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四十年,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才剛剛開始

“農,天下之本,助天地以生衣食者。”農業,與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我國雖是農業大國,但遠談不上農業強國,改革開放四十年,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各行各業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唯有農業,發展遲緩。

流通決定生產,尤其是鮮活農產品,流通效率的高低,將直接影響農業的發展。我國落後的農產品流通模式,制約著農業產業化進程的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才剛剛開始

相較而言,發達國家的農產品流通模式雖不盡相同,但大致可分為兩類,以美國為代表的產地直銷模式和以日本為代表的批發市場模式。

以美國為例,通過產地直銷模式流轉的農產品佔比80%,流通環節少,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農產品在流通過程中的損耗,交易成本大幅降低。而受限於特殊的地域條件,日本超半數的農產品流通渠道為“產地—農協—批發市場—零售終端—消費者”,批量小,流通頻率高,產銷關係相對固定。

美國和日本雖然流通模式不同,但卻都對農產品流通信息技術的格外重視。拿美國來說,其擁有自己的農產品市場信息網絡,除對本國農產品信息進行監控和發佈外,還同時掌握著世界14家大型城市批發市場的農產品信息,並通過對數據進行採集和分析,指導美國農產品流通發展。

改革開放四十年,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才剛剛開始

雖然自2005年以來,“中央一號文件”多次提及推進農業信息化建設,但目前我國農業信息化,仍處在起步階段。

就農產品流通領域而言,從生產環節到流通環節,再到零售環節,由於缺乏專業的信息化管理工具,流通過程中呈現信息難互通、交易不透明、關係不穩定等現狀。

改革開放四十年,農產品流通信息化才剛剛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