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把帝位傳趙光義而不是傳給自己的兒子?

Style竊格瓦拉

對於宋太祖趙匡胤傳位給弟弟宋太宗趙光義的決定,歷史上最能夠證明這一皇位傳承合法性的便是著名的——“金匱之盟”。

相傳趙匡胤生母杜太后頗有政治遠見,去世前曾與宋太祖深談分析五代十國興亡更替的歷史緣由,更將周世宗柴榮死後周恭帝柴宗訓“孤兒寡母”無力駕馭武將文臣,主少國疑、君輕臣重的局面導致周朝江山易主的教訓反覆強調,叮囑趙匡胤應立年長的君主震懾文官武將、鞏固宋朝江山。趙匡胤認同此理,於是在親信趙普的見證下母子兩人定下了“趙光義——趙光美——趙德昭”的金匱之盟“三傳約”。由此看來,宋太宗趙光義的即位是合法的。

在金匱之盟的安排下,趙匡胤開始提升弟弟趙光義在宋朝政壇的地位,封其為開封府尹掌管京城重地,等於樹立起弟弟“皇儲”的名分。與此同時,結束亂世統一天下的趙匡胤開始著手加強中央集權,在軍事層面上演了一出“杯酒釋兵權”的君臣善終典範;在政治上,宋朝也設定了“重文輕武、虛內守外”的體制格局,結束了安史之亂以來藩鎮割據、權重難削的局面。
但從趙匡胤晚年的舉動來看,他對金匱之盟應當是後悔的,可當時趙光義的羽翼已豐難以撼動,兒子趙德昭反而陷入了孤立無援的境地。趙匡胤試圖用遷都洛陽的手段離開趙光義的勢力範圍,但在趙光義和黨羽的反對下無果而終。


竹山的清溪澗

歷史上關於趙匡胤的猝然離世和趙光義的突然繼位,眾說紛芸,由於自宋太宗趙光義之後,趙宋政權牢牢撐握在趙光義的後代子孫手裡,因此正史對這段記錄莫諱如深。後世研究者只能試圖通過野史記載加以推敲,根據野史記載,大概有那麼幾種說法。

一、宋朝和尚文瑩在他的《湘山野錄》中提到趙匡胤的死與“燭影斧聲”時,是這樣說的:趙匡胤知道自己大限將至,就連夜召見趙光義入宮安排後事。兄弟二人把所有太監和宮女都轟出去,喝酒到深夜,趙匡胤還用一把玉斧在雪地上亂戮。趙光義就留在宮中暫住,天亮時趙匡胤就突然死了,趙光義接受遺詔,在靈前繼位。

二、《燼餘錄》一書對“燭影斧聲”的說法又是另外一個版本:趙光義垂涎花蕊夫人的美色已久,這天逮著機會,趁趙匡胤酒後昏睡之機,就調戲起花蕊夫人。驚醒後的趙匡胤怒不可遏,順手抄起一把玉斧就想剁了趙光義,趙光義見事情敗露,索性一不做,二不休,搶過斧子來個弒兄篡位 ,把江山美人都收到進囊中。

三、《涑水記聞》裡則記載:太祖去世前,宋皇后叫太監王繼恩把皇子趙德芳找來安排後事。心懷鬼胎的王繼恩卻違背旨意,找來了趙光義,在這風雲突變的關口,宋皇后除了哭已經是毫無辦法了:“我母子的性命就託付給你了。”

還有一種說法:趙匡胤把皇位傳給趙光義是母親杜太后的意思。趙匡胤坐上皇位後,杜太后就對趙匡胤說:“兒啊,為了保證咱趙家江山千秋萬代,只有將皇位傳給你弟弟光義,才是社稷的根本啊!”作為大孝子的趙匡胤竟然答應了母親的提議,讓宰相趙普起草了誓詞,封存於一個金匣子裡,這就是史上有名的“金匱之盟”。

