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千年變遷

長安:千年變遷


1 漢長安城實測周長25700米,總面積36平方公里,基本呈正南北方向。由於宮殿修築在前城牆修築在後,同時北部受渭河河道的抑制,因此除東牆比較平 直以外,西、南、北三面城牆多有曲折,從而使漢長安城平面形狀類似天上的南鬥星和北斗星,故而又有“斗城”的名稱。如今,如果駕車經城西快速幹道出西安市 時,在通過收費站[未建成]後上隴海鐵路高架橋路北所見到的高牆即為漢長安城牆。保存相當完整!而牆後遠處所能看到的高大土丘即為漢長安城未央宮前殿遺 址。為西漢名丞蕭何主持修建。

2 現在的西安西三環北段從過三橋高架橋後大致開始就從西漢時期的漢長安城與建章宮之間穿過。在經過石化大道高架橋時路東側的建築後面就是西漢時 期的“西市”遺址,而路東的仿古門樓所在地大約就是西漢時期漢長安城西城牆最北面的“雍門”。進入該門後東行大約一公里的萬畝桃林所在地便是當時的“東 市”遺址。

3 隋代,當時在藩的唐高祖李淵的宅子就在如今西安市友誼西路邊家存十字東北方向。現在是陝建集團的家屬院。而隋煬帝在藩時所住的宅子與李淵舊宅隔“通化”坊相望,隋煬帝在藩時的宅子在如今西安市友誼西路與朱雀北路十字東北方向西后地附近。

4 隋代長安城內已有東、西兩市,只是當時西市稱為“利人”市,東市稱為“都會”市。

5 唐長安城外郭城東城牆北起如今的省金屬結構廠,向南開始大致在如今的東二環西大約三百米與東二環平行。在今“金花”飯店西築“通化”門;在今 咸寧東路交通大學附近築“春明”門;在今西影路鐵路廟村附近築“延興”門,至今曲江鄉附近折向西,為唐長安城外郭城南城牆。在今翠華路植物園南陝師大後門 附近築“啟夏”門;經今陝西師大與西安外院間道路至今明德門小區築“明德”門;再向西至今北山門口村築“安化”門;與今電子西路大致疊壓至今木塔寺村西后 折向北,為唐長安城外郭城西城牆,與今唐延路大致疊壓。在今大唐屏蔽詞語公司東北築“延平”門;至今南二環與西二環轉角處築“金光”門;至今土門工人俱樂 部處築“開遠”門;再向北,過今隴海鐵路線大約四百米折向東,在今豐禾路、自強西路、自強東路北與以上三條道路大致平行,為唐長安城外郭城北城牆。其間築 “光化”“景曜”“芳林”三門,為北城牆西側三門。在今工農路西開始為宮城禁地。自西向東分別築“玄武”“安禮”“玄德”“興安”“建福”“丹鳳”“望 仙”“延正”共八門。其中“丹鳳”門為唐大明宮正門。“丹鳳”門遺址大致在今二馬路與革新街十字南,為現代建築所疊壓。

6 唐長安城中軸線中太極宮的正門“承天”門遺址大致在今蓮湖公園南牆外側。

7 閆立本的宅子大致在今西工大附中校區東側。

8 太平公主的宅子大致在今勞動路與豐慶路十字西北側一汽配市場後。

9 褚遂良的宅子大致在今文藝路與體育路十字向東左鄰右舍地產大樓附近。

10 今書院門仿古街在唐代時自西向東至今端履門依次為:太廟、中宗廟、文獻皇后廟。

11 今鐘鼓樓廣場至市公安局在唐代為尚書省所在地。

12 東大街:為鐘樓至長樂門,長2150米。隋開皇二年建新都大興城,此街位於皇城東牆南門景風門內外兩側,名景風門街。景風門遺址在今炭市街 南口東側。唐末,長安城毀,佑國軍節度使韓建縮建長安新城,新城東西兩側築萬年,長安兩個縣城,成為母子三城拱衛之形制,此街分為城內外兩段。城內至元代 仍稱景風門街。城外為萬年縣城北門外橫街。因縣城有西北最大的驛站京兆驛,車馬過往,商賈雲集,宋金時期這一帶名大草市,明清時演化為大差市。明初擴大西 安府城,拆景風門東移1300米建東門,始統名東門大街。利用元奉元城東北隅建秦王府,今為新城,又在此街南沿和今北大街中線築秦王府蕭牆,蕭牆內為王 城,俗稱皇城,將此街包入王城內。清原王城改為八旗駐防城,俗稱滿城,此街又稱順城街。街西端即鐘樓東門洞,亦即滿城西南角門。辛亥革命,新軍即由大差市 東薄弱處攻入滿城。民國二年九月,張鳳翔督陝,拆滿城,利用賑陝款對此街大加修築,取名中山大街。1953年部分拓寬,改名東大街。

