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隊違約”,火藥桶在奔跑,違約潮何時又能緩和?

“排隊違約”,火藥桶在奔跑,違約潮何時又能緩和?

銀行同業反饋,前期出臺的眾多的監管文件已經開始影響到業務!如果說17年是預期監管,其實業務還是可以,那麼18年則是指標監管,業務做不了了。監管要求銀行給明確壓降規模的時間節奏,而且這個節奏甚至快於銀行理財資產到期的節奏。

對於最大的金主銀行來說,目前存量業務平穩落地的難度較大,新增更是無從談起,對非標融資慎之又慎,業務空間基本管死了!奈何?

違約事件屢屢爆發,行業有句笑話叫“排隊違約”,火藥桶在奔跑,違約潮何時又能緩和?

(一)奔跑中的火藥桶

1.1歷史進程中的城投

今天對於持有15耒陽債和15耒陽城投債的投資人而言,應該是比較艱難的一天。

早盤市場傳出關於耒陽市財政資金緊張、拖欠在職公職人員工資的傳聞

後,各群頓時熱血沸騰,近期信用市場過於沉寂,利率走勢過於平淡,桃色八卦已經不足以刺激金融民工的慾望,吃瓜群眾需要新的事件刺激腎上腺素。

各路監管已經在各項文件上把城投槍斃了好幾次,然而這麼多年來,眼看著過剩產能被點射、民企被掃射,城投債券像有金身護體,穩而不倒,笑看風雲。

信評主管們先後經歷雲南、內蒙、東北、江蘇、湖南、貴州、天津、甘肅等多省份關於平臺債券的風險衝擊,先後親自斃掉縣級、市級甚至省級多個城投債券,然而18年來隨著民企風險的無序放大,恍惚間他們覺得還是城投和國企穩。

嘴上說不要,身體卻很誠實,看看各家的持倉,80%以上是各類城投債。城投的存在是地方政府財權與事權不匹配的歷史產物,這個問題一日不解決,城投會有一直存在的必要。

對此上峰心知肚明,市場也知道上峰心知肚明,上峰也知道市場知道上峰心知肚明。

所以才有賣方老司機說“城投債券下半年有望迎來較好的配置時機”。

不過對於15年以後發行的、法律上要跟地方政府信用關係切割的弱資質城投債而言,其估值的波動恐怕還要持續一段時間。

然而存量規模過大,“開正門”、“堵偏門”趕不上債務到期的速度。

迫於終身追責壓力、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壓力,各地政府都不願意打破剛兌先從自家開始。現在是“面子比裡子重要,先捂一個是一個”

以前我們還可以靠非標、靠資管、靠融資租賃,現在窗戶都關上了,還能兜得住嗎?

下午收盤的時候,收到一個債銷老司機的信息,“XX地級市城投PPN項目,預計6月發行,費用可談”,不知道這個“費用”是啥意思。

1.2房地產這個大胖子

近期公佈的五月份房企銷售排行榜以及百城土地成交數據,銷售數據繼續靚麗,土地成交依舊火爆。看股票的賣方老司機說,銷售和拿地繼續向龍頭集中,繼續看好地產龍頭。

可是說好的限購限售,說好的資金緊張呢,怎麼銷售這麼棒,拿地這麼猛?

這輪銷售火爆還主要是二三四線的貢獻,棚改的貨幣化安置和一二線限購導致的外溢效應,是地產銷售依舊相對較好的主要原因。那麼是否存在需求透支的情況呢,如果貨幣化安置消退後,三四線又該何去何從,畢竟部分三四線房價的漲幅已經嚴重超過區域普通民眾的承受能力,而區域經濟活力不足以吸引新的人口流入,房屋的銷售和房價的漲幅沒有堅實的支撐。

近期也跟佈局三四線的幾個房企做了交流,他們內部也在研究三四線需求透支後的對策,當務之急的對策就是加快週轉,不留存貨,跟政策和需求消退賽跑。

當然他們加快週轉卻又有另外不得已的苦衷。資管新規下,表外資金回表,非標逐步減少,而受制於多項因素,表內信貸額度有限,債市風險偏好規避,發債難於上青天,境外發債杯水車薪,表內貸款看企業規模看排名,所以大家拼命做規模,規模即是江湖地位,有了規模才能入得了資方的法眼,君不見融創、泰禾、陽光城這麼拼命,不就是為了保住規模,保住籌資的門檻麼。

“排隊違約”,火藥桶在奔跑,違約潮何時又能緩和?

