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故事遊安徽:老驥伏櫪汪傳賢

8月23日,正是初秋的季節,瀝瀝細雨總是下個不停,在石臺縣著名旅遊景區蓬萊仙洞的施工現場,一位頭髮斑白、身體瘦小的老人冒雨站在泥濘的工地上,一會兒指揮著工人們安裝旅遊標識牌,一會兒又戴上老花鏡,逐字逐句仔細核對著標識牌上的中、英、日、韓四種語言的遊客指南。整整一個上午,老人從景區辦公室到施工場地來來回回

跑了幾十躺,泥巴沾滿了他的鞋襪,雨水溼透了他的衣裳……他就是被人們稱為“石臺旅遊

戰線上一條不知疲倦的老黃牛”——汪傳賢。

跟著故事遊安徽:老驥伏櫪汪傳賢

汪傳賢 攝影:胡傳紅

汪傳賢,熟悉他的人都親切地稱呼他“汪老”,這不僅僅因為他已年逾花甲,更是對他為石臺的旅遊發展殫精竭慮、無私奉獻的一種敬慕。

1968年,畢業於安徽大學生物系的汪傳賢被分配到石臺縣血防站工作。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安慶市人,他剛開始到石臺這個偏僻小縣工作,多少還是有些不習慣,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山裡人的樸實和自然環境的優美,漸漸讓他深深地愛上了這塊土地。1980年擔任縣政府辦公室副主任後,他考慮最多的問題就是,石臺的經濟究竟如何發展?出路在哪裡?“石臺有著非常好的生態資源,為什麼不能在這上面做文章呢?”1984年,在他的帶領下,蓬萊仙洞景區正式開發,從洞內資源的開發利用、線路設計、施工監督、景點設計命名、導遊詞編寫、導遊員培訓等各項工作,都離不開他忙碌的身影。1985年2月蓬萊仙洞景區正式對外接待遊客。隨後,在他的帶領指導下,慈雲洞、魚龍洞也相繼正式對外開放,使得石臺旅遊邁出了探索性的第一步。

1999年,汪傳賢從縣政協副主席的位置上退休。按理,他完全可以過上悠然自得的退休生活,然而,憑著他對加快石臺旅遊發展一片赤誠之心,他毅然放棄了退休後的安逸生活,以飽滿的工作熱情繼續投入到石臺的旅遊開發和發展中,開始應邀擔任起石臺縣旅遊經濟顧問。從此,從全縣旅遊發展規劃的編制到景區開發指導、設計和工程監督,再到旅遊從業人員的培訓,每一項工作他都參與其中,每一個景區都留下了他辛勤的足跡。2009年8月,石臺牯牛降景區成功回收後,他幾乎踏遍了這片原始森林的每一寸土地,有著1700多米高的牯牛降主峰,他就登上過十幾次。有一次,在考察雙河口景區的過程中突遇暴雨,這位古稀老人憑著堅強的毅力,冒雨走完了8公里的山路。幾年來,他參與制定了全縣、重點鄉鎮及景區景點的多個旅遊規劃,使石臺生態旅遊開發逐步步入規範化軌道。在石臺縣蓬萊仙洞和秋浦漁村申報創建國家4A級景區的過程中,汪傳賢又在兩個景區間來回奔波,指導景區創建,大到規劃,小到標牌的設立,每一個細節,事無鉅細。他就這樣不求名,不謀利,一心一意為石臺的旅遊業默默奉獻著。

旅遊培訓是石臺縣旅遊協會工作中任務之一,作為會長的汪傳賢把它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就是:“只有提高旅遊從業人員的素質,才能提高旅遊服務質量,遊客才能在整個旅遊活動中獲得高質量的美的享受。”聽過汪老培訓的導遊、星級賓館服務員、農家樂經營戶,甚至鄉鎮幹部不可計數,聽過汪傳賢培訓課的人都說,汪老的課知識點多、實用性強、趣味濃、收穫大。

隨著石臺的生態旅遊知名度大幅度提高以及遊客量的成倍增長,汪傳賢在感到欣慰的同時,更對自己鍾愛的事業充滿了信心。“從大學畢業到石臺工作,至今已有40多年,這裡已是我真正的家鄉,我深愛著這裡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雖然我已經退休了,但作為一名共產黨員,只要黨需要我,我隨時聽從黨的召喚,為石臺旅遊事業發展奉獻一切。”每當人們勸他注意休息時,他總是這樣深情地說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