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當面對一個咄咄逼人的新模式時,在舊模式下經營的人就會想,是不是時代變了,我是不是也要搭上時代的快車,轉入新的模式,使自己的企業免遭時代淘汰,並且繼續行業內一方豪強的地位。

美特斯邦威就是這麼一家有進取心的企業。是的,美邦應該是國內幾個知名休閒服品牌陷入困境時,最積極反撲的。

現在的服裝行業對於國內幾個老品牌來說,真的很不友好。整體來說,市場相當飽和,服裝電商千軍萬馬,國外快時尚品牌風生水起,店面不斷擴張。

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很多國內大品牌的應對策略是關店,輸少當贏。班尼路悄悄學優衣庫,換了個紅底白字的LOGO,也不好意思聲張。

美邦卻在豪賭,不斷追加投資,學習ZARA和H&M做快時尚,弄了一家ME&CITY,厚金贊助網上綜藝節目《奇葩說》,開發APP等等。就憑不認輸這點,美邦還是讓人敬佩。但遺憾的是,美邦卻在各種“作”當中,玩死了自己。

現在,美邦的境況用一篇文章的標題可以概括:一年虧1億,三年關店1500家。為什麼會敗成這樣,原因很多,我們僅就互聯網思維怎麼玩死他們。

美邦涉足互聯網,最重要的事件不是推出電商平臺邦購網,而是他們開發了有範APP和贊助網上綜藝節目《奇葩說》。而做這兩件事的基本原則就是,吸引流量,然後將流量變為購買力,可正是轉變為購買力這一點,他們敗了。

用奇葩引來看客,但看客不想當奇葩

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奇葩說》是拿熱門社會話題來做辯論的娛樂節目。節目佈景顏色鮮豔,參與節目辯論的人都個性鮮明,能說不在話下,最大的買點是奇葩,有毒蛇型、有罵街型、有吃貨型、有娘娘腔型……

美邦給節目投了鉅款,據說第一季的贊助費就達到5000萬元。按照美邦方面的設想是,“我們的文化被、價值觀底線在不斷被刷低。大家更喜歡看有趣、真實、好玩的東西”,而《奇葩說》正是這麼奇葩,語不驚人死不休,“不走尋常路”的調性和美邦不謀而合。

和網劇《萬萬沒想到》,PAPI醬一樣,這檔節目靠著搞笑和奇葩火了,節目裡原來籍籍無名的參賽者成了網紅。美邦對節目的成功感到滿意,接著還在投錢。

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然後呢?美邦的銷量並沒有因此而好轉。

其實,將流量轉化為銷量,是互聯網最難解決的問題。騰訊剛推出QQ的時候,也是一直在用其他業務賺得的錢供養著,一直沒解決它如何創收的難題。很多互聯網公司也一樣,一直用流量騙投資人燒錢,直到最後無錢可燒,關門大吉。

美邦花重金做節目帶來了流量,然而這都是人家《奇葩說》的流量。《奇葩說》有了流量,吸引了更多廣告贊助,牛奶、汽車、巧克力、咖啡、洗髮水全都來了。馬東、高曉松、蔡康永他們可要賺到偷笑了。

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奇葩說的一眾贊助商

而美邦,不知不覺成了其中一個普通的贊助商而已,說好的品牌和節目完美融入,在哪呢?只見馬東以言不由衷的語氣說了句“時尚時尚最時尚”。據說,美邦的人還對這種自嘲很讚賞。

也許這樣的喜劇效果不錯,讓觀眾在每次聽到這的時候都覺得好笑。可是問題在於,觀眾一旦將“美邦”和“可笑”捆綁,他們還會認同你的品牌價值嗎?奇葩、可笑、低微,可以讓表演者贏得眼球,但如果不是出於表演需要,不會有人想讓這些標籤貼在自己身上。

做潮牌中的“淘寶”?

《奇葩說》第二季之後,美邦用以冠名贊助的已經換成了“有範”APP。重金贊助,不是自己最核心的品牌,而是一個新開發的APP,可見美邦對有範的重視程度。

這款APP是與眾多品牌簽約,讓這些品牌在有範上面賣他們的商品,這些品牌有阿迪、匡威等等潮牌。而一般用戶也能在上面曬自己的搭配,其他人讚賞並買單,曬搭配的人還能得到收入。

這些潮牌本身也是自帶流量,有他們加入,美邦就只是開APP收服務費好了。

這看來,很互聯網思維吧,有平臺,有吸引流量的潮牌,有分享,自然也會有社交。如果執行得好的話,有範隨時能成為一個潮牌系列的淘寶。這樣,美邦就能順利轉型為電商了。

而從有範的內容來看,似乎他們真的很想轉成電商。在有範的PC版網頁上,品牌欄目裡竟然沒有美特斯邦威的標籤,只能搜才可以搜出來。是他們自己都不覺得這個經營多年的品牌夠潮,而且想完全放棄這個品牌了?

怎麼用互聯網思維玩死自己?美邦做了個示範

如果真的是這樣,美邦真的很互聯網思維。

現在流行“互聯網+”創業,許多企業老闆都要求員工向自己提項目的時候,要像找投資搞創業那樣。還有很多企業搞內部創業大賽。

要是美邦放棄自己固有品牌,轉型從頭開始做電商,那還真的是重新創業,真夠互聯網思維的。比許多企業玩創業過家家,要徹底得多。

只是,美邦一會快時尚,一會電商,卻沒有一條明確的執行思路,沒去深入弄明白別人玩快時尚和電商的精髓,註定是執行不到位,畫虎不成反類犬,於是啥都玩不好。互聯網的特點是碎片化,去中心化,變化迅速,美邦這能叫“互聯網病”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