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潤州非遺”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從“西津古渡”走向“城市山林”

“一水橫陳,岡連三面”的地貌為兵家之爭

“水漫金山”的故事謂家喻戶曉

南北文化在這裡經過一次次碰撞後相互滲透

這一方鍾靈毓秀、人才輩出的土地,名作“潤州”

古人有云“潤州到處皆幽絕,最愛城南古竹林”

今日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潤州非遺那些事

01

《潤州非遺》

新書首發式暨非遺項目展示活動

6月7日下午,在第十三個“中國文化遺產日”來臨之際,由潤州區政協主辦,區教育局和區文體局承辦的《潤州非遺》新書首發式暨部分非遺項目展示活動在和平街道文體公園舉辦。區政協主席蔡文龍參加活動並致辭。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此次活動緊緊圍繞“多彩非遺 美好生活”這一主題,一方面向現場來賓和觀眾推介《潤州非遺》新書,另一方面對潤州區剪紙、泥叫叫、秀山號子等部分非遺項目進行了現場展示。這既是對非遺文化的大力宣傳,也是潤州區非遺文化保護和傳承工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蔡文龍指出,非物質文化遺產蘊涵著豐富的歷史、文化、經濟、教育、科學資源,對於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具有獨特的價值和意義。

他號召,相關部門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展示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讓潤州人看得到歷史,記得起鄉愁;要以非遺項目為載體,充分挖掘放大非遺傳承人背後的感人故事,展示他們對民族文化薪火相傳的執著精神;要以創新發展為己任,滿足當下社會發展的新需求,促進文化產業的新發展,開拓潤州文化創意、文化旅遊事業的新天地。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副主席高亞明、倪南成、張春平等領導出席活動

02

潤州作為鎮江的主城區

其悠久的歷史成就了優秀的傳統文化

是中華民族數千年文明史留下的的精神財富

是不可再生的寶貴資源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指出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

是涵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

要結合新的時代條件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傳承和弘揚中華美學精神

每年6月的第二個星期六是我國的“文化遺產日”

細數潤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你瞭解多少呢?

省級

蔣喬民間故事

民間文學是民族文化的胎記,是從遠古時代起就在人民口頭流傳的一種以奇異的語言和象徵的形式講述人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蔣喬地處寧鎮山脈,因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位於鎮江近郊,金山腳下,與焦山、茅山毗鄰,從而培育出瑰麗多姿的蔣喬民間故事,幾乎涵蓋了民間文學的各個門類。

論傳說,這裡有人物傳說、地方傳說、動植物傳說、風俗傳說等;論故事,這裡有動物故事、生活故事、機智人物故事,還有寓言、笑話等;在鄉鎮的歷次文藝採集活動中,這裡有像《白蛇傳》、《乾隆皇帝下江南》、《茅山祖師的傳說》等大量異文;論域內的山水、地名、風物方面的傳說,這裡更是地方文化瑰寶,難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珍品。

省級

馬燈陣舞

馬燈陣舞又稱“馬燈舞”、“跑馬燈”。是在喜慶的日子表演的一種活動。

嶂山馬燈源於清代嘉慶初年,距今已有200餘年的歷史,起因是當地山林中的松樹遭松毛蟲侵害嚴重,為祈求風調雨順、山村太平,庇佑五穀豐登、子孫興旺,而由村民自發興起的一項傳統民俗舞蹈活動。其獨特性在於人馬合一,裝飾物鮮明,場次非常豐富,陣型變換迅速,極具觀賞價值。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披上“戰袍”