可是後世人對以上說法都不認可:一、按照宋朝的宮廷禮儀,趙光義根本不可能在宮中留宿,而且太監、宮女也不敢擅離職守;二、一個太監如果沒有人在背後撐腰,給他十個膽也不敢違抗聖旨;三、“金匱之盟”疑點重重,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當時也是十幾歲的半大小夥子了,杜太后沒有理由詛咒或者盼望自己的兒子早死。更加令人生疑的是,趙匡胤駕崩時,根本沒人提到過什麼“金匱之盟”,是趙光義當了五年皇帝之後才冒出來的。

因此,史學們分析,趙光義的皇位來得不是很光明正大,說白了就是弒兄篡位。趙光義自認為跟隨哥哥東征西討,沒有功勞有苦勞,趙匡胤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趙光義心中當然忿忿不平。

趙光義有稱帝的野心,又有殺人的動機,再加上趙匡胤死得蹊蹺,給後人留下了“燭影斧聲”的千古謎案,而所謂的“金匱之盟”,只不過是趙光義為證明的合法地位,欲蓋彌彰而玩弄的一套把戲。

這從趙光義當上皇帝后的做法,也可以看出端倪,按照慣例,一般新皇帝即位都要到第二年才改用新年號,而趙光義卻迫不及待地在當年還差不到兩個月的時間,就更改年號為太平興國元年;之後更是不擇手段地逼死了趙匡胤的兩個兒子德昭和德芳,這明顯是為自己剷除後患。


高山流水品歷史

在中國古代史有文字記載以來,把皇位主動傳給兄弟的即“兄終弟及”者,很稀罕。宋太祖趙匡胤就是個另類。為什麼不傳位給兒子而是兄弟呢?原因大致有二:

原因一: 趙匡胤與老媽有個生死“約定”,兌現承諾。

宋太祖趙匡胤是個大孝子,史書上記載很多。他對母親的話是言聽計從。太后在病重期間,曾將趙匡胤叫至榻前,當著宰相趙普的面,要匡胤百年之後明確將皇位傳於兄弟趙光義。趙普不敢奉懿旨記錄。匡胤同志是當著母親的面握看老媽顫抖的手鄭重許下諾言的,只欠發重誓許宏願了。天子一言九鼎,趙匡胤最後兌現了給母親的承諾。許多史書上都把這段歷史抹的很烏黑,“斧光燭影”說就暢銷了上千年。至於太后為何要做出這個反常舉動?有兩個版本。一個是說趙匡胤的長子趙德芳智商較差,總是入不了奶奶的法眼。二是趙光義的老丈人(當年趙家的救命恩人)極力“運作”的結果。但無論怎樣,傳位於弟,趙匡胤生前肯定是深思熟慮的。安排趙光義做開封府尹就是準太子式的歷煉培養。趙光義繼位後,朝局非常穩定,包括“政敵”趙普等啞口無言心服口服,正從側而可佐證之。



原因二: 趙匡胤乃性情中人欠兄弟一筆“天債”,死前嘗還。

趙匡胤是怎麼當上皇帝的?眾所周知“陳橋兵變”!可這一切的一切是誰策劃運作的呢?當然是趙光義。如果沒有光義等人的製造輿論周密部署精心策劃,趙匡胤肯定與皇帝八杆子沾不上邊,而且當時後周朝中已有奸人汙陷他心懷不臣,他境況十分地不妙,性命有虞。所以,是趙光義救他兄長救了趙家。在兵變前夜,在陳橋驛帥帳,面對皇帝賞賜的試探性御酒,趙光義眼都不眨搶先替哥喝下,假設酒裡有毒?替哥而死是肯定的,這個義舉不是導演的也不是可裝的。這一刻趙匡胤萬分感念銘刻於心。他欠趙光義一筆天帳。而且大宋建立後,趙光義兢兢業業輔佐,南征北戰建功。在趙匡胤去逝時,天下尚未一統,北方南方有些小國尚未歸宋,大宋任重道遠,而大兒子趙德芳年齡尚輕,很難擔當起這個歷史重任。所以為了大宋百年大計,大局出發,通盤考慮,傳位於趙光義是正確的不二選擇。


