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家民企扶貧當主業 一次性幫扶全國13縣

打贏脫貧攻堅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黨對人民、對歷史做出的莊重承諾,扶貧事業需要社會力量廣泛參與。近日就有這麼一家民營企業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宣佈把扶貧升格為主業來做,誓將原有多年定點駐村、精準扶貧超8萬人的寶貴經驗推向全國。

5月20日,世界500強和行業龍頭碧桂園集團在廣東順德總部啟動全面推進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行動,與河北省石家莊市平山縣、江西省贛州市興國縣、湖南省岳陽市平江縣等革命老區在內的全國13個縣達成結對幫扶協議,確保在2020年前,力爭2019年前,助力3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全面脫貧。

這家民企扶貧當主業 一次性幫扶全國13縣

碧桂園與全國13縣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結對簽約儀式

一次性幫扶全國13縣,這在全國民營企業參與精準扶貧的實踐中尚屬首例。“碧桂園希望藉助黨和政府完善的管理體系,發揮企業效能,通過科學地培育種養殖產業、提供職業培訓和就業崗位等,參與全國13縣精準脫貧和鄉村振興,這是我們的本分,也是我們使命、責任、良心的體現。”碧桂園集團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楊國強在啟動儀式上表示,我黨提出2020年全面脫貧是很偉大的決定,作為沐浴著國家改革開放的春風成長起來的民營企業,碧桂園為能深入參與精準扶貧與鄉村振興事業,從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感到榮幸。

這家民企扶貧當主業 一次性幫扶全國13縣

碧桂園集團董事局主席楊國強致辭

扶貧當做主業 黨建進行牽引

“入之愈深,其進愈難”。黨的十八大以來,貧困地區面貌明顯改善,但截至2016年底,全國農村貧困人口仍有4300多萬人。作為從田野裡走出來的民營企業家,楊國強對農業農村始終抱有很深的感情和高度的關注。他從2007年起即安排企業人員定點駐村,扶貧到戶,扶貧到人。

今年,碧桂園再度響應脫貧攻堅鄉村振興號召,將扶貧工作確立為雙主業之一,在全國13縣開展結對幫扶,舉全集團之力,擴大全脫產駐村扶貧隊伍,又好又快地完成幫扶任務。

啟動會上,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領導小組、辦公室宣佈成立,碧桂園集團黨委書記莫斌擔任組長,發揮黨建牽引作用。碧桂園還創新了“村企黨建共建”的模式,由選定扶貧縣所在區域黨支部與13個幫扶縣的貧困村基層黨組織建立結對共建機制,進行組合式幫扶。

這家民企扶貧當主業 一次性幫扶全國13縣

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辦公室揭牌

“為響應踐行黨和國家關於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戰略,碧桂園決定把扶貧作為主業來抓。確保在2020年,力爭在2019年之前,實現我們的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目標,這是我們對社會的承諾。”莫斌說,我們抱著“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決心和勇氣,要真正地把精準扶貧、鄉村振興的偉大事業進行到底。

集團黨委統一指揮,各個支部參與“一村一品”農特產品的推廣與對接銷售渠道,開展精準扶貧技能培訓並提供廣闊的就業渠道,並將在扶貧村打造鄉村黨校。各個支部將聚焦當地在校學生,幫其對接碧桂園創辦的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兩所全免費學校的招生資源,助貧困學生圓上學夢;聚焦因病致貧家庭、留守兒童、獨居老人等,幫其拓展和引入醫療資源,送義診下鄉,關注村民健康。

此外,集團黨委還將開展“短期體驗式”的培訓,組織優秀黨員、致富帶頭人前往區域,將現代企業先進管理理念、先進技術傳遞到村。

曾長期駐村的碧桂園員工劉剛表示,碧桂園從做扶貧工作開始,就一直重視黨建工作在扶貧中的作用,將支部建在扶貧項目上,充分發揮黨支部的橋頭堡作用。“第一個黨支部就是碧桂園樹山村綠色產業扶貧項目部黨支部,在村裡,跟老黨員經常開會,發揮老黨員的先進引領作用,這些年來,我們去哪兒扶貧,就把支部建到哪裡,效果非常明顯。新一輪的扶貧工作,集團黨委也是提出了黨建引領,在新時代下,尤能發揮作用。”

緊扣城鄉融合 創新造血扶貧

當前,我國最大的發展不平衡,是城鄉發展不平衡,最大的發展不充分,是農村發展不充分。中央提出,推進鄉村振興,必須把大力發展農村生產力放在首位,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必須堅持城鄉一體化發展,體現農業農村優先的原則;必須遵循鄉村自身發展規律,保留鄉村特色風貌。多年來,碧桂園扶貧始終遵循上述思路,積極探索產業扶貧、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等造血模式。

