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管理學上海」從“垃圾村”變身“花園坊”,老小區靠什麼“逆生長”?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梅隴三村隸屬於上海市西南部徐彙區凌雲街道,是一個建於上世紀90年代初的老式居民區。梅隴三村有“五多”:樓幢多、房型多、老人多、困難人群多、房屋出租多,60歲以上老年人約佔常住人口的28%。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居住人員複雜、利益訴求多樣、社區治理矛盾多困難大的小區,卻走在了“樂活”“善治”的前列。“零廢棄卡”“立體空間種植”等聽上去新潮的名詞,成為居民們親身體驗、參與的日常生活。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找準綜合治理切入點

“垃圾治理”喚醒“社區自治”

幾年前,梅隴三村居民與物業矛盾較大,以致小區垃圾遍地,居民怨聲載道,小區成為出了名的“垃圾村”。而現在,整潔乾淨的小區道路,分類規範投放的垃圾回收站,與居民家陽臺上的點點綠意,讓這個老式小區顯得與眾不同。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2011年,面對“垃圾圍村”現狀,梅隴三村黨總支書記尚豔華決定將社區環保,特別是垃圾分類減量作為社區治理的抓手,成立了“綠主婦,我當家”低碳環保自治行動小組。最初,小組的十多位成員都是家庭主婦。為了提高居民的參與積極性,“綠主婦”想出了將回收垃圾變廢為寶的方法:將可再利用的利樂包,自行設計並製作成各種手提袋、圍裙、遮陽帽、環保包、家庭擺飾等美觀實用的生活物品,讓居民不僅直觀地感受到變廢為寶的神奇,還宣傳了低碳環保理念。如今,梅隴三村的垃圾回收分類參與率已超過90%。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經驗創新自治載體,拓展自治容量

借力社區學校建構“低碳環保”理念。梅隴三村內有一所凌雲社區學校,不僅為社區居民舉辦法律援助、心理諮詢、文化科普沙龍、親子活動等社區文化活動,而且還是區老年大學分校以及公益組織的為民服務點。社區學校也是梅隴三村“綠主婦”低碳環保行動的培訓、展示和宣傳平臺。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利用社區社會組織力量拓寬實踐領域。梅隴三村“綠主婦”在開展低碳環保自治家園行動中,與北京地球村環境教育中心簽訂垃圾減量回收合作協議,與團市委綠梧桐公益組織建立合作伙伴關係,不僅解決了垃圾回收處理的難題,而且進一步拓展了低碳環保的實踐範圍。“一平方米小菜園”激發了居民種菜添綠的興趣,小菜苗作為垃圾分類的“獎品”獎勵給居民,使垃圾減量活動與種菜活動形成良性循環。同時,一些社會公益組織也帶著創意和資金前來與“綠主婦”合作,諸如“低碳創新屋”“菜園坊”“家庭一平米小菜園種植體驗分享”等一批科普體驗場所紛紛建立起來,居民們在體驗科普、參與科普中融入科普。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感悟

社區本應該是一個情感、利益共通群體,但由於種種傳播渠道和治理模式的缺陷,社區自治成為一個社會治理的凹陷區。梅隴三村正是藉助社區“垃圾治理”而喚醒了居民“自覺自治”意識;從“治理垃圾”到“凝聚人心”,“人”始終是梅隴三村社區治理的核心。

最大限度整合社會資源

“家園自治”帶動“社區共治”

隨著私家車數量的遞增,梅隴三村原有的通道已不堪重負,停車難已是不爭的事實,不少私家車把綠化帶的側石撞壞,不僅損壞道路、破壞綠化,還給路人行走帶來安全隱患。

針對這一問題,“綠主婦”在議事會上提出了“對小區內的側石進行翻修,打通兩處斷頭路,拓寬部分路面”的建議。這一建議在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尤其是街道辦事處的支持下,得到了落實。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綠主婦”又主動承擔起發放意見徵詢表的工作,協助推進道路側石翻修、路面拓寬工程建設。在意見徵詢過程中,多數居民要求開通道路,便於消防車、救護車及特種車輛通行,也有部分居民擔心道路開通後,影響其居住的寧靜和安全,反對工程實施。“綠主婦”議事會了解情況後,召集“綠主婦”與居民自治小組成員一起向持有反對意見的居民進行宣傳,擺事實、講道理,耐心說服勸導,通過居民與居民的多次溝通,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認可,工程得以順利開展。