圓夢人A

不請自來!(微笑)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把帝位傳趙光義,歷來疑點重重,眾說紛紜。我以前看過一點這方面的資料,和大家做個簡單的分享。

第一種說法:趙光義“弒兄篡位”。這裡就要講到那個“燭影斧聲”的故事。這個故事記載在南宋史學家李燾的《續資治通鑑長編》和北宋僧文瑩的《續湘山野錄》等書中。事情大概是這樣的:

有一天晚上,宋太祖趙匡胤召他的弟弟趙光義進宮議事,具體說的什麼事情,大家都不知道。因為他們談話的時候屏退了左右。但是在外面侍奉的人,突然看見屋子裡人影閃動,像是晉王趙光義在閃躲什麼東西。緊接著,屋裡就傳來玉斧墜地的聲音,同時還伴隨著太祖的怒吼:“你自己看著辦吧!”(史書記載:好為之!)

不久,趙匡胤死,趙光義繼位。

因此,有人說,在那個不足為外人道的夜晚,趙光義用斧子砍死了自己的哥哥,竊取了皇位。

然而據考證,“燭影斧聲”中的斧,其實並不是一種武器,而是一種禮器,一種只有皇帝才可把玩的小玩意兒。而且,這種小玩意兒也並不一定是斧頭的形狀,材質是玉做的,所以稱為“玉斧”。總之,用來殺人是不太可能的。

第二種說法,是杜老太太(杜太后,趙匡胤兄弟的生母)的意思。這裡又要介紹一個成語了,叫“金匱之盟”。

事情是這樣的,杜老太太病重的時候,趙匡胤在旁邊侍奉。老太太要下遺囑,事關皇位繼承的重大問題,因此召集宰相趙普過來做個見證。杜老太太的意思是希望趙匡胤百年之後,把皇位傳給他的弟弟趙光義。理由是,自五代十國以來,因為皇帝年幼而被權臣篡奪了江山的,不在少數,包括他們老趙家也是這樣奪了柴家的江山的。前車之鑑,不得不防。這份遺囑被藏在金匱(也就是金櫃)中,又稱“金匱之盟”。

關於這件事,也有三個疑點:

其一、訂立“金匱之盟”的時候,趙匡胤的長子趙德昭已經成年,所以就不存在傳位“幼主”,守不住國家的說法。

其二、“金匱之盟”這件事情,並不是趙普主動告訴太宗趙光義的。而是趙光義皇位已經做了六年,已經失勢的趙普說出來,太宗派人去後宮找出來的。試問,如果真有其事,趙普為什麼不在太宗剛剛登基,質疑聲最大的時候說出來呢?也算是挺了領導一把!領導的位置已經穩了,再來“獻寶”怕有些晚了吧。

其三、“金匱之盟”的內容,也有兩種說法,“獨傳約”和“三傳約”。“獨傳約”是這樣預定的:皇位由趙匡胤傳給趙光。北宋官方文獻中《實錄》、《國史》等所記錄和承認的"金匱之約" 都只是"獨傳約"。而“三傳約”是說:“太宗傳之廷美,而廷美復傳之德昭"。趙廷美是趙光義的弟弟,趙德昭是趙匡胤的兒子。這種說法被紀錄在《宋史·魏王廷美傳》等書中。

歷史上人們雖然相信有所謂的"金匱之盟",但卻找不到盟約的原文。到目前為止,學術界普遍認為金匱之盟存在的可能性很大,但對金匱之盟的具體內容有較大爭議,多數學者支持三傳論。


江左寒蟬

兄終弟及?有何不可!