產業方面,早在2010年,碧桂園採用“借本你種,賣了還本,賺了歸你,再借再還,勤勞致富”的先進扶貧理念在集團第一個扶貧點廣東英德樹山村發展綠色產業。如今,樹山村的產業發展已逐步形成了市場機制,產出超2300萬元,村民實際獲益1200多萬元,農戶戶均增收達7萬元。

2017年碧桂園有超過1034萬平方米的社區被綠化,基於這一需求以及樹山村的成功經驗,碧桂園計劃在13個幫扶縣挑選地理環境適合的地方,進行苗木綠色產業“造血”扶貧。

除苗木綠色產業之外,碧桂園還盯上了種養殖業。新時期,中央正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主線,以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和農業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提高農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走出高效、產品安全、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中國特色農業現代化道路。

圍繞這一思路,碧桂園於今年5月8日成立碧桂園農業控股有限公司,打算藉助農業公司在13個扶貧縣現有規劃和發展基礎上,挖掘當地特色農產品,充分發揮幫扶縣資源稟賦,助力定點幫扶縣創建循環農業、智慧農業等特色現代農業產業園區,推動“一村一品”、“一縣一業”。

在條件適合的幫扶縣,碧桂園還將開展設施農業,打造特色農產品和現代農業綜合體。經評估合格的產品,碧桂園將通過新零售品牌“鳳凰優選”和自有農業品牌“碧鄉”兩大平臺打通農產品銷售產業鏈,通過鳳凰優選旗下門店向300萬業主直供農副產品,增加產品品牌價值,並帶動當地農產品穩定銷售和貧困戶就近就業,促進城鄉有機融合。

據瞭解,今年3月碧桂園攜手華僑城集團在惠州惠陽區委區政府指導下落地的兩個鄉村振興項目之一秋長小鎮項目在碧桂園人的努力下僅2個月時間開放展示區。佔地17000平米的秋長茶園展示區重點展現千年客家文化和民俗風情,挖掘、激活農村現有資源價值,促進生產、生活、生態的有機結合與共生,有望成為城市人休閒好去處,被各方譽為城鄉融合典範。

扶志、扶智相結合 新農村建設譜新曲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脫貧致富終究要靠貧困群眾用自己的辛勤勞動來實現,沒有內在動力,僅靠外部幫扶,幫扶再多,也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志和智就是內因。

楊國強少時家貧,就是在國家免除7塊錢學費和發放2塊錢助學金的幫助下完成高中學業,最終打下事業起步基礎的,所以他堅信“教育強則國強”、“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碧桂園成立26年來,碧桂園及楊國強家族相繼創辦國華紀念中學、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和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三所分別面向高中生、退伍軍人和大學生的純慈善全免費學校,設立總額5億元的各類獎助學金,幫助11萬名寒門學子逆轉人生。

同時針對扶貧送技能下鄉,過去6年,碧桂園已面向全社會進行SSGF 鋁模、物業、電工、電商等多種技能培訓,共有21857名農村勞動力參加,超過9000人實現了推薦就業,平均收入提高了20%,其中多數村民月收入超萬元。

“農村需要什麼,村民想學什麼,碧桂園就培訓什麼。”總結過往成功經驗,碧桂園將聯動築夢高科建築有限公司(下稱築夢公司)以及下屬國良職業培訓學校、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兩所慈善學校,在每個扶貧縣建設1個就業培訓基地,分別按照滿足集團、市場、農村三重發展需要的思路設定培訓科目,推動農民(工)向產業工人轉型,增加居民收入,從而脫貧致富。

在國華紀念中學、廣東碧桂園職業學院向貧困縣傾斜教育資源的基礎上,碧桂園還聯合優先戰略合作伙伴博實樂教育集團探索師資幫扶,在13縣進行鄉村教師培訓和鄉村課堂改革,設立教育扶貧基金。

有聰明大腦,還得有強健體魄。現有貧困從群體分佈上來看,也多是殘疾人、孤寡老人、長期患病者等“無業可扶、無力脫貧”之人。健康扶貧是精準扶貧必須啃的“硬骨頭”,也是扶志的有效途徑。

幫助32萬人脫貧奔小康是民營企業碧桂園對黨、國家和民族的承諾。活動最後,莫斌與碧桂園集團副主席楊惠妍向駐村扶貧團隊授旗,把誓師大會推向高潮,扶貧代表感言表示將不負眾望,使命必達。

這家民企扶貧當主業 一次性幫扶全國13縣

碧桂園精準扶貧鄉村振興授旗儀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