跳起馬燈陣舞

華墅馬燈陣中有舞、跳中有唱

花擔花船紛紛上場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級

燕子窩山歌

山歌是指人們在田野勞動或抒發情感時即興演唱的歌曲。它的內容廣泛,結構短小,曲調爽朗、情感質樸、 高亢 、節奏自由 。

山歌猶如一種精神寄託,把幸福傳遞到每一個人的心裡。

燕子窩山歌是山村的勞動歌曲,由清代河南省羅山縣移民遷徙到鎮江韋崗燕子窩後,將帶來的山歌與這裡的民俗風情、生活習慣相交融演變而來,至今有150多年曆史。燕子窩山歌包括田歌、船歌、農事山歌、花名等近10類、200多首歌謠,並附帶有自成特色的獅子舞,題材廣泛、形式豐富、語言生動,又用方言傳唱,極具特色。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級

秀山號子

號子是直接伴隨體力勞動,並和勞動節奏密切配合的民歌。它產生於勞動過程中,直接為生產勞動服務,真實地反映勞動狀況和勞動者的精神面貌,其音樂形象粗獷豪邁、堅實有力,是某些體力勞動中不可缺少的有機部分。

秀山號子又稱“南鄉田歌”,是秀山村民在田間插秧、車水、打麥時傳唱的一種民歌。源頭可追溯至7000年前的耕作文化時期。秀山村地處鎮江西南,東接新區,南望丹徒,有良好的的自然生態環境,又傳承著農耕時的鄉風習俗。它用鮮明的鄉土地域特徵,將音樂帶入人民的生活中,起到了統一勞動節奏、消除勞動疲勞、激發勞動情感、提高勞動效率的積極作用。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級

剪紙

是一種用剪刀或刻刀在紙上剪刻花紋,用於裝點生活或配合其他民俗活動的民間藝術。距今已有2000多年曆史,古代有些地方有“女紅”之說。

每個生動的剪紙背後,都有一個神秘動人的故事。

“剪採贈相親,銀釵綴鳳真。葉逐金刀出,花隨玉指新。”剪紙是紙上的鏤空藝術,是一門在人民大眾長期的藝術實踐和生活實踐中,逐漸錘鍊得愈加完善的手法。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市級

燕子窩獅舞

獅舞,又稱“獅子舞”、“獅燈”、“舞獅”、“舞獅子”,是中華各族民間舞蹈之一,多在年節和喜慶活動中表演。

燕子窩獅舞是燕子窩山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距今已有100多年曆史。其由一大一小兩隻獅子表演,大獅兩人配合,小獅一人獨舞,有獅子翻滾、竄桌子、玩板凳等基本舞蹈動作,分為“文獅”和“武獅”兩種表演,表現村民樂天知命的傳統思想文化。作為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間舞蹈,燕子窩獅舞獅村民在春節、元宵、慶典等節慶活動中不可缺少的娛樂活動,因此深受百姓喜愛。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區級

扎花燈

花燈是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產物,兼具生活功能與藝術特色。它酬神娛人,既有“儺戲”酬神的功能,又有娛人娛樂的價值。

元宵賞燈始於西漢,盛於隋唐,明清尤為風行。明朝畫家唐寅有詩云“有燈無月不娛人,有月無燈不算春。”

潤州的“金山彩燈”是將編扎、裱糊、剪紙、雕刻、書畫,以及多種材料、工藝、裝飾等糅為一體的綜合性藝術。其特徵是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均可作為燈衣。它的製作題材廣,品種多,製作講究,融入了中國繪畫和古代建築的美學理論,藝術表現力極強。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區級

泥塑

泥塑是我國民間傳統技藝中用黏土塑制各種形象的民間手工藝品。自石器時代以來,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到漢代已發展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兩漢以後,特別是唐代,該藝術達到頂峰。現今,泥塑藝術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即可觀賞陳設,又可供兒童玩耍。

03

多彩非遺,美好生活

非遺是各族人民世代相傳的

與群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

潤州區對其傳承和保護工作的重視

體現在推動保護理念、保護方式、保護路徑的創新發展上

在保護中傳承,在傳承中發展

讓我們一起翻開書本,領略不一樣的文化魅力

非遺傳承人和編寫人員一年精心打造

“润州非遗”二三事,你知道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