同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书中第二句话就比较励志了,你要明白你有能力改变你的机器,就是在强调一个主观能动性,你永远有进化的可能性,其实它是一个积极的视角。

好,那我们接着往下看第二点,通过比较你实现的结果和你的目标,你就能确定如何改进你的机器。

你心里有一个目标,现实中得到了一个结果,这两个有偏差,你根据这个偏差来调整下一步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不断的去进化。这其实有点像我们之前第二期专门讨论过的游戏化。我们说游戏化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就是因为及时反馈。在投资市场其实这个反馈也是比较快,你做一个决策,市场会很快告诉你是对还是错。

大部分时候是这样,二级市场交易的反馈是很及时的,每一分钟都在变化。不过交易跟游戏也有不一样的地方。游戏呢,是给你打小怪,打完小怪打中怪,之后打大怪,每次都能将其打败,就会有成就感,但是交易和游戏比还是不一样的。如果顺利的时候赚个百分之五,百分之十,百分之二十,不顺利的时候可能什么都没有,这个要远比游戏要更复杂一些,对人的心理压力也要大很多。

打游戏的时候,是在不断的给予正反馈,也就是自我强化,这个强化会有满足感,心理的满足感,这个满足感是逐步递增的。在投资里面的就不仅仅是正反馈了,也经常有做不顺的时候,会带来负反馈。这个时候你越做错误越多,越做压力越大,压力越大的时候,你可能做这个判断会更离谱,或者会错的更多。

这是比游戏更困难的地方,因为它是真金白银的这种波动,压力感比一般的游戏要大很多。

设计者和执行者的两个角色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继续看书中第三点:区别作为机器设计者的你和作为机器中工作者的区别。

这个也是挺有意思的,其实每个人有两种角色,你的第一重角色是这个机器的设计者和管理者,你可以定规则。第二重角色,你又是一个机器中的工作者,比如你定下的规则,你就要按规则去办。

如果一个投资总监,既要做好资产配置,股票多少期货多少,又要自己去每一个板块做事情,这里面可能就会有些冲突。因为这两个维度不一样的,宏观中观和微观维度是不一样的。

执行者追求局部最优,设计者追求全局最优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当你在做一个策略的设计者的时候,刚才用到一个词叫做像王一样,有点那种感觉。

记得我们在上一次讨论中,有讨论过一句话,我说欲望的算法是局部最优,命运的算法是全部最优。当你在一个策略设计者的时候,你追求的是全局。就像一个神一样,上帝追求的是全局。比如从10年到18年,我要的是这个期间我的收益最大化。

这段期间回撤15%我可以接受,对我来讲都是必须承受的,我觉得是理所当然的。这个时候在一个设计者的角度,他不关心这个,他只关心最终达到了多少收益,中间有回撤,那是必然的回撤。

这就像上帝视角一样,物种的进化,必然是需要个体的牺牲。这是进化的代价。

那么从策略设计者的角度,任何一个回撤都是你这个策略盈利的一个成本,一个代价,是必须要付出的。但是你在执行这个策略的时候,你就会遇到压力。在连续回撤了10%,你就压力很大了,可能已经连续三个月到半年不创新高,你肯定就压力很大。

如果跳出来看,你觉得它是一个必然的过程,但是你进去了之后,你会发现其实是有很大压力的。这里面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当你是一个执行者的时候,其实你追求的是局部最优。我觉得我们每一个人陷入到角色里面,都会去追求局部最优。

作为一个执行者,你追求局部最优,做一个设计者,追求全局最优,这里面必然会有矛盾。达里欧在说这个的时候,他自己肯定也遇到这样的问题,因为他要做大量的量化的东西,其实要求我们具备一种能力,就是切换角色的能力。

其实这个能力是非常宝贵,也是非常难的。比如说我在作为一个设计者设计一个策略的时候,我也要有时候能从执行者来说去考虑这个回撤大了,没有人能够坚持这个策略。就像我们原来测一些价值投资的策略,年化收益百分之二十五挺好的,但回撤最大到70%,那你就知道这个回撤没有人可以坚持下来,你切换一下视角,你就知道这个策略是不可行的,因为回撤太大了。

另外一个角度,如果你是个执行者的时候,在你遇到巨大压力的时候,你要学会切换视角,把自己切回到设计者的视角去,明白回撤是必然要付出的成本,它能帮助你度过那个压力,不然的话你在细节里面你可能是过不去那个坎的。

为什么很多人坚持不了自己的交易系统,就是因为一遇到了比较大的压力,就很难过去。这个时候角色切换会有帮助。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关于《原则》的讨论依然在继续......

敬请期待!

谭昊:为什么你即使有了交易系统,也会坚持不下去?「谭谈优势投资」

对冲基金经理

短期成功靠运气

长期成功靠概率

谭昊,彼得明奇资产管理创始人、量化交易者;新浪财经意见领袖专栏作家、《对话私募掌门人》特邀专家。

“RIH投读会”创始人,会员皆为国内一线投资家,出版《优势投资法则》,被多家投资机构列为内部必读书目,曾任知名全国性财经媒体执行主编。

公开课《谭谈优势投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