叫停校园网络投票 受益的不仅是“朋友圈”

叫停校园网络投票 受益的不仅是“朋友圈”

通知说

涉及学生个人荣誉评选

原则上不面向社会投票

《通知》称,网络投票引发的刷票、拉票行为导致投票结果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容易诱导学生投机取巧、助长功利之心,与学校的育人目标背道而驰。同时,网络投票过程中的拉票行为严重干扰了学生和家长的正常学习和生活。各级各类学校和班级组织的活动,务必考虑其全面育人的价值,在各项评选活动中加强诚信教育,坚决杜绝刷票、拉票行为。

其实早在2016年底,教育部就曾出台规范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的通知,明确提出要深入研究校园评先选优网络投票活动适用的内容和范围,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坚持“非必要不举办”的原则。对于教育系统之外其他组织和个人针对在校师生所开展的类似活动,除有特别依据,如国家相关部门统一组织外,一般不倡导,不支持,不宣传。

家 长 说

曾找卤菜店老板

帮忙投票

今年3月,张女士在亲戚群里转发了一个儿童作文大赛的投票链接,这是一个由某单位发起的投票。她在20多个群里转发链接,还发动了身边好友、亲人帮忙转发。“那一周里,每天睁开眼第一件事就是在朋友圈或者群里提醒大家,又可以给我女儿投票了。”最夸张的一次,张女士去经常光顾的一家卤菜店买东西,临时起意,还拉着卤菜店老板帮忙投票。

“最后的票数虽然没拿到第一,但是也不难看。”唯一让刘先生愧疚的是,他不敢把刷票的事情告诉儿子,“感觉比赛变了味,再延伸一点,还涉及到诚信问题,我觉得对孩子影响很不好。”

为孩子拉票

家长也无奈

重庆南岸区的张女士坦言,自己曾为上四年级的女儿参加模特比赛拉过票。“这个也不能完全怪家长,有一些活动是参加了才知道这个环节,既然参加了,作为家长也想孩子有个不错的成绩,家长可能打心眼里也很烦这种情况,但是没有办法。”

沙坪坝区的刘女士前几天为一个英语比赛拉票,是想到孩子已经5年级了面临升学,需要各种获奖证书,“主办方搞这个东西,我不能因为我不去做这个事情,就让孩子失去获奖的机会,所以不得不拉票。

媒体说

中国青年报:

严管网络投票受益的不仅是"朋友圈"

网络投票的初衷,本来是为了发扬民主,让各种评优活动变得更加公开透明。然而,由于网络技术的局限性,这种活动很快就蜕变成“拉票能力”的竞争。许多学生和家长,为了一个小小的荣誉,在拉票环节中无所不用其极。而评选出真正优秀学生的初衷,也很快被无度膨胀的拉票湮灭,变成“拼人脉”“拼面子”“拼手段”的无聊竞赛。一名学生如果从小就参加这样的“竞赛”,对投机取巧、弄虚作假耳濡目染,恐怕无论最终是输还是赢,都不会受到什么好的影响。

评优活动有时会变成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可以激励学生上进,有助于学生养成荣誉感和上进心;但另一方面,也会助长学生们心底的那份虚荣和功利,从而对其产生不良影响。一场高质量的评优活动,应当想方设法发挥其正面效用,避免对学生的不良影响。但是,各种“唯票数是问”的网络投票活动,却往往误入歧途,不仅不能鼓励学生变得更加优秀,还会因为拉票等问题强化参评者的虚荣心,带来各种负面影响。

浙江省教育厅的做法,不仅还朋友圈以清静,更重要的是,整治网络投票的乱象,让评优活动回归其正面本质,让教育领域的风气正本清源。

法制日报:

叫停网络投票更需依法治理

指望一纸《通知》彻底叫停网络投票不太现实。而要想彻底叫停这类网络投票,则需要依法严格治理。目前,似乎可依据的法律有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网络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因为网络投票一般会公布孩子照片及其他个人信息,有可能涉及孩子隐私,影响孩子安全。

譬如,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九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人的个人隐私。只有依法规范、治理涉及学生的网络投票活动,监管者才有底气,对被监管对象才有震慑力。还需要指出的是,鉴于网络投票评选大多是全国性活动,能否全国统一采取措施值得思考。

目前,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条例还在立法过程中,能不能把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投票评选活动纳入该条例进行规范管理,值得讨论。坦率地说,近年来涉及未成年人的网络投票活动泛滥成灾,原因之一就是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类活动该不该管、怎么管,法律缺乏明确说法。

叫停校园网络投票 受益的不仅是“朋友圈”

关注我们

叫停校园网络投票 受益的不仅是“朋友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