顶层设计基本构建完毕 垃圾分类尚需软硬兼施

顶层设计基本构建完毕 垃圾分类尚需软硬兼施

为什么要进行垃圾分类?以餐厨垃圾为例,随着近些年餐饮行业的快速发展,也造就了堆积如山的餐厨垃圾。数据显示,仅2016年我国餐厨垃圾的产生量就将近9800万吨。事实上,餐厨垃圾不过是整个固体废物的冰山一角。巨量的垃圾如果不能得以分类妥善处理,对环境的压力不可谓不大。

推动垃圾分类,不仅仅是形势所逼,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题中之义。垃圾分类回收,对于资源回收再利用意义重大。

数据显示,回收1吨废纸,可制造850公斤好纸,节省300公斤木材,减少近75%的生产污染;1吨塑料瓶可以回收获得700公斤二级原料;1吨废钢铁可以炼好钢900公斤,平均减少85%的生产过程污染……

就是这样一项利国利民、关乎生态文明与全面小康建设大计,和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举措,推行了十几年,缘何仍然难以落地?

《人民日报》最新的一篇报道中有这么一句分析:“症结在于,各有各的理由,看似都在努力,其实都还没做到位。居民为图省事,一扔了之;环卫公司要考虑成本,能省则省;相关部门间互相推诿,能不管就不管。”

作为一项整体的工作,垃圾分类囊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多个环节,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整个过程都将前功尽弃。再看当前我国现状,垃圾分类与再生资源回收“各自为政”,“游击队”与“正规军”的对立成为常态,严重阻碍了垃圾分类整个环节的运行。

分析近些年的垃圾分类推广情况,不难发现,当前我国垃圾分类的规章制度主要是激励性质,刚性不足,即约束性与惩罚性措施缺失。“硬措施”的长期不足,民众认为垃圾分类麻烦,一锅烩扔掉,对分类垃圾桶视而不见。也因为认识不足,所以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并不高。

因此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要真正将垃圾分类落实,不仅仅凭借舆论等软力量,更需要建立在法治基础上的硬约束。

2017年3月,发改委、住建部联合发布《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据中国环保在线了解,《方案》提出将建立与分类品种相配套的收运体系,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并完善与垃圾分类相衔接的终端处理设施。

现如今,顶层设计已经基本构建完毕,各地也正因地制宜制定符合地方实际情况的举措,进行垃圾分类的继续探索。

在探索过程中,中国环保在线建议在三个方面重点入手:第一,重点确认垃圾分类的主体,落实责任;第二,逐步建立较完善的垃圾分类收集制度与法律体系;第三,建设好垃圾分类处理的各项配套设施,健全机构人员。

总而言之,在垃圾分类推广落实的过程中,软硬兼施,让激励措施与惩戒制度并行不悖,真正落实,才能真正实践垃圾分类的生根发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