在我們大多數人的眼裡面,皇位一般都是會傳給自己的兒子,因為是嫡長子繼承製,這個從周朝就確立的傳位機制,一直延續到清朝,想想吧,這個制度是多麼的根深蒂固。嫡長子繼承,就是皇后正室所生的兒子才能繼承大統,哪怕他的年紀是最小的,或者他是個十不全的人,別人也別想有非分之想。

可是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嫡長子能做太子,為何我做不得?當體制機制的框架和無限的慾望發生碰撞的時候,就會發生兄弟廝殺,手足相殘的事情,比如胡亥搶了扶蘇的位子,李世民搶了李建成的飯碗。最後的結局就看哪一方的力量更強大,而大部分的時候基本都是嫡長子守擂成功。

當然還有一種是兄終弟及,這個方式適用於比較開明的皇帝,自己的兒子年紀還太小,為了江山社稷著想,就是選擇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弟弟,等兒子長大了,再把皇位傳回來,當然結局是不是在自己的預料之中就難說了。

太祖為何傳位給太宗皇帝

這個問題有挺多的說法,但是我認為太祖主動兄終弟及的可能性比較大,因為自己當時的兒子還小(

誰知道等到自己真的走的時候,兒子居然已經25歲了),再加上自己才從黃袍加身的路子上走過來,趙氏江山都還沒有穩固,此時若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保不齊有沒有趙氏江山還難說。

太祖皇帝其實早就做好了傳位給太宗皇帝的打算,不但封光義為晉王,還封了一個開封府尹的職務,還這個職務是“準太子”的含義,前幾朝包括太宗後幾代皇帝,都給太子加一個開封府尹的銜。

正如我上面所說,太祖皇帝原本的願望是好的,希望先將皇位傳給弟弟,然後再傳回給自己的兒子。可是自己百年之後的事情誰能說的準呢,太宗皇帝不負眾望的逼死了自己的侄子,將皇位成功的傳給了自己的次子陳王趙元佑。

兄終弟及有風險,操作需謹慎

歷史上,兄終弟及平穩交接的只有金朝太祖皇帝。金太祖完顏阿骨打去世後將皇位傳給了四弟完顏吳乞買,是為金太宗。太宗皇帝任命金太祖庶長子完顏宗幹主持國政,宗室完顏宗翰、太祖次子完顏宗望總理軍事,自己則繼續開疆擴土。

公元1135年,金太宗完顏吳乞買病逝,將皇位還回太祖之系:金太祖嫡長孫金熙宗完顏亶。其餘的兄終弟及的案例,很少有將皇位在歸還給自己哥哥一支的情況,所以兄終弟及有風險,傳位需謹慎。


胡來說史

這個問題有很多爭議。

以當時的局面看,似乎宋太祖趙匡胤沒多少傳位兒子的想法。趙匡胤最初封趙光義為殿前都虞候領睦州防禦使,征討李重進後封大內都部署,加同平章事、行開封府尹,加兼中書令。進佔太原又改封東都留守,別賜門戟,封晉王,位列宰相之上。

而趙匡胤最大的兒子趙德昭一直沒有封王,也沒有晉封太子。

當然,不能因此說趙匡胤真實就想傳位弟弟。而可能有很多苦衷。

比如,趙光義一直擔任重要職務,人脈廣,又實際控制開封府多年。自己的兒子又太小。而且趙匡胤多次想遷都,實際是想脫離趙光義掌握的開封府。

至於燭影斧聲,個人認為趙光義有很多問題。實質就是,趙光義等不下去了,不願拖長時間,讓趙德昭等侄兒有機會成長起來(而對哥哥下手)。

當然,因為缺乏資料,我們已經無法還原歷史。但是,宋高宗已經以實際行動向天下人作出了委婉說明,將帝系還給趙匡胤的子孫,算是為祖先趙光義贖罪。


張勇達州

古代帝王家,皇位的傳承一般情況下是子承父位,也就是父親傳給兒子,然而宋太祖趙匡胤卻傳給了他的三弟趙光義。

這件事引起的爭議比較大,因為趙匡胤死的時候,除了兩個早亡的兒子,他的二兒子趙德昭已經26歲,四兒子趙德芳已經17歲,按說都可以做皇帝了,但他卻把皇位傳給了38歲的弟弟趙光義。

