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位於秦鎮的終南留園是以農耕文化,和非遺文化體驗為主題的一個觀光地,而農民畫是農耕文化的主要載體之一,有不少農民畫家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的民間藝術家。所以農民畫也成為終南留園的一個主題,目前正在緊鑼密鼓的籌備建設中。終南留園這次選定了傅蕊霞的幾幅作品,並由她親自畫在“糧倉”的牆上。這一組畫以春耕、夏收、秋收為題材,反映了農業生活給農民帶來的喜悅、希望、收穫和幸福。

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傅蕊霞的農民畫作品生活氣息濃郁,構圖簡潔飽滿,想象大膽豐富,色彩鮮豔奪目。這成功的背後,卻包含著一位農村普通婦女追求美好,追求藝術的酸甜苦辣,和無數心血汗水。圖為傅蕊霞在炎熱的夏天裡正用竹杆綁著粉筆起線稿。

傅蕊霞是一位土生土長的戶縣農民畫家,1968年出生於西安市戶縣(不知道此處該叫縣還是叫區)草堂鎮宋東村。幼年時受到會做花饃的母親的影響,便在幼小心靈裡種下了一顆追求美、塑造美的種子。上小學時看到了電影上廣袖飄飄的仙女,她拿起鉛筆就在紙上開始描畫,還畫得有模有樣。上初中時被美術老師推薦,作為學校唯一一名代表參加了縣上教師進修學校辦的美術培訓班。

初中畢業後,傅蕊霞走上了自學繪畫之路。這一路上得到了家裡人,尤其是兩位哥哥的大力支持。反覆臨摹是她最主要的學習方式。她買來各類美術書臨摹古代的仕女、人物頭像、人體素描,她把自己關在房子裡整整四個年頭,每天除了吃飯、休息,就是臨摹作品和速寫寫生。這是一種用興趣支撐著還沒有明確目標的拼搏,而正是這幾年的苦練,為她打下了比較堅實的國畫和素描的底子。

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1988年,戶縣正式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現代民間繪畫之鄉”,縣上動員年輕人學畫農民畫,並且舉辦了農民畫培訓班,傅蕊霞正式開始學習農民畫。與老一代農民畫家不同的是,傅蕊霞生活的農村是一個日新月異的時代,她耳聞目睹農民科學種田,市場經濟活躍,她就以這些這題材,先後創作了100多幅農民畫,歌頌改革開放給農民和農村帶來的巨大變化。

在傅蕊霞的速寫本上,寫著這麼一句話:“畫不驚人死不休,美在心中,意在畫中。”傅蕊霞對此解釋說:“我在生活中不是一個好強的人,但在繪畫中,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無論再苦再累,我都要堅持做到最好。因為這是我選擇的道路,是我真心喜愛的事業。”正是憑著這種的信念,20幾年來,她一步一個腳印,紮紮實實地用畫筆勾勒自己的夢想。

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傅蕊霞美術基礎紮實,她的農民畫作品有一種靈動飄逸的美,人物形象豐滿生動,一顰一笑躍然紙上,構思更是精巧新穎。她的作品也曾多次在全國及省市展出並多次獲獎,美國、日本、瑞士等國的朋友先後前來參觀購畫,各種機遇和榮譽也接踵而至:她先後在戶縣宋東村、李家巖村、金龍峽風景區設立了自己的畫室,現為中國公益廣告藝術委員會委員,陝西省美術家協會會員,陝西省西安市非物質文化保護中心民間藝術家,陝西省農民畫協會會員,戶縣農民畫協會理事。其代表作《希望》於2013年5月被中宣部首選為“中國夢”戶縣農民畫公益廣告畫,首批刊登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環球時報、經濟日報等全國各大媒體上,中央宣傳部副部長王世明親自接見傅蕊霞併為其作品《希望》提名“勞動,讀書,圓夢”。作品《穀粒聲聲》在聯合國總部美國紐約時代廣場LED大屏展出並被收藏。中央電視臺(中央一套、中央七套)、陝西電視臺(陝西一套)等媒體曾對其進行專訪和報道,曾出訪新加坡參加文化交流。圖為傅蕊霞正金龍峽工作室。

傅蕊霞雖是以農民畫出名,但她的人物素描栩栩如生、國畫仕女形神兼備、麥稈畫作濃淡相宜、葫蘆燙畫盡得風流、鴕鳥蛋畫亦是一絕,而這些正是其他同時代的農民畫家所不能企及的。所有這些技能,讓她在農民畫的道路上不斷前進,其繪畫藝術更是精益求精。

農村婦女用土壁畫給城裡人留住鄉愁

傅蕊霞說,我的成功除了自身不懈地努力外,還離不開雒志儉等前輩畫家的指導和鼓勵。在她成功以後,她不忘回報畫鄉,回報社會。在丈夫的支持下,傅蕊霞從1999年就辦起了家庭農民畫室。家庭立即成為社會活動的一個聚焦點,她每天接待著前來參觀和交流的鄉黨鄰里。大家指點著,議論著,和她交談著,畫室裡飄著的不僅僅是問吃問喝的寒喧,更有人們對美的嚮往,對藝術的欣賞。2002年後,在農民畫被大眾認可並熱愛的大潮下,很多農村婦女走進了傅蕊霞舉辦的農民畫培訓班,使得農民畫這一民間藝術奇葩在草堂這片土地上大放異彩。為了讓農民畫這一民間繪畫技能得到更好的學習和傳承,她還在寒暑假期間,培訓了上百名的少兒學員。2011年,傅蕊霞的農民畫培訓室被戶縣婦聯授牌為“戶縣婦女農民畫輔導站”。十幾年間,在她的帶動下,成功地培訓了近千名農民畫愛好者,其中大部分都是婦女。這些農村婦女,雖不能完全掙脫鍋碗瓢勺的束縛,但在勞作之餘,她們也拿起手中的畫筆用心描畫生活,抒發真情,展現出一幅幅巾幗情懷的壯美畫卷。圖為傅蕊霞在葫蘆上創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