13 南大街:鐘樓至永寧門,長670米,寬60米。最初為隋唐皇城安上門街。當時寬90米,兩側栽植槐樹,並砌水溝。因南端有皇城南牆東門安上 門故名。路兩側有尚書省六部衙署,門內東側有鬥雞場,今演化為大吉廠巷,宋之問有‘日晚鬥雞場,經過狹斜看’句。今大吉廠古樂社仍流傳著唐代的鼓樂。宋至 元仍稱安上街。明初改築南門,朱元璋欽定永寧門,意為南方永遠安寧,為示不用出兵之心故今永寧門甕城外牆無正門。此街也就稱南門大街。明清時是西安最繁華 的大街之一。清中期每遇雨積水成河,人不能過,戲稱滴水河。民國初年改稱南大街至今。

14 南廣濟街:位於西大街中段南側。北對北廣濟街,南至南院門西口。為唐長安城承天門街的一段。宋長安志有‘承天門街東西廣百步,南出皇城之朱 雀門’曾是長安最寬的大街。元代稱藥市街,為中藥集散地。明清時,北段稱南廣濟街,南端稱五味十字,以中藥配方重視酸甘苦辛鹹五味而得名。民國初年為銀號 錢莊集中地。

15 書院門:位於南門內東側,東至安居巷接三學街。明萬曆七年間,學者馮從吾,今長安縣人,因與閹黨鬥爭失利,辭官歸裡,在寶慶寺講學。后辟新 址,在街北側建立關中書院,學生常至千人,為著名學府。後為閹黨所迫,書院毀馮從吾在此坐兩百日而死。明末清初又作了大規模修建。現為西安師範學校,遺址 保存完好。此街因在書院門前而得名。於佑任曾住32號。西口有唐寶慶寺華塔。1991年修整街容保留明清風格建為文化旅遊街。

16 三學街:位於文昌門內西側之南。東起柏樹林西至書院門。唐代這一帶為太廟,唐末太學遷至此。前院為孔廟,門前數株古槐為當時所栽。宋金時 唐太學改為京兆府學,此街名南城巷。元代府學和管理考試的機構貢院及管理人事的機構提舉司相鄰,表明府學明確的目地性。縣學是縣級學府,始於宋金。明代前 長安縣學在西關,明洪武三年移往西大街縣衙西側,萬曆九年移於府學西側,今縣坡巷,明成化七年移府學東側。後來門前形成三條南北小街,稱為府學巷,長安學 巷,咸寧學巷。此街因北側有此三學,改稱三學街。唐代的孔廟即現在的碑林。

18 馬廠子:位於東大街中段南側。南至東縣門接東倉門。唐代,京兆驛站是全國最大的公文郵件和官旅護送機構。街南端所對市第八中學院內,尚有唐 代所刻青石馬槽。唐代以後至明清,經千餘年,京兆驛名稱不改,仍為中國西部最大驛站。此街兩側為驛站餵馬處,故稱馬廠子。

19 新城廣場:為於市中心偏北。原為唐長安皇城東北隅,宋為京兆府城東北隅。元為中央駐地方監察機構臺察院,明改建為秦王府。明末為李自成的順王府。清出改為八旗校場。1926年慶祝西安解圍改稱紅城。1950年南部闢為廣場,延續至今。

20 案板街:元代稱南巷。清順治年間因有售案板店鋪而改名至今。

21 炭市街:清中葉西安生活供熱由南山薪木轉變為北山煤炭。當時只是一個堆放煤炭的無名小街。後因商而聲名大振並得名炭市街。1927年拓寬。解放前為乾果海味市場。現多為副食品。1989年建門牌樓。

22 南新街:明為秦王府南門端禮門至蕭牆南門端履門的大街。北端王府門兩側城牆尚存而左右原有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所鑄銅獅一對。明崇 禎十六年李自成佔領西安此處為順王府前門。1645年清軍佔領西安將順王府拆毀。原秦藩故府貴妃太湖石移出,今在革命公園南門內,門前銅獅則移往城隍廟 前,今碑林博物館,原府第毀為八旗校場。1927年因此街在新城以南改為今名。

23 後宰門:明代秦王府北門廣智門北。有專管王室衣食供給的機構,稱為後宰。此街東段與北新街相交十字稱為後宰門。清初滿城西牆北段新開一個城 門名新城門,此街名新城門大街,後從習慣仍稱為後宰門。通濟坊 1936年在西安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通濟信託公司在這裡開拓街道,大量建房。臨北大街建成 四層鋼骨水泥磚木混合結構樓房。是西安最早的西式大樓。1949年後為市百貨公司批發部。