所以關於此事,正史野史中都有不同的記載。

1.正史《金匱之盟》

《宋史》記載趙匡胤的母親杜太后臨終時召趙普入宮記錄遺言,並勸說太祖趙匡胤死後傳位於其弟,順序是這樣的,趙匡胤傳位於弟弟趙光義,趙光義再傳位於弟弟趙廷美,而趙廷美再傳位於趙匡胤的二兒子趙德昭。

為什麼會這麼個順序呢?趙匡胤為何會同意呢?

這就引出了趙匡胤得到皇帝位置的方法不正。

趙匡胤看當時後周的皇帝年紀小,孤兒寡母的,沒什麼實力,於是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做了皇帝。

而此時趙匡胤兒子尚小,為防止同樣的事情發生,他害怕別人也通過這樣的方式來篡奪他的帝國,況且他的弟弟趙光義在他奪取的帝位過程中,功勞很大,於是他便同意了這樣的方案。

從他日後沒有將兒子立太子,任由弟弟發展勢力可以看出這份盟約確實是存在的。

但是其具體內容,有沒有經過篡改就不得而知了。

因為此份盟約的首發時間很值得玩味,在趙光義已經做了六年皇帝的時候,他忽然正式公開了這份盟約,來證明自己皇位的權威依據。

但是其時間出現太晚,並非是在趙匡胤死前出現,而且其原文從未公開,所以引發了一些爭議。

2.野史《湘山野錄》

這是一位僧人文瑩所寫,時間是在趙光義的玄孫在位期間。

他首次提出了趙匡胤是被弟弟趙光義謀殺篡位。

文中所寫,趙匡胤召弟弟進宮,皇宮的太監們遠遠看到二人的影子,趙匡胤拿出了玉斧,並有斧子砍下的聲音,第二天清晨,趙匡胤死了,趙光義即位。

殺死哥哥謀得皇位,在歷史上並非沒有先例,李世民玄武門之變,就是殺死哥哥李建成,逼宮父親,自己做了皇帝。

這份野史講得繪聲繪色,就像聲在其中一樣。而且此書作者文瑩與朝中很多高官相識,所以寫下了這本言辭閃爍的野史。

然而可惜的是,這份野史出現的時候更晚,此時離此事發生已經100年了,所以此事真實性有待考證。雖然大部分史學家並不認同此事,然而卻也將此事記錄在案,留待查證。

3.司馬光《涑水紀聞》

司馬光曾在此書中寫道,趙匡胤去世之後,他的皇后曾經派宦官召來趙匡胤的四兒子,趙德芳,但這個太監卻直接找了趙光義過來,出賣了皇后。直到趙光義進宮,宋皇后孤身一人,只能承認趙光義的地位。而此後,趙光義對這位宋皇后確實不怎麼好,也可以印證確實宋皇后當時並不想讓趙光義做皇帝。

所有的記載紛繁複雜,但是從所有的記載綜合來看,可能性最大的是,趙匡胤確實答應過讓弟弟即位,否則也不會不立太子,而任由弟弟一人發展勢力坐大,然而,隨著趙匡胤的兒子越來越大,他肯定會有傳位給兒子的想法,因此與弟弟的矛盾日益激化。但是趙匡胤此人為人還算比較厚道,所以一直沒有違背諾言,所以趙光義殺哥哥的動機也不太充分。

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趙光義此人,遠沒有哥哥做事厚道。

他當上皇帝之後,以各種方法將盟約中以後要繼位的弟弟趙廷美,趙匡胤的兒子趙德昭,趙德芳先後逼死,從而讓自己的兒子以後可以繼承皇帝之位。

然而,趙光義沒有想到的是,由於後來他的後代無能,北宋王朝滅亡,趙構建立了南宋之後,由於無子,不得不把皇位傳給趙匡胤的後人那一支,所以說歷史的發展有些巧合,還是很讓人吃驚的。

