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王伐商與中國政治的更迭密碼

周能滅商穩定政權,除了周的先祖積累的仁威和實力外,武王居功至偉。第一,他選擇了最佳的進攻時機,即:夏王朝的官、兵、民都對王喪失信心、無心護駕,人心思變之際。第二、在取得政權後,並沒有即刻以王自居,而是非常清楚周德政權還不穩定,通過對商滅亡的反思,堅定了他推行仁政,爭取民心,鞏固周政權的信念。進攻時機的選擇,使得周能以最小的代價獲得最大的最大成功,取得最大的民心。而取得政權後繼續大施仁政使得周政權的基礎得到穩固,周天子深入人心。周取代商,仍實行諸侯制。諸侯制的存續或許能說明這麼一個一個問題:在當時的歷史時代,從上到下,不論是王、諸侯、大臣還是百姓,仁義禮信深入人心,武力是成王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充分條件是仁禮。明白這個後,很多事情就不難理解了,比如:為什麼武王取得政權後,能放馬南山;為什麼周公替代幼小的成王執政七年後還能再將王權交給成王;為什麼都城的百姓趕走周厲王後,召公、周公共同執政十四年,終還是輔佐周宣王繼位。在夏商周時期的王制中,是非常注重仁道禮儀的,即便在王朝更迭後,後繼者不會將前朝的人趕盡殺絕,只會把那些禍害朝政,最讓人民仇恨的人殺死,沒有株連九族的情況,大都會給這些前朝後人一個封地安享餘年,而對前朝的忠義之士則優待。

武王伐商與中國政治的更迭密碼

夏、商、週三個王朝的歷史呈現的第一個規律是:一個王朝誕生一個強大的王后,此後幾代的王都會比較平庸,繼而等待另一個強大的王產生使得政治得以復興,這是王制時代的規律。這樣隨著執政者的更迭,不可避免會出現一段時期的混亂和無道局面,而只要當政者能親近賢臣,從諫如流,政權還是會得以維持的。比如召公就曾諫言周厲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川壅而潰,傷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為川者,決之使導;為民者,宣之使言。”芮良夫也曾勸誡周厲王不要只顧貪圖個人財利而失信於民,他的這段話闡明瞭一個王或者說一個國家政權存在的意義,大意是:王應該明白天下為公,不是你一個人或一個小團體的,所要做的就是將國家獲取的利益普惠於民,而不是據為己有。周穆王要征伐犬戎,向它炫耀天子的武力,祭公謀父就勸誡周穆王:對外韜光養晦,沒事時不找事,有事時不怕事;對內部百姓實施禮儀教化,維持政權和國家的存續和穩定。他說,平時的韜光養晦是為了戰時的威懾作用,如果平時喜歡炫耀武力,別人習慣了就不會害怕你了,這可能是關於韜光養晦的最早版本了吧。他的一番話道出了政治的本質,即天道人心。

武王伐商與中國政治的更迭密碼

夏、商、周王朝的更迭還呈現這樣一個規律:首先王無道,失信於民,中央對諸侯的控制日漸微弱,給諸侯以可乘之機。其次,出現了實力和仁威都強的諸侯,有能力取代王。第三、人心歸向發生了轉移,只要時機成熟諸侯便可取而代之。這是發生在農業社會的王時代的政治更迭規律。之所以在哪個時代能發生這樣的事情,並且能成功,除了上述的幾個因素外,我認為還有幾個因素比較關鍵,第一、當時的政治制度沒有完全的中央集權,只是朝貢而已。諸侯有財政、外交和軍事獨立權,這就給了諸侯自我壯大的條件。第二、農業社會時期的武器裝備便於製造和囤積,諸侯國完全獨立可以完成。第三、通訊和偵聽手段都原始,只要做的保密,一般不會出事,即便被發現也難以馬上做出反應。第四、原始的戰爭主要是肉搏戰,短兵相接,沒有什麼大規模或者高科技的殺傷性武器,所以只要兵多將勇、武器鋒利、指揮得當便可取勝。武器不佔主要因素,關鍵是兵和將,所以古代的政權更迭常識在當今中國行不通,現今中國是黨指揮槍。在不發生戰爭和軍事政變的情況下,倘若有政治波動,更可能的軌跡有兩種:1、中央對地方行政控制能力削弱後,地方大員貪贓枉法胡作非為,與民眾形成激烈對抗,被地方民眾推翻,事件在全國形成連鎖反應,有外國勢力乘機參與,中央出兵鎮壓,致使事態惡化,從此更失民心,政策措施得不到人民的響應,反省後開始實施民主政策,真正的讓群眾參政議政,監督批評政府權力和政務真正透明,官員實行任命加群眾選舉,削弱中央和地方大員獨斷專行的權力,讓人民真正當家作主享有權力,讓有能力有政績親民愛民的官員脫穎而出,公務員成了服務員,人民成了真正主人,而不是任官僚宰割的綿羊,從此社會擺脫惡性循環,步入正軌。2、出現強勢的領袖,以個人魅力和威望,主動推動國家的改革,自上而下走向民主。

武王伐商與中國政治的更迭密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