就像騎自行車,太快了容易車毀人亡,太慢了容易被別人反超擠出賽場,如何把握平衡並保持速度是一門技術活。然而繃得太緊,時間長了就容易出事情。碧桂園的內部文件引的市場一片譁然,而南京萬達茂分公司總經理的跳樓傳聞,不知道有沒有給熱衷於快週轉、追求KPI的房企老闆們一點警示

房地產行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其對民生的影響、對土地財政的貢獻、對金融體系的輻射、對上下游行業的拉動,遠高於我們所能想象到的。所以這麼多年,儘管政府N輪調控,房價還是頑強的上漲,房企還是頑強的做大

相比於枯燥無味的製造業,除了摸不透的政策調控(其實這些年房企也摸透了),房地產行業的商業模式一直穩健,以至於某位信託老司機從不做房地產後,再回過頭來看,還是房地產行業最踏實,看得見的房子,看得見的貨值,房地產信託硬的像塊磚

要不然融創不會前赴後繼的介入佳兆業、雨潤、綠城等多個同行的困境重組,一句話,這個行業太特麼的賺錢了,畢竟沒有哪個行業經歷多年調控依然可以承受10%以上的融資成本。

看著債市對於民營房企的一致性規避,看著房企排行榜上不斷刷新的銷售額和土地成交的火爆,到底是債市老司機過於謹慎,還是房企老闆們過於樂觀?

二毛說,也只有房地產行業能夠容納那麼多AAA的民企,今年對於很多負債端穩定,而風險識別能力優秀、抗風險能力強的機構而言,是值得收穫的一年。

1.3狂歡的過剩產能

五月中旬的時候,偶遇一位在XN水泥工作的師兄。閒談中問起今年水泥行業的盈利情況,胖胖的師兄略帶羞澀的說的“今年我們行業的利潤要爭取做到歷史新高”,行業上一次歷史利潤新高還在溫相四萬億時期的2011年。

大家可以看下自2010年以來水泥價格月度走勢圖,如果今年價格不明顯回落的話,水泥行業盈利爭取創歷史新高的勃勃雄心,是有八成把握能夠實現的。

現在再將鋼鐵、煤炭和水泥等行業為過剩產能不知道還合適不合適,從來沒有見過一個過剩產能行業竟然有如此多的盈利。

鋼廠的毛利能夠做到1000元附近,並且持續很久,水泥廠的利潤創歷史新高,煤價飆升逼得電廠聯名上書以及發改委多次喊話。真是舊三年,新三年,只見新人笑,不見舊人哭。

2018年在眾多傳統行業中,日子過得最為舒服的應該是這些所謂過剩產能行業。前期的自然去產能疊加供給側改革以及環保關停,行業產能出清已經達到較好水平,在需求不差的背景下,供給端的小幅收緊,即令價格大幅增長。

當年亞泰、冀東和北方水泥因為聯合鎖窯,被髮改委發壟斷局處於鉅額罰款,原因是涉嫌經營者壟斷。如今打著環保的名義,冬季的錯峰生產已經延續到夏季,價格不好的時候,在行業協會感召下,大家坐下來對策就有了,以前叫限產保價,現在叫環保關停。

