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新時代“楓橋經驗”落地落實

2015年,全縣排查受理各類矛盾糾紛3915件,75%以上在村一級有效化解,化解成功率95.8%;2016年,全縣排查受理各類矛盾糾紛3863件,82%以上在村一級有效化解,化解成功率97.6%;2017年,全縣排查受理各類矛盾糾紛3256件,87%以上在村一級有效化解,化解成功率98.5%……近年來,得益於繼承和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新津縣實現了矛盾糾紛數量逐年下降,化解成功率逐年上升,基本實現“矛盾不上交”。

暢通交流渠道理順群眾心氣

永商鎮烽火村一座位於田野間的廊橋被遠近村民津津樂道:它從簡單的避暑場所變成村民反映問題訴求、村幹部予以回應的地方,“廊橋夜話”也成為村民參與基層治理的固定方式。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揭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隨著人民群眾生活水平不斷改善,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求發展、要公平、想參與等願望不斷增強,如果不能及時回應群眾需求,疏解群眾情緒,很可能導致一些社會成員出現焦慮心態,甚至累積怨氣,對社會和諧穩定帶來風險。

發揮鄉賢作用調解社會矛盾

2015年下半年,安西鎮安西村退休老幹部楊雲清主動請纓,在村綜治中心設立“楊三哥工作室”。深受當地群眾信賴的楊三哥在化解基層矛盾糾紛方面很有一套,自“楊三哥工作室”成立以來,至今已化解各類矛盾糾紛200餘起,調解成功率達98%以上。“有事就找楊三哥”已經成為安西村群眾發生矛盾糾紛後的第一選擇。

發動和依靠群眾,堅持矛盾不上交,就地解決問題是“楓橋經驗”最突出的特點。黨的十九大強調,加強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機制建設,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人民矛盾人民調”,“楓橋經驗”是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大實踐。“楊三哥工作室”的成功讓新津縣找到一條繼承和弘揚新時代“楓橋經驗”的實踐路徑:廣泛吸納“五老”“兩代表一委員”等基層“新鄉賢”力量,充分發揮他們在當地德高望重以及人熟、地熟、情況熟的優勢,促進基層矛盾糾紛就地解決。2016年以來,“敞懷工作室”“慶祿工作室”“殷三哥工作室”“王二姐工作室”等一大批基層個性化特色調解組織在各個村(社區)落地生根,有效促進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鎮,矛盾不上交”。同時,隨著法官、檢察官、警官、律師的積極介入,“法治診所”“法官診療室”“茶館說法”等平臺載體與基層調解組織深度互動,更是提升了化解基層矛盾糾紛的專業性和權威性。

開展鄰里互助重塑和諧生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關鍵在體制創新,核心是人,只有人與人和諧相處,社會才會安定有序。“遠親不如近鄰”,鄰里關係是人與人和諧相處最基本的社會關係,鄰里和諧是社會安定有序的基礎。去年以來,為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進一步探索深化網格化服務管理,新津縣在城鄉社區全力推行以分一個組、談一次心、建一個群、吃一頓飯、幫一次忙、當一家人“六個一”活動為基礎的“鄰里互助”活動。通過近一年實踐,互知、互敬、互幫、互助的“一家人·一家親”新型社區關係正在新津縣各個城鄉社區悄然興起,鄰里互助的新格局逐漸受到基層群眾的追捧。

在將“鄰里互助”與網格化服務管理進行結合的探索中,新津縣各城鄉社區積極實施鄰里互助“五個守望”,為落實黨的十九大“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要求夯實群眾基礎。“五個守望”分別是“安全互防、守望平安”,發動居民群眾為外出鄰里看家守屋,發現可疑情況及時通報,積極營造家家都是“治安崗”、人人都是“治安員”的群防群治氛圍;“矛盾互調、守望和諧”,依託社區綜治中心、“一家人”工作室等搭建家庭和鄰里矛盾糾紛調解平臺,讓身邊人化解身邊矛盾;“環境互創、守望美麗”,引導居民走出家門,在打掃清理自家房前屋後衛生的同時,幫助左鄰右舍掃一掃地、扔一扔垃圾,共同營造整潔、衛生、優美的鄰里環境;“困難互幫、守望溫暖”,開展鄰里互幫互助活動,組織引導鄰居與關愛對象結成“一助一”或“多助一”對子,把社區建設成為溫暖大家庭;“文明互享、守望新風”,用“鄰里互助公約”促進文明素質的提升和良好習慣的養成。

(中共新津縣委常委、政法委書記王二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