更多歷史故事,請關注歷史紅顏說。


歷史紅顏說

自夏啟“家天下”以來,帝位一直是由子嗣傳承, 但我們所熟悉的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則是將皇位傳給了弟弟。既然他有兒子,為何還要將皇位傳給弟弟趙光義呢?可能有以下原因。



一,“金匱之盟”,趙匡胤其母杜太后在臨終前,曾交代過皇位如何傳承,其母參與過政事,也是一個有頭腦的人,因此他的意見也是要考慮的因素之一。而且,她還把宰相趙普叫來,將傳位順序寫成誓言,藏在一個金箱子裡面,這就是金匱之盟。


二,趙匡胤想到了自己,當年黃袍加身,正是因為後周皇帝柴宗訓年齡太小,沒有政治手腕,才使他有機會奪取江山。此時他的兩個兒子,一個智力有問題,一個年齡太小。所以他也擔心有人會重新扮演他的角色。

三,基於第二點,他知道需要一個強權人物,才能包住大宋江山,而他弟弟趙匡義正好有這個能力。當年,他之所以可以登上皇位,與他弟弟的功勞密不可分。甚至是可以說皇位是他倆共同努力的產物,而且在治理天下上,弟弟可以說更適合。

趙匡胤最出名的“杯酒釋兵權”,就可以看出他的頭腦以及仁德。傳給他弟弟,也就不怎麼奇怪了。這樣,既順應了母命,也可以保住大宋,還能讓自己落個好名聲。因此,歷史就出現了。


作品啊

趙光義以弟弟的身份繼承兄長的帝位,據說是他們母親杜太后的意思。相傳杜太后臨終時曾經對趙匡胤說道:“如果後周是一個年長的皇帝繼位,你可能有今天嗎?你和光義都是我的兒子,將來你把帝位傳給他,國有長君才是社稷之綱!”趙匡胤表示同意,於是叫宰相趙普當面寫成誓詞,封存在金匱裡,這就是所謂的“金匱之盟”。也就是趙廣義“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據。


“金匱之盟”的真偽:杜太后去世時,趙匡胤只有34歲,正直壯年,他的兒子德昭14歲了。即使趙匡胤幾年後去世,也不會出現後周柴世宗遺留下7歲孤兒,群龍無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賢明,況且“金匱之盟”是趙廣義登基5年後才列舉證人,公佈出來的。為什麼趙匡胤去世的時候,沒有堂堂正正的公佈出來呢?


文軒春秋

這個問題後來是有爭議的,就是趙匡胤的怎麼死的,而且其去世時兩個兒子都以成人,奇怪的是還沒有定立太子。

按照封建宗法是"父死子繼",但趙匡胤死後,“兄死弟及”的這一幕,卻成功地上演了,繼承他的皇位的不是長子趙德昭,也不是次子趙德芳,而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是跟隨他哥一起打下來的江山,比他哥小十二歲,也是開國功臣。


這一突發事件後來也導致許多猜測,“燭影斧聲”“金匱之盟”等說也流傳至今。據說,趙匡胤去逝時才五十歲,在誰都沒有預料到的情況下,死因也成了未解之迷。


對於他的病情、死情談論最多的是《湘山野錄》,其中有“燭影斧聲”的說法大行於世,有觀點認為趙匡胤是被意圖篡位的趙光義謀殺。而據說這個“金匱之盟”是後來趙光義在太平興國六年揭示出來的,有人認為是趙光義為了證明自己即位的合理性,提出了世所未見的“金匱之盟”一說,說趙匡胤生前承諾母親杜太后,日後將帝位傳給光義,而這些恰恰都與“兄死弟及”相關聯。



不僅如此,後來趙匡胤的長子德昭(其時已30歲),趙匡胤幼子德芳(僅26歲)也陸續身亡。,據載一個是自殺,另一個是睡覺後沒醒過來,不能不說奇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