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桂山村位於紫金縣城的南面,龍窩鎮的西南部,北依龍窩鎮高坑村,南臨琴星、黃洞村,東連琴江、連塘村,西與官田、九樹村接壤。距縣城33公里,距龍窩鎮府駐地5公里。地勢西高東低,是一個四面群山環抱的盆地山村。桂山河是韓江上游琴江支流之一。村內公路與河汕(河源到汕尾)線相接。全村面積5.6平方公里,山地面積16000畝,耕地面積1500畝,總人口3460人,常住人口2000多人。該村地處北迴歸線以南,山川秀麗,風景優美,氣候溫和,雨量充沛,一年四季可耕可種。

正如清代玉書公《詠桂山》詩云:“桂山風景最清佳,兩座樓臺十萬家;亂世驚朝流不到,桃源洞裡秀桑麻。”桂山村祖先來自中原河南,由於歷史原因,逐漸由黃河流域遷到江西、福建,後至廣東地區平遠,再遷至永安,於清康熙二年(1663年)建成象形祠宇,從此在桂山開基立族,子孫繁衍,日益興旺發達。桂山村原稱埔巷,約在1685年前出了舉人、進士,認為該地出貴人,又因桂樹多,故改名桂山。

桂山石樓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建於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870年),2003年重修。是廖肇衍創建的“長春樓”的主樓,人們稱為“桂山石樓”。石樓建築高大雄偉,用材考究,有較強的防禦功能。平面四角突出,四邊凹進。樓門座東北向西南,樓門前餘坪。面闊17.2米,進深11.8米,建築佔地面積202.96平方米。樓高6層20米。這是河源地區見到的最高的清代 建築。瓦面分四角和中間5個屋頂。灰塑龍舟脊,歇山頂,灰塑三菱平頂封火山牆,灰瓦,用青磚砌二層菱角牙子疊澀岀簷。一、二層用花崗岩石塊砌牆,三層以上用青磚砌牆。第一層牆厚1米。每層房間全部連餘坪鋪河石通,第二層起每層四周設有槍炮眼,用於防護主人的安全。樓門用花崗岩石塊砌拱門,顯得大方氣派。全院前後左右共130餘間房舍連成一片,真正可以達到一呼百應的效果。這也是全市從清代至民國時期保存最高、最龐大且基本完整的具有典型客家民居特點的古建築群。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遠遠望去,坐落於村子中心位置的雄偉壯觀的桂山石樓,就是一座城池,就是一個城堡,它正以捍衛主人的姿態,在烈日當空、風雪交加的威逼下毫不退卻,依然昂首挺胸,巍然聳立。

廖氏中心樓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建於清代,2006年重修。座東向西,五間三進,左右橫屋,4個角樓,前面門樓。總面闊29米,總進深32米,建築佔地面積928平方米。山牆擱檁式磚瓦結構,排瓦平脊,硬山頂,灰瓦,磚牆,石基腳。門樓前有一個半月形池塘。上堂面闊16.27米,進深5.67米,擱15檁。廳牆面上半部分批蕩石灰,下半部分砌青磚。後牆外牆砌花崗岩石塊。中堂面闊16.27米,進深7.56米,擱15檁。廳牆面上半部分批蕩石灰,下半部分砌青磚。下堂面闊16.27米,進深5.33米,擱13檁。前簷置二步挑簷。廳牆面上半部分批蕩石灰,下半部分砌青磚。天井鋪河石,天井框用花崗岩條石疊砌。橫屋外牆砌花崗岩石塊,外簷疊澀岀簷。門樓牆面砌花崗岩石塊,外簷疊澀岀簷。角樓高3層,歇山頂,外簷疊澀岀簷。外牆下半部分砌花崗岩石塊,上半部分砌青磚。

慶雲樓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建於清光緒二年。三間二進,兩頭橫屋,硬山頂,灰瓦,火磚牆,石基腳。檁條山牆結構,大門上方塑“慶雲樓”。

崇文樓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建於光緒年間。三間二進,兩頭橫屋,檁條山牆結構。總面闊31.1米,總進深18.5米。硬山頂,灰瓦,外牆上半牆砌青磚,下半牆砌花崗岩條石,大門上方塑“崇文樓”。

廖氏宗祠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建於清康熙十四年,1997年重修。座西南向東北,三間二進,兩頭橫屋,餘坪兩側各豎一花崗岩圓桅杆,前面半月形池塘。面闊24.2米,進深12.7米,建築佔地面積307﹒34平方米。山牆擱檁式磚瓦結構,龍舟脊,懸山頂,灰瓦,磚牆,石基腳。外牆牆面上半部分批蕩石灰,下半部分疊砌青磚。上堂擱19檁。廳牆面上半部分批蕩石灰,下半部分疊砌青磚。後牆正面置神龕,供廖氏祖宗神位。下堂擱13檁。正面明間縮進為門廊,門額掛“廖氏宗祠”木匾。次間前簷挑二步梁。廳牆面上半部分批蕩石灰,下半部分疊砌青磚。

此外還有建於清朝和民國初期的外翰第、矢成樓、天蔭樓、新樓、新華樓等民居。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古村落——紫金縣桂山村

清嘉慶八年(1803年)由廖肇衍捐資興建了文明書舍 。清代紫金縣唯一的私資學堂,桂山小學前身。有上、下正堂各7間,中廳為講堂,兩側橫屋10間,四周圍牆,佔地面積1200平方米。正堂左右有直徑2米的石制園拱門穿過橫屋,正堂天井種有一棵桂樹,寓意學子能攀桂登科。大門上方掛著校名為梅州嘉慶進士宋湘親書的“文明書舍”橫匾。學校長期聘請本族或外地的名儒掌教,經費由廖肇衍負責,他去世後由其他族人負擔,面向社會招收學子,能容百餘人就讀,其中可供六七十人宿讀。求學者鼎盛時期有100多人,遍佈紫金、五華、惠陽、海豐、陸豐等周邊各縣。辦學一百多年中,曾出了進士廖篤材、舉人廖時化、恩貢廖秉銓、廩生廖詔鑾、廖鯉化、黃槐三、黃耀章等30多秀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