水泥的下游各省混凝土協會多次上書,電煤的大戶已經聯名寫信給發改委,只有鋼材的大戶地產和基建可以默默承受。不知道南方水泥有沒有後悔當初非要切入賬款混亂的商混領域。

依靠停產限產就可以拉昇價格,還談什麼降本增效、技術改進,幸好是水泥同質性強,沒有太強技術含量,圓珠筆芯恐怕我們還是造不出來吧。

那些國企笑的合不攏嘴,鋼鐵的資產負債表已經開始修復,煤炭因為歷史負擔重修複比較緩慢,水泥行業除了依靠併購起家的中國建材,全行業槓桿幾乎沒有壓力。

對於過剩產能信用風險的擔憂,早已不是今年信用市場的主話題。

1.4脆弱的新能源

過於依賴政策的行業和企業,最終會被政策所反噬。多年前的華銳風電、超日、賽維、天威到最近的凱迪生態。風電、光伏和生物質發電,這些新能源企業,前期依靠政策補貼春風,玩著概念,故事講得風生水起,然而一旦政策風吹草動,立馬各個露出原形,一副死給你看。

近期光伏新政的橫空出世,打得行業猝不及防。有大佬聯名上書,有大佬急上投名狀,有股票連續跌停,有債券被拋售。

行業一片迷茫和悲觀景象,政策的多變,預期的不穩定,行業分析師們一定很崩潰。

11~12年光伏行業的慘狀尚歷歷在目,如今強勢的政策收縮,行業內企業又將何去何從。

這些年隨著國內裝機容量的擴大,廠商又開始大肆擴張產能,下游的組件明顯過剩,而且還面臨歐美雙反的威脅;而依託於產業鏈,做光伏電站BT和BOT的企業,其墊資運營模式也面臨資金鍊考驗

倒賣路條倒賣批文的賺錢了,這次又是哪些企業會先倒下呢?哦,已經有倒下的了,海潤光伏!

(二)違約潮何時緩和

違約潮何時能緩和?違約是近期市場最關注的問題。當然,市場還是有分歧,有些機構認為違約已經到了要發生系統性風險的時候了,所以希望政策出來緩和一下;有些機構則認為還在可控範圍之內。華創證券資管部屈慶老師認為:

(1)金融去槓桿的目的是為了宏觀去槓桿,所以在這個大背景下,違約是非常正常的事情。

如果不出現違約,那麼教科書要重新寫了。而且如果宏觀去槓桿要持續2-3年的話,違約事件也可能貫穿其中。

(2)違約的不僅僅是民企,也包括國企。只要是過去幾年過度融資的機構,盈利又非常不好的機構,都面臨再融資收緊導致的違約風險。當然,由於民企的融資渠道一直是比國企差的,所以民企違約風險也就更大一點,這個特點在哪個國家都是一樣的。

(3)後期的違約風險如何演化?市場具有慣性,如果政府不出臺相關政策來緩和企業的融資壓力(現在就是融資渠道荒),疊加後期還有更多的企業融資到期,那麼違約潮可能還會持續甚至更大。屈慶老師認為在經濟和就業都比較平穩,政府也意識到違約是宏觀去槓桿的應有之義進而具有一定容忍度的背景下,暫時不會出臺什麼緩和融資壓力的政策(即使有,銀行願不願配合也是個問題,也會滯後),所以

違約潮還會加劇。至於什麼時候,政府會出手,我們只能跟蹤,無法預測。

(4)後期需要更關注房地產行業和城投平臺。雖然房地產市場現在很火爆,但房企負債率高,後期到期的債務壓力大。而且現在房價處於高位,很多三四線城市的泡沫是非常嚴重的,未來一旦開始下跌,對房企的影響就很大了。結構上也分化嚴重,畢竟現在地價高了很多,沒有實力的房企根本就拿不到地,那麼現在房地產看似火爆的行情和他們也沒什麼關係。城投平臺的風險就更明顯了,這裡不再多說。

綜合而言,違約潮暫時緩和不了,何時緩和,我也不知道,只能跟蹤,做事後的確認而不是提前介入。惟願踏實做事的企業能平穩的渡過違約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