頂層設計基本構建完畢 垃圾分類尚需軟硬兼施

頂層設計基本構建完畢 垃圾分類尚需軟硬兼施

為什麼要進行垃圾分類?以餐廚垃圾為例,隨著近些年餐飲行業的快速發展,也造就了堆積如山的餐廚垃圾。數據顯示,僅2016年我國餐廚垃圾的產生量就將近9800萬噸。事實上,餐廚垃圾不過是整個固體廢物的冰山一角。巨量的垃圾如果不能得以分類妥善處理,對環境的壓力不可謂不大。

推動垃圾分類,不僅僅是形勢所逼,更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題中之義。垃圾分類回收,對於資源回收再利用意義重大。

數據顯示,回收1噸廢紙,可製造850公斤好紙,節省300公斤木材,減少近75%的生產汙染;1噸塑料瓶可以回收獲得700公斤二級原料;1噸廢鋼鐵可以煉好鋼900公斤,平均減少85%的生產過程汙染……

就是這樣一項利國利民、關乎生態文明與全面小康建設大計,和每個人息息相關的舉措,推行了十幾年,緣何仍然難以落地?

《人民日報》最新的一篇報道中有這麼一句分析:“癥結在於,各有各的理由,看似都在努力,其實都還沒做到位。居民為圖省事,一扔了之;環衛公司要考慮成本,能省則省;相關部門間互相推諉,能不管就不管。”

作為一項整體的工作,垃圾分類囊括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理多個環節,任何一個環節出問題,整個過程都將前功盡棄。再看當前我國現狀,垃圾分類與再生資源回收“各自為政”,“游擊隊”與“正規軍”的對立成為常態,嚴重阻礙了垃圾分類整個環節的運行。

分析近些年的垃圾分類推廣情況,不難發現,當前我國垃圾分類的規章制度主要是激勵性質,剛性不足,即約束性與懲罰性措施缺失。“硬措施”的長期不足,民眾認為垃圾分類麻煩,一鍋燴扔掉,對分類垃圾桶視而不見。也因為認識不足,所以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並不高。

因此必須清醒地認識到,要真正將垃圾分類落實,不僅僅憑藉輿論等軟力量,更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礎上的硬約束。

2017年3月,發改委、住建部聯合發佈《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給出了我國推進垃圾分類的總體路線圖。據中國環保在線瞭解,《方案》提出將建立與分類品種相配套的收運體系,建立與再生資源利用相協調的回收體系,並完善與垃圾分類相銜接的終端處理設施。

現如今,頂層設計已經基本構建完畢,各地也正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實際情況的舉措,進行垃圾分類的繼續探索。

在探索過程中,中國環保在線建議在三個方面重點入手:第一,重點確認垃圾分類的主體,落實責任;第二,逐步建立較完善的垃圾分類收集制度與法律體系;第三,建設好垃圾分類處理的各項配套設施,健全機構人員。

總而言之,在垃圾分類推廣落實的過程中,軟硬兼施,讓激勵措施與懲戒制度並行不悖,真正落實,才能真正實踐垃圾分類的生根發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