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釋文:晝寢乍興, 輖飢正甚 忽蒙簡翰 猥賜盤飧 當一葉報秋之初 乃韭花逞味之始助其肥羜實謂珍羞 充腹之餘 銘肌載切 謹修狀陳謝伏惟鑑察 謹狀七月十一日 狀

《韭花帖》是他流傳於世的代表作,是用行書書寫的信禮。內容是敘述午睡醒來,恰逢有人饋贈韭花,非常可口,遂執筆以表示謝意。此帖的字體介於行書和楷書之間,布白舒朗,清秀灑脫,深得王羲之《蘭亭集序》的筆意。而《盧鴻草堂十志圖跋》則深得顏真卿《祭侄稿》的的神髓,,錯落有致,氣勢開張,以古樸茂雄渾之氣撲面而來。狂草《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則更加恣肆縱橫,變化多端,點化狼藉,線條扭曲不安,一股對時局不平的鬱悒之氣躍然紙上。《神仙起居法》在草書中,時時夾入一些行書,後人稱為“雨夾雪”。

楊凝式在書法歷史上歷來被視為承唐啟宋的重要人物。“宋四家”(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都深受其影響。

- 黃庭堅評楊凝式 -

世人盡學蘭亭面,欲換凡骨無金丹;

誰知洛陽楊風子,下筆便到烏絲欄。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厭世惡俗,又不喜作尺牘,故其流傳墨跡甚少,存世僅四帖為著名。四帖之中,《韭花帖》在書法史上的地位尤重,為千古不朽之作。信札內容大概是述其午睡醒來,腹味舒適,恰逢友人送來食品,美味可口,遂執筆回信以致謝意。書作技巧上的無懈可擊,取決於他向二王的迴歸,今就其技法,略陳己見。

楊凝式富有文藻,並工顛草,大為時輩所推唐昭宗時,登進士第。梁時,為考員外郎。唐同光初授比部郎中,知制誥。晉時,以禮部尚書致仕,閒居伊咯之間,恣其狂逸,多所抗忤。人高其才,莫之責也漢時,歷少傳少師。周顯德初,為太子太保,卒於洛陽。凝式長於歌詩,善於筆札。洛川寺觀藍牆粉壁之上,題記殆偏。時人以其縱誕,有風子之號。

一、先分析他的章法

從視覺上講,書法作品中字距、行距對章法的整體感影響極大。字距、行距大則黑白對比度大,黑少白多,視覺效果疏朗,反之則茂密。《韭花帖》字距、行距之大是歷代墨跡中少有的。布白極多而氣不散,格調甚為淡雅。宋之林逋、明之董其昌多效此法。楊凝式以信札之有限空間,隨筆拈來,錯落有致,復歸自然,似江南水鄉之黑瓦白牆,星星點點。似晨星之寥落天際,深遠空靈。又似信步於閒庭,不激不歷。

通篇七行,前三行較後四行字距、行距稍密,特別是首行最為密集,而五、六、七行空間最為疏闊,構成了通篇前密後疏的自然變化。而二、三、五、七行呈底部齊平狀,一、四、六行則呈上走之勢,既統一又富變化,妙不可言。

(他的書法初學歐陽詢、顏真卿,後又學習王羲之、王獻之,一變唐法,用筆奔放奇逸。無論布白,還是結體,都令人耳目一新。其代表作有《韭花帖》、《盧鴻草堂十志圖跋》、《神仙起居法》和《夏熱帖》等)

二、欹側而不失平衡的結構

結構,原指建築及機械的部件關係,書法中的結構是指字的偏旁、點畫、內外關係的構成。解讀結構,既離不開賴以生存的背景,即章法環境,又離不開對單字結構的全方位剖析。

《韭花帖》結字中宮內斂,與歐陽詢字略有相似。中宮收緊式與通篇字距、行距拉開的處理極為協調,營造出更加疏闊的氛圍,這是明顯的文人士大夫痕跡,不放縱,不恣肆,追求一種內在的、文雅的精神氣質。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楊凝式《韭花帖》美,放大20倍感覺更美!

明董其昌曾為此帖題跋:“略帶行體,蕭散有致”。此帖字距、行距均拉開至極限,然而其行氣縱貫而舒朗空靈。此外,在單字結體上也獨出機杼,或戴高帽,或左右分離,或重心偏移,或輕頭重腳,妙趣橫生。然一切出於自然,並無造作之感。

縱覽帖中諸字,結構或長或扁、或收或放、或疏或密,呼應揖讓一任自然,如“乍、報、韭、切”等字之極收與“秋、伏、察”等字之極放形成鮮明對比,特別是“實”字寶蓋頭下留出大量空間,與下部之密集點畫形成強烈視覺反差,這就是楊凝式分間布白的過人之處,鄧石如曰:“疏處可以走馬,密處不使透風。”此帖已是表露無遺。

若細察單字結構的微妙變化,則各字欹側對比,而又復歸平正。如帖中第六行“伏、惟”呈縱向關係,“伏”字有明顯左傾之勢,而“惟”字三個豎畫的支撐又使這組關係最終取得平衡,這是在欹側對比中產生的平衡,是在不正中求正的深遠的美感。

三、再析他的用筆

筆法的最高法則是以中鋒為核心,以側鋒為變化,由中化側,由側化中,中鋒為常,側鋒為變。

臨《韭花帖》之難就在於其細緻精凝的用筆,楊凝式將點畫細部刻畫得絲絲入扣,無懈可擊,深得“二王”精髓。行筆或輕或重,或將筆毫猛然下壓或迅速提起,筆勢迅疾,若鷹啄小雞。起筆稍重較為含蓄,頂鋒入紙,點畫收放自然,力貫點畫始末。

四. 怎麼樣臨此帖

《韭花帖》是寫在素紙上的行楷信札,原作尺寸為26cm×28cm,臨習時尤其要注意工具材料的選擇。是帖線質凝練細勁,靈動多變,質如屈鐵,故宜選用鋒穎銳度高的兼毫或狼毫,紙張宜用平整,偏熟略澀的紙,蘸墨不宜過多,以中等量為宜。臨摹時字以略大於原作字即可,太大則很難把握此帖精緻入微的細節。帖置案頭,應多參悟,細體察,所謂“察之者貴精,擬之者貴似”。下筆前必先將時間回溯到五代,假想楊凝式書寫這封信札時的狀態,捕捉其運筆手勢的變化,入紙角度的變化,提按頓挫使轉的交替,然後下筆,欲使臨作再現原作八、九成為要,而後再以自身經驗、學養、審美作下一步的分析臨摹、寫意臨摹、印象臨摹。

通過臨摹,將技法化為己有,才是上乘的學古之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