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5 廣東河源市,講客家話河源方言,受廣州白話與梅州話影響

【位置和麵積】 河源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東江中上游,東靠梅州市,南接惠州市,西連韶關市,北鄰江西省贛州市。其範圍是東經114度14分至115度36分,北緯23度10分至24度47分。全市面積1.5642萬平方公里。

【環境質量】 生態環境繼續保持優良,全市地表水質保持在各功能區標準,其中東江干流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Ⅱ標準,新豐江水庫水質保持在國家地表水Ⅰ類標準,全市飲用水源水質達標率100%。全年市區空氣質量功能區達標率100%,市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達到365天。市區大氣可吸入顆粒物年均值為0.026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二級標準;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二氧化氮濃度年均值為0.013毫克/立方米,優於環境空氣質量一級標準。市區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52.6分貝,市區交通幹線噪聲平均值65.8分貝,符合國家標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由上年的41.1%提高至44.1%。全市建成汙水處理廠9座,城市汙水日處理能力達到22.5萬噸,比上年末增長80%;城市汙水集中處理率89.32%,比上年提高14.53個百分點。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生態環境建設力度加大。全年完成荒山荒地造林面積9240公頃,跡地更新造林面積2773公頃,低產低效林改造面積2947公頃,年末實有封山育林面積2.56萬公頃。活立木蓄積量4778萬立方米,比上年增長4.6%。全民義務植樹455萬株,全市森林覆蓋率達71.2%;全市共有自然保護區3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22.49萬公頃,佔全市土地面積的14.4%。其中,建成省級自然保護區7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54萬公頃。

【氣候特徵】 河源市屬亞熱帶季風氣候。2010年主要氣候特點:氣溫偏高,年平均氣溫21.0℃,比常年偏高0.5℃,全年氣溫變化異常,高溫日數多;年平均降水量1742.0毫米,比常年略偏多,降水時空分佈不均;日照時數偏少,年平均日照總時數1733.9小時,比常年偏少1成,時空分佈不均。

【歷史沿革】 河源,上古屬揚州南境,戰國屬楚,秦於龍川置縣。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龍川析地置河源縣,屬南海郡。南梁天監二年(503年)屬梁化郡,隋唐屬循州,南漢乾亨元年(917年)析循州分置禎州、循州,河源地區屬循州。宋天禧五年(1021年)改禎州為惠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循州併入惠州,河源地區在1913年屬廣東省都督府潮循道,後直屬廣東省革命政府東江行政委員會。新中國成立後,先後屬東江行政委員會、東江行政專員公署、粵東行政公署、韶關地區、惠陽地區等。1988年1月7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縣,設立河源市,轄源城區、郊區、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1988年3月2日市委、市政府正式掛牌辦公。1992年8月河源市經國務院批准列入沿海經濟開放區,成為既可享受山區優惠政策,又可享受沿海開放區優惠政策的地區。1993年11月8日,國務院批准撤銷河源市郊區,設立東源縣,縣委、縣政府駐仙塘木京。

河源市是東江流域客家人的聚居中心。“百越”時期,來自江浙一帶的越民散居於少數民族之中,對開化粵地起了重要作用。秦平百越後,遷陝隴之民居粵,帶來了黃河文化。此後,凡遇中原戰亂,都有一批批的移民進入嶺南。這些南遷之民與當地土著民族相互同化,逐步形成了客家文明。

廣東河源市,講客家話河源方言,受廣州白話與梅州話影響


【行政區劃】 河源市是國務院1988年1月7日批准設立的地級市,管轄源城區、東源縣、龍川縣、紫金縣、連平縣、和平縣共五縣一區。全市現設有99個鄉鎮,4個街道辦事處,1251個村委會和155個社區居委會。

廣東河源市,講客家話河源方言,受廣州白話與梅州話影響


【人口】人口總量有所增加。2010年末全市戶籍總人口358.39萬人,比上年末增加9.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83.99萬人,農業人口274.4萬人。出生人口性別比為107:100(女性為100)。全年人口出生率27‰,人口死亡率3.6‰,人口自然增長率23.4‰。

廣東河源市,講客家話河源方言,受廣州白話與梅州話影響


【語言、民族】 河源市地處梅州市與廣州市之間,河源話受正統客家話及白話(廣州話)的影響較大。有的詞語讀音與梅州話相似,有的詞語與廣州話相近,而河源市內東源、紫金、龍川、連平、和平等各縣區之間的方言也有較大差異。但總體上河源市均屬於客家方言地區。

全市有五個民族,漢族人口占絕大多數,還有少量的畲族、壯族和苗族等少數民族人口。有海外僑胞及祖籍河源的華人共47萬人,主要聚居於東南亞地區和美、加、澳等國,港澳臺同胞28萬人,歸僑1.3萬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