經驗構建“大”字社區自治新格局

在梅隴三村黨總支領導下,2013年居委會成立了由黨員骨幹、小區群眾文化團隊骨幹和志願者骨幹為主要成員組成的“綠主婦”議事會,形成了居委會指導下的民主自治小組、“綠主婦”議事會、社區學校等共同參與的社區自治新格局,自治家園建設呈現出鮮明的“大”字格局。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在這一社區自治格局中,居委會是小區自治管理的指導者和核心,承擔小區自治的總體設計、小區資源調配與整合、居民區重大事務決策、小區群文團隊的組織推進和領導等職能。民主自治小組由小區黨員骨幹、業委會成員、物業經理、樓組長、社區志願者、小區民警等組成,是發揚居民當家作主、民主決策的互助團隊。

社區學校是小區自治管理中的共享資源。而“綠主婦”議事會是協助小區服務管理的重要載體,是居委會聯繫居民的重要渠道,是支持、配合、參與居委會各項管理工作的重要力量。這些社區自治組織相互配合,共商共議,充分發揮各自的自治功能和作用。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感悟

在梅隴三村,“綠主婦”議事會的主婦們在小區服務管理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小到鄰里糾紛,大到修建改造工程,“綠主婦”定期聚會討論居民訴求、調解爭端、參與小區管理,爭當小區自治管理的熱心人、有心人、好心人,為居民排憂解難出力,為小區建設獻策。居民有需求時,“綠主婦”將關愛、溫暖及時送達;居民有矛盾時,“綠主婦”和風細雨,化於無形。“綠主婦”在小區自治建設中起著承上啟下、凝聚各方合力的作用。

尋找多方利益最大公約數

“黨建引領”實現“自治共治”

梅隴三村是建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多層售後公房,有36棟樓需要進行下水道改造。2009年,政府就曾下撥資金,打算徹底改造,然而在聽取居民意見時,樓上居民呼籲要改,樓下居民堅決不要改,雙方訴求南轅北轍,成了無解的“死結”,計劃不得不擱置。

2016年,下水道改造的計劃又提了出來,考慮到潛在的矛盾,在居民區黨總支牽頭下,以“黨建共建”的模式,和下水道改造過程中涉及的住房運營、住宅建設等單位的黨支部共同組建“下水道改造”議事平臺。議事平臺每週五開例會,各方將居民反映的問題、施工單位反映的問題,都放到議事平臺上協商解決。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在“共治”議事平臺上,先通過協商形成“大方向”,再耐心尋找“怎麼辦”問題的答案。樓上居民認為,樓下“內天井”是公共的,窨井蓋上的違規搭建應該拆除;樓下居民認為,樓上居民經常往“內天井”裡扔垃圾,樓下居民進行搭建是出於無奈。經過協商,樓上居民作出承諾,今後不再往下扔東西。至此,雙方達成共識,工程得以啟動。

經驗發揮社區黨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

三駕馬車力往一處使。居民區黨總支充分發揮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三駕馬車作用,組建現場協調及質量跟蹤小組,業主代表、黨員骨幹在現場收集民意,物業公司提供技術支持,居委會幹部負責協調、督辦和落實。小組成員佩戴紅色安全帽,手持民意記錄簿和施工協調單,當日彙總現場收集到的問題,及時與施工方溝通協商,重點難點問題在每週施工例會上討論。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四方黨建心往一處想。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下,通過黨建聯建,居委會、業委會、物業公司與施工方組成四方共建小組,逐步形成問題共商、責任共擔、和諧共創的良好合作機制。四方齊心,其利斷金,很多久拖不決、難以處理的歷史遺留問題迎刃而解。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久久為功“智”往一處謀。在硬治理方面,梅隴三村完成了居民區100個樓幢的屋面及外立面更新及防水處理;完成1820個居民陽臺雨水管修理、疏通和部分更換;完成截汙納管改造和瀝青路面鋪設;建設居民區微景觀9處約1300平方米;改建綠化面積2400平方米,增加停車位60個;增設智能分類垃圾桶44個,小區面貌煥然一新。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感悟

問需於民,自治創新。依託聽證會、協調會、評議會,梅隴三村把小區居民普遍關心、利益有分歧的問題轉變為小區治理議題,有序引導居民全程參與小區自治事務,通過協商和對話,找到多方利益的最大公約數,打開“怎麼辦”裡的“問號”,解開多年無解的“死結”。

「城市管理学上海」从“垃圾村”变身“花园坊”,老小区靠什么“逆生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