24 韓森寨:因有韓森冢併為近郊最大的墳冢。相傳明代在冢旁駐軍而得名韓森寨。水經注圖。?核?篇曰,冢為悼皇帝冢和史良悌墓。漢武帝徵和二年 發生了歷史上罕有的冤獄治巫蠱獄。武帝夢見被木人圍打,以為有人在咒他。便派江衝之治巫蠱獄。由於江衝與太子劉據平日有隙,欲誣陷太子,在搜宮時太子被迫 殺死江衝,起兵據守長安,血戰五日,後兵敗逃於湖縣而死。武帝孫劉進,即劉據之子也死於亂軍。武帝臨終前真相大白,此案平反,對死者起冢追葬。史稱劉進為 皇孫,冢稱皇孫冢。公元前74年劉進之子劉病已繼位,是為宣帝,追封其父為悼皇帝,母為悼皇后[墳冢位於今經濟技術開發區文景公園內]。皇孫冢能見宣帝杜 陵便是。

25 今西安西邊三橋鎮因西漢時期在當時的渭河之上飛架有東渭、中渭和西渭共三橋,而得名至今。

26 今西安紅埠街在唐代為唐長安城宮城的南城牆。唐末城毀,沿城牆兩側居民長久沿城牆之上行走,久而久之城牆消失街道形成,因城牆土質為紅色故得名紅埠街。

27 如今的古都新世界大酒店西南側有一寺廟,為長安:千年變遷 時太宗李世民為其母禮佛而仿建的五臺山寺廟,因地理位置在其西,故有名西五臺。

28 現西安渭河電廠所在地南側大致為秦時期“蘭池”遺址。西側旁建有“蘭池宮”,再西側則為仿六國宮殿建築群。

29 秦咸陽城遺址基本位於今漢長安城遺址正北方向。漢長安城地面遺址尚存,秦咸陽城卻基本沒有地面遺存的原因則是渭河河水不斷向北侵蝕造成的結果。今渭河河道大致恰好從秦咸陽城正中心由東向西橫穿而過。

30 如今的華縣在西周時期稱為“鄭”,興平市稱為“犬丘”,長安區稱為“杜”,蘭田縣稱為“弓耳[為一個字]”,而“涇陽、高陵”兩縣地名當時就有。

31 西漢時期的“明堂辟雍”遺址位於今土門工人俱樂部北面西電公司廠區內。“明堂”是古代帝王頒佈政令、接受朝覲、祭祀天地諸神和祖先的地方。 “辟雍”及“明堂”外圍圍繞的圓形水溝,環水為“雍”,“雍”意則為完滿無缺,圓形像“闢”,而“闢”則乃“璧”,“璧”為皇帝專用的玉製禮器,象徵王道 教化圓滿不絕。

32 唐代名丞魏徵的宅子在今東新街西安人民大廈內[原為長安城的設計建造者宇文愷的宅子]。

33 歐陽詢的宅子在今紅纓路內張家村派出所附近。

34 盛唐時期達官顯貴較為集中的居住區域在今環城南路以南、長安路以東、太乙路以西、南二環以北。這一區域集中居住瞭如:安祿山、高仙芝、郭子 儀、楊國忠、馬懷素等等當時的一批達官顯貴。其中,安祿山的宅子大約在金雁塔路西瓦窯村東與今西安建築科技大學隔街相望。大將郭子儀的宅子與今友誼東路珠 峰賓館隔街相望。楊國忠的宅子在今雁塔路路當中,大約在秋林公司與夏綠地歌廳之間。

35 今南門長安路至友誼路十字在隋代 路西由北至南分別為“興道”“開化”二坊,路東分別為“務本”“崇義”二坊 在“興道”坊內有“至德女 冠”觀 大致在今西安電視臺對面 在“開化”坊內有“法壽”尼寺 大致在今西后地小區內 隋煬帝在藩時也居住在那附近 只是應該再向東南幾百米 而在“崇 義”坊內有“正覺”寺 大致就在今紅會路[南郭路]與體育路之間連接的那條路[記不得名字了]路東一側。 到了唐代 坊的名字還是沿襲了隋時期的名字 只是在“開化”坊內有了“薦福”寺 大約在今軍區幹休所內 而現今的薦福寺 也就是小雁塔 只是當時 薦福寺的一個浮圖院 也就是塔院 而“務本”坊內則多了國子監和景雲觀 國子監大致在今新建的省人大大樓附近 景雲觀則在今仁義村內 “崇義”坊內多了馬 懷素、崔元煒、蘇勳、韋臣源的宅子以及“招福”寺和常平院 唐中後期還有了:進奏院、英王園 而“務本”坊也多了“先天”觀 。

五代直到明 南稍門沒有什麼有記載的 至清代 南門外建了郭城 在今長安路西“長安城堡大酒店”和路東未建成的“太陽宮”建有東、西兩個郭門 今紅會路與長安路路口處建有南郭門 並在當時的南郭門內西北方向建有娘娘廟一座 。 至民國年間 南門外郭城還有城牆 但如今的圍牆巷還在郭城西南牆角外 在今農業銀行大樓附近有國民政府三局一所。

源自: 張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