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英格麗向西行》所展示的正是當今網絡時代裡特有的文化現象,是對社交軟件為其用戶帶來負面影響的一個放大,也是對喜歡活在虛擬世界裡的人們一次針砭時弊的諷刺。這部影片被稱為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爛番茄上新鮮度87%,對於限制級影片來說這個成績算是不錯的了。值得一提的是,它還是一部獨立電影。沒有大投資大製作,內涵當然就豐富了許多,你懂得。雖然是限制級,不過妥妥的ins風,加上應景的BGM,竟有種清新文藝的感覺。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現在的人都有兩種生活,一種是真實的生活,一種則是網絡上的生活,而展現在所有人面前的則是後者。這本身無可厚非,但很多人都會自然不自然的用自己的真實生活去和別人的網絡生活去做對比!電影的主演Aubrey Plaza是這類小眾喜劇的常客,她總能把片中主人公這樣的人物詮釋的滑稽可笑又活靈活現,可以說,沒有她詮釋的這個主角,這部電影是不可能有如此讓人印象深刻的效果的。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不知道女主過去的經歷如何,可以肯定過得不好,甚至已經深陷精神病院了,世上無一人在乎,媽媽也去世了,不管一切的起因如何,如果一個人長期活在嘲諷和鄙視與疏離,就彷彿被負反饋做成的鎖鏈越束越緊,無力掙脫了。這樣孤獨的人最渴望的就是一點關注,一點肯定,一點希望,網絡中的虛擬的美好無疑能暫時撫慰這樣的心靈。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成為重度手機使用者、依賴者,每天刷著社交網絡裡面的訊息,很多時候可能都沒認真看,只是習慣性滑著屏幕,可就是不捨得放下手機,這類人群有個簡稱,叫做“重度手機成癮控”。由Aubrey所飾演的主人公Ingrid,是時下沉迷網絡社交軟件的年輕人的一個濃縮體,她的虛偽做作與愛慕虛榮,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水平。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為了走紅,她原樣複製著網紅生活的一切,為了在Instagram上發好看的照片,與網紅點一樣的食物,可在吃進去的一剎那又被那種不能接受的味道噁心到吐出來,只能晚上窩在床上大口吃著真正屬於自己的美食—麥當勞的薯條。這只是全片諸多類似情節的一個例子,雖然難免有為了戲劇效果而誇張的可能,但年輕人為了在網絡上得到關注而做的那些荒唐事卻足以窺見一二。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Ingrid最大的問題也是許多患有此類精神疾病患者都有的問題:沒有自我拯救能力。這種能力的喪失讓包括Ingrid 在內的許多人最後只能用自殺來解決自身的問題。自殺前默唸的大概都是Ingrid說的那些話:我是個loser,這一切都是謊言,我的人生就是個笑話,我永遠都不能成為我自己,也不想成為我自己。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整部電影用一種略帶誇張又極其好笑的方法為身在社交網絡時代裡的我們敲響的一次警鐘,選擇在活在現實還是經營網絡,或許是我們每一個人都要面對的問題。看罷這部電影,我們不禁聯想著自己生活的日常,在這個手機網絡飛速發展的時代,社交軟件和智能手機到底給我們帶來了什麼?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現在無論哪次跟三五朋友出去吃飯聚會,每個人坐到桌前的第一件事就是掏出手機刷微博和朋友圈;每次去一家稍上檔次或裝潢文藝的餐廳,我們有多少時間是花在自拍以及給上桌後的餐點拍照?有理由相信,當活在網絡世界裡的人,像片中的Ingrid一樣,如若被生活重重拍打在現實的地板上,他們也會像Ingrid一樣,不知如何收拾自己已經畸化的現實生活。

美國版的《一路向西》,為了成為網紅,你願意付出多少代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