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压药选择“三要”“两不要”

“三要”

一要:选择每日1次服药就能控制24小时血压的药物。

有些短效降压药的作用很难做到持续有效地控制24小时血压,药物进入体内很快就释放完了,降压作用无法持续24小时。所以,在下一次服药前就会出现“断档”的情况。通俗地说,就是两次服药之间会有“没有药物控制血压”的情况。

二要:选择安全、可长期坚持使用的降压药物。

三要:选择可以真正降低长期心脑血管事件的药物。

医生在临床上选择降压药物的时候,一般都会选择有充分的临床试验证据、可以有效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降压药物,因为这些药物已经经过临床试验的验证,在疗效及安全性上对患者都有保障。

“两不要”

“两不要”讨论的是血压下降的幅度和广度问题。

1.降压目标值不要“一刀切”。

一般情况下,高血压患者要把血压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年纪大的患者,降压目标值可以放宽一些,在150/90毫米汞柱以下;而心血管事件风险高的患者则需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但也并非降得越低越好。比如,有颈动脉狭窄或颅内动脉狭窄的患者,过低的血压可能导致斑块后血流灌注不足,引发局部组织缺血、缺氧。

2.不要只关注血压一个值。

需要注意的是,血压水平的高低是机体调节系统与血管相互作用的结果,所以降压要循序渐进,快速大幅度地降低血